九龍城區是九龍最早發展的地區,區內有超過2,600幢樓齡逾50年的樓宇,不少已經老舊失修。 儘管私人發展商在過去20、30年,在區內推行不少重建項目,改善了原來居住在舊樓居民的居住環境,但這類單幢式的重建一般欠缺整全完善的土地規劃,對提升社區設施、優化道路網絡幫助不大,有關項目落成後,亦會增加日後重新規劃舊區土地的難度。 市區重建局昨日宣佈,啟動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項目),即日起開展凍結人口調查,將斥資逾100億元收購約1,000個業權,約1,600個住戶及140間地舖受影響。 九龍城重建2025 項目涉及區內3個地盤(見另表),總面積約40萬平方呎;其中主地盤東至龍崗道、西至侯王道,而啟德道的東地盤將興建啟德地下廣場,北地盤則是賈炳達道公園部分位置。 截至2021年5月下旬,KC-015項目的178個自住或自用的物業中,已有176個物業的業主接受市建局提出的收購建議。 當市建局成功向業主收購連租約出售的物業後,便會陸續處理有關租客及商戶的特惠津貼及/或安置安排事宜。

除了早前配合沙浦道項目的打鼓嶺道休憩花園改善計劃外,我們將在龍城區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衙前圍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舊樓,提出針對性的維修方案。 對於區內這些已經老化、有復修需要的樓宇,市建局除了向有關樓宇業主提供財政資助和技術支援,協助進行樓宇復修外,還可應用「地方營造」策略,研究協助業主為大廈外牆進行美化工程,鼓勵業主在進行大維修的同時,一併美化樓宇的外觀,為小區注入活力及地區特色,同時提升樓宇整體價值、宜居性和壽命。 (二) 重置社區設施難度大 位於侯王道的九龍城市政大廈、九龍城長者健康中心以及李基紀念醫局是九龍城區社區設施的集中地,亦處於龍城小區的中心位置,為市民提供街市、公共圖書館、體育館、長者健康以及普通科門診等多元化公共服務。 這些建築物在1950至1980年代建成,因結構老化需不時關閉作修葺,屋宇設備如無障礙設施亦追不上需要。

九龍城重建: 地區為本規劃重建及促進復修 突破九龍城舊區更新規限

物業位處九龍塘及九龍城交界,周邊項目主要為中密度豪宅發展項目,例如賢文禮士、The Grampian、雋睿及陶源等。 項目處於九龍傳統豪宅地段,加上啟德商業發展及九龍城大型市區重建項目,包括市建局「衙前圍道 / 賈炳達道發展計劃」及「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區內將有逾千夥私人住宅單位,以及提供逾220萬平方呎非住宅樓面空間。 原本DURF報告建議,將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重建面積劃得較大,透過較大範圍的單一佈局設計,將建築物集中騰出空地,構成「門戶廣場」。

  • 此外,局方亦將地盤整合,拓展地下停車場空間,料可增加最少1,020個公眾泊車位,數量為區內現時路邊泊車位約2倍。
  • 今次項目是市建局兩個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重建試點之一,2020年5月開展。
  • 市建局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第25條開展KC-017計劃,因涉及修訂該區的規劃大綱圖,市建局會於2022年5月30日或之前,向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提交KC-017發展計劃草圖,有關資料將由城規會安排的日期起,存放於指定的規劃資料查詢處,供公眾查閱,詳情載於政府憲報的公告內。
  • 項目建議騰出寬闊的地面空間供行人享用,當中包括建議將地盤內的衙前塱道和南角道改劃成為兩條、每條至少18米闊的綠化行人步道,並設置市集廣場連接新政府綜合大樓。
  • 若透過重建重置相關設施,涉及樓面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相對與兼善裏一同啟動的昌華街計劃,當中只涉及單一個體育館,規模達10倍之多,搬遷及重置安排將更為複雜。

他們對舊區更新抱着多項願景,包括改善街道環境、增加地區設施、強化原有的地區文化特色,以至提升新舊區的連接等。 市建局將地區居民和持份者多年來希望透過舊區更新改善交通、地區設施和居住環境等訴求,深化為多項小區規劃願景,包括:(一)建立該區成為對接啟德發展區的門戶,提升新舊區的連接;(二)改善街道環境和提升街道活力;及(三)保留店舖林立的街道氛圍,強化「小街飲食文化區」的地區形象,以締造宜居易行、具特色和活力的社區。 市建局亦擬重新規劃該區的行人道和車路,並建議適當放寬地盤的高度限制,以增加建築設計上的彈性和建築物間距,以設置兩條至少18米闊的行人專用區。 該區又會增設市集廣場以連接政府綜合大樓,並會興建地下停車場,以提供360個公眾泊車位。

