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2025 香港環保建築大獎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觀塘區的九龍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4,378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03,470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淘大花園,麗晶花園,德福花園,得寶花園,彩興苑。
利基大廈位於九龍灣牛頭角道55號,發展商為利安建築,入夥日期由11/1977開始。 利基大廈共有4座,提供575個單位,實用面積由312呎至550呎。 牛頭角上邨商場為單層式建築、座落於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地下、牛頭角道與安德道交界,已於2009年7月底落成,同年9月正式啟用。 該商場一共有6個舖位,提供總商用面積約1,100平方米。 包括有一部匯豐銀行自助櫃員機、美心MX快餐、7-11便利店、西藥房、牛頭角街坊福利會、西醫診所和佔地約608平方米的U購超級市場,供應居民日常所需。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九龍城金‧御門兩房戶 月租22800元 呎租45元
此外,商場內並設有循道衛理牛頭角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2025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2025 選民若要到這兩個邊境票站需預先登記,並選擇投票日的指定投票時段。 因應近年屏風樓問題,加上原訂興建康和型大廈(由10座康和一型第一款,以及1座康和二型第二款大廈組成)的計劃受孫九招影響而腰斬,牛頭角上邨重建計劃是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工程。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2025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2025 此外,為增加居民的歸屬感,房署於2003年起便透過各大小工作坊及簡介會,讓居民參與上邨的規劃。
- 新居已於2009年6月起陸續入夥,興建上邨的預算成本約13億元(以當時造價計算)。
- 1973年,為配合房屋委員會成立,而改稱為牛頭角上邨;而當時位於該邨隔鄰的「牛頭角新區(徙置區)」則改稱為牛頭角下邨。
- 其後重建成為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名為「牛頭角上邨第一期」。
- 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大廈的壓迫感,也反映了香港人真實的生活環境。
其後重建成為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名為「牛頭角上邨第一期」。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2025 並於2002年夏季開始入夥,讓「甲區」餘下未獲搬遷的住戶優先選擇。 而「甲區」的所有住戶在2002年10月31日遷出後,舊第1至5座則於2003年年底完成清拆,地基工程於2006年展開,共有6幢大樓,高40層,接收牛頭角下邨(二區)的拆建戶。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牛頭角上邨
房署建築師王國興指,透過工作坊與居民共同商討後,提出以茶餐廳為藍本設計文物展示區,並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選出部分擺放於展示區,當中包括雕花鐵閘、招牌及傢俬等(其後得寶花園商場牛下新城亦採用同類概念)。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政府又在上水港鐵站附近的兩所學校,即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及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設立「鄰近邊境投票站」,以便利身在內地的選民返港投票。 兩個票站合計有38000個名額,結果有12 976名選民登記會使用。 由於當時第6-8座的原興建選址是在現花園大廈喜鵲樓一帶或者是牛下一區,可能後來那些地批了給房協又或者興建了徙置區,政府沒有興建第6-8座。
- 該商場一共有6個舖位,提供總商用面積約1,100平方米。
-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為前政府廉租屋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 兩個票站合計有38000個名額,結果有12 976名選民登記會使用。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1,000,年齡中位數為 41.7歲。
-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一期,包括兩座各40層高的和諧一型第六款公屋及一座20層高的單方向設計大廈。
-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淘大花園,麗晶花園,德福花園,得寶花園,彩興苑。
所有大廈為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房屋署也因應居民的意見,稍為改動了上邨的設計,例如將原本以扶手電梯連接地下至平臺,改為以升降機代替,並將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為平路,方便長者及傷殘人士出入。 至於原本偏離大廈出入口的座椅,亦重新放置於各大廈出入口附近,方便長者聚集休憩。 另外,為了方便傷健人士與長者,各住宅樓層的公共走廊都加設了扶手[3]。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早於1993年已把牛頭角上邨列入