九龍城重建: 九龍城重建|市建局研搬市政大樓 轉移舊樓地積比 拓地下空間

龍城舊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區,衙前圍道兩旁組成三橫十一直的網格街道特色,當中各式各樣的街舖和食肆林立,是地區經濟的集中地,相對兼善裏以住宅用途為主,龍城區亦同時兼備深遠的歷史背景及寨城公園等遺跡,使當區蘊藏豐富的地方文化特色,可藉以活化小區及塑造小區成為飲食文化生活區。 然而,這種小街格局,未能負荷日益增加的交通及泊車需要,街道旁還提供超過180個路邊停車泊位,令行人路更加狹窄,步行環境欠佳;這種網格道路設計,亦製造多個十字路口,加上違泊嚴重,造成交通樽頸,路網欠缺效率。 若我們藉重建將土地作規劃重整,以優化道路網絡的效率,並減少現時佔小區達三份之一以上的道路面積,將可提供更多休憩空間,善用土地資源。

這些單幢式樓宇重建完成後,攙雜在新建樓宇之間的舊樓地盤變得更為零星而分散,可作重建的規模變得更細且乏誘因。 對市建局來說,相對兼善裏地盤較大而完整,若要重整龍城舊區的土地以釋放土地潛力及增加規劃裨益,難度將更大。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市建局前日(27日)宣佈啟動九龍城「龍城」區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重建項目,地盤佔地約39.9萬平方呎,重建後可提供4350個實用面積約400平方呎的中小型單位,預計2036至2037年落成。

九龍城重建: 試行「小區復修」

市建局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第25條開展KC-017計劃,因涉及修訂該區的規劃大綱圖,市建局會於2022年5月30日或之前,向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提交KC-017發展計劃草圖,有關資料將由城規會安排的日期起,存放於指定的規劃資料查詢處,供公眾查閱,詳情載於政府憲報的公告內。 在此情況下,市建局以「規劃主導」的市區更新模式,應用「融合策略」,整體檢視該區的土地資源和用途佈局,並作整全的規劃;亦利用新規劃工具,包括轉移地積比,善用土地資源,克服規劃上的挑戰。 項目於8月底時收到32份意向書,現場所見收到6份標書,入標發展商是新世界(00017.HK)、信置(00083.HK)、會德豐、嘉華(00173.HK)及2間不知名發展商。 九龍城重建2025 世邦魏理仕表示,九龍嘉林邊道10號、聯合道9號及衙前圍道 49-49A 號之75%不可分割業權份數,以公開要約形式出售。

但隨着屯馬線通車在即、區內相繼有大大小小的重建項目,「華泰共融」的熱鬧場面是否仍可見到? 九龍城重建2025 (一) 舊樓重建欠協調 自啟德機場在1998年搬遷後,香港機場(障礙管制)條例不再適用於龍城區,政府放寬了九龍城分區計劃大綱圖的高度限制,增加私人發展商在區內推行重建項目的誘因,但卻沒有同時加強區內的規劃。 九龍城重建 九龍城重建 過去20年有多個私人重建項目落成,多為單幢式重建,欠缺整全完善的規劃,部份因為地盤太細,重建後無須提供供住客使用的上落客區和泊車設施,間接導致區內違例泊車問題愈益嚴重,造成交通擠塞。

九龍城重建: 市區重建局 (香港)

對於區內這些已經老化、有復修需要的樓宇,市建局除了向有關樓宇業主提供財政資助和技術支援,協助進行樓宇復修外,亦可研究協助業主為大廈外牆進行美化工程,鼓勵業主在進行大維修的同時,一併美化樓宇的外觀,為小區注入活力及地區特色,同時提升樓宇整體價值、宜居性和壽命。 我們還會多行一步,為區內未能滿足現今需要的公園、休憩空間以至行人路等設施,進行街道美化、公園翻新等活化工程,打破樓宇復修只限於翻新和改造私人樓宇的規限,全面改善整個地區的面貌。 九龍城重建 項目涉及459項私人物業權益,地盤面積約6,106平方米,重建作住宅用途,設有零售或商業設施、地下附屬停車場和上落客貨設施。

九龍城重建: 九龍城重建│泰、港街坊齊心成立關注組 自主方案望原區安置

市建局啟動九龍城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重建項目,預留逾百億元收購約千個舊樓業權。 九龍城重建2025 有學者料住宅收購呎價貼近兩萬元,但有唐樓業主坐擁3,000呎單位,表明即使獲豐厚賠償仍不捨遷離,更想留住九龍城居民的人情味。 九龍城重建2025 市建區雖在九龍城啟動數個重建項目,但重建項目希望讓特色店舖和食肆能夠繼續在原區經營,保留其原有特色。

九龍城重建: 重建項目

分層地下廣場的設計可直接銜接啟德地下購物街的地下入口,相對DURF建議的地面廣場,更方便市民穿梭新舊社區。 我十分感謝各位議員的意見,團隊正應用以地理資訊系統技術為基礎的「市區更新資訊系統」,進一步研究及深化有關的建議。 我們不單會審視賈炳達道公園的使用情況,研究以規劃重整,重置現有康樂設施及易地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等多項設施的可行性,初步估計重建後可提供的社區設施樓面是現時的3倍多;我們更會善用地下空間,為街市販商提供上落貨、貨物存放以及泊車位等後勤設施,解決現時販商在路邊停車上落貨而引致交通擠塞等問題。 當這項規劃方案的研究工作較為成熟時,我們將再到區議會徵詢議員及相關持份者的意見。

九龍城重建: 規劃主導結合轉移地積比新規劃工具 創造開揚景觀

仲量聯行資本市場部資深董事梁瑋麟指,九龍城的大型重建計劃已正式開始,而是次標售的物業正正毗鄰該重建計劃,料將受惠於將來發展項目及其優化配套。 九龍城重建2025 項目總計牽涉3.7公頃土地範圍內123個街號的樓宇,預計受影響業權及住戶數量分別約為1,007個與820夥。 項目啟動後,市建局將在網上視頻平臺以互動形式舉行視像簡報會,講解規劃審批程序,及現行的物業收購和補償安排,並解答提問;市建局會視乎疫情,適時安排實體簡報會,向未能參與網上簡報會的居民講解相關內容。 市建局在九龍城先後開展兩個重建項目分別是啟德道/沙浦道項目、及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在網誌表示,市建局團隊積極協調和聯繫九龍城民政事務處、康文署和警方等相關政府部門,磋商潑水節活動的細節,透過不同渠道加強宣傳推廣,亦派出義工隊協助統籌物資、場地佈置等,停辦三年的潑水節今日順利舉行。

九龍城重建: 九龍城重建|市建局啟動計劃 舊區變高樓建4350夥 市政大樓重置

今次發展計劃最後一個東面地盤,則毗鄰早前市建局已啟動的啟德道/ 沙浦道項目(KC-015)擬建的地下廣場,界線大概毗連現有樓宇、太子道東、打鼓嶺道休憩花園及打鼓嶺道。 2017年9月14日,由五個土瓜灣重建項目小商戶共同組成的「KC9-KC13受影響非住宅租戶關注組」發起集會請願行動,批評市區重建局的新措施充滿漏洞,未能真正保障舖租戶的權益,不但變相剋扣原有賠償,還要先等待市建局成功收購業權後才能領取發有關賠償,十分荒謬。 被迫遷的小店潮汕美食老闆娘受訪時指,小商戶面對驟如其來的迫遷,除了往後生計堪虞外,還需要應付各項結業支出,只是員工的遺散費,就可能周轉不靈[33][34],而市建局的補償卻隨時要在結業數年後才發放,根本無助舒緩燃眉之急。 九龍城重建 針對目前多項重建項目均為舊樓重建,不利於整個舊區的重新發展,市區重建局董事會於2015年4月23日開會討論有關於來年的計劃時,非執行董事蔣麗芸提出未來應該多做「舊區重建」,而非「舊樓重建」。 九龍城重建2025 而另一位非執行董事黃遠輝指出,在會議上討論了市區重建局的長遠策略定位,例如在舊區集中重建項目,令到舊區更新更快可見成效。 2011年3月,市區重建局董事會通過《「樓換樓」先導計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九龍城重建: 九龍城舊區重建 市建局:預留逾150億元

地積比轉移後,位於「送出地盤」的樓宇,在重建後可以改劃為休憩空間或社區設施,滿足地區的需要;「接收地盤」則可以作較高密度的重建,增加房屋供應,同時利用地下空間,興建公眾停車場等設施,增加地區泊車位的供應,解決違例泊車所引致路面擠塞的問題。 九龍城重建2025 成功實踐「規劃主導」新機制 回想我們在2019年,提出以「先規劃、後項目」的「規劃主導」發展模式,取代以往沿用的「項目主導」發展模式,作為未來市區更新的新機制。 我們在同年2月啟動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充當「規劃主導」模式的「先行者」,將區內土地作重新規劃和整合,大幅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亦針對區內泊車位不足問題提供改善方案;同時,項目將九龍城舊區與啟德新發展區連接,成為新舊社區的交匯點,創造更大的社會裨益。 韋志成指,前日下午前往項目場地瞭解凍結人口調查工作的情況,留意到居民和地區持分者對重建項目反應正面,支持通過重建解決困擾地區多年的問題,居民亦有機會搬遷以改善居住環境。

九龍城重建: 市區更新探知館

重建過程中與區內持份者保持密切溝通,包括與泰裔組織探討疫後復辦潑水節的可行性。 九龍城重建2025 兩年過去,我樂見沙浦道項目得到地區的認受,市建局自去年10月向項目的物業業主發出收購建議,約有9成的業主已接受收購建議。 由於該項目已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覈準,市建局將會按既定政策向該項目內受影響業主及租客提出收購建議及補償安排。 九龍城重建2025 此外,東面地盤擬建一幢低座商業建築,支援廣場的商業活動,並應用轉移地積比,將其準許的發展樓面轉移至主地盤,釋放土地的發展潛力。

九龍城重建: 嘉林邊道1萬呎住宅地盤75%業權放售 重建後總樓面近5.2萬呎

計劃興建一個地下停車場,提供約360個公眾車位,以紓緩區內泊車位不足而導致違例泊車及路面擠塞的問題。 瓏碧戶型涵蓋開放式至兩房間隔,單位實用面積介乎213至414平方呎,一律採開放式廚房設計。 此外,局方亦將地盤整合,拓展地下停車場空間,料可增加最少1,020個公眾泊車位,數量為區內現時路邊泊車位約2倍。 通過適量減少商業樓面面積及體積,避免蛋糕式商業基座設計,營造「臨街小舖」佈局。 該項目的草圖於2023年9月5日獲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覈準,有關決定已於2023年9月8日刊憲。 該項目的發展計劃覈準圖編號 S/K10/URA3/2已於同日起展示以供公眾查閱。

九龍城重建: 九龍城重建大變天、百億收購計劃曝光

然而,研究初步發現,龍城區的市區更新工作,在舊樓重建、政府設施重置和地區活化三個範疇所面對的挑戰,相較兼善裏的情況,難度恐怕有過之無不及。 九龍城重建2025 他又稱,市建局團隊上月曾到九龍城區議會與議員分享市區更新研究的初步結果,當時多位區議員提出可重整毗鄰九龍城市政大廈的賈炳達道公園的休憩及康樂設施,一方面提升設施的標準,亦可騰出土地,以一地多用的模式興建新的政府設施綜合大樓,用作搬遷區內的老舊社區設施,重置時更可一併將相關設施規格提升至現代化水平,惠及更多居民。 DURF報告原先建議將沙浦道的住宅用地改劃為綜合發展,並在地面出入口位置預留適當的空間設置入口廣場,以銜接啟德地下購物街地面出口。 參考DURF的市區更新方向,市建局進一步優化土地規劃,在2019年啟動「啟德道/沙浦道項目」(KC-015),將沙浦道部分路面亦納入規劃範圍,透過重新規劃道路走線,騰出毗鄰太子道東行人路的土地,興建一個分層地下廣場,作為新、舊區的連接點。

九龍城重建: 重建非政府機構用地中介服務計劃

根據《市區重建策略》,「樓換樓」是給予住宅自住業主現金補償及特惠金以外的另外一個選擇。 同年4月,市區重建局開始在市區重建事務中擔當「促進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角色的框架。 九龍城重建2025 同年5月,市區重建局通過「需求主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重建模式的執行框架;該重建模式是香港政府於同年2月公佈的新《市區重建策略》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同年8月,通過其藝術文化支援政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要達到DURF報告建議作為「門戶」需要的寬闊開揚效果,市建局結合規劃重建和活化工作,將衙前圍道位置重建成低樓層商業建築,配合將旁邊的打鼓嶺道休憩花園活化,與啟德道/沙浦道項目擬重建的地下廣場融合成一體化的地面休憩空間,塑造成景觀開揚的「門戶廣場」,以加強「門戶」對接啟德發展區的空間感。 「九龍城重建原區安置方案」:第一部份要求市建局以KC 換房協在啟德發展區的2B1用地,以公屋、居屋的規格興建安置大廈,以安置住戶、小商戶和非政府組織,而房協須在KC 上建甲類出租屋;第二部份要求市建局以KC014換政府在土瓜灣污水處理廠旁的GIC用地,以安置車房和工程相關事業。 方案中,所有KC 地皮到最後都交給政府建出租公屋以服務社會需要,整個方案會為社會提供多了1,500個的出租公營房屋單位。 2022年5月,市建局公佈了九龍城「衙前圍道 /賈炳達道」發展計劃,計劃面積約3.7公頃,共涵蓋約120個街號的樓宇。 KC-017計劃已按照《市區重建局條例》,在今天出版的政府憲報內的市建局公告中宣佈啟動。 視乎建築設計,在完成重建後,整個計劃可興建約4,350個新住宅單位,是項目內現存樓宇羣單位總數的5.2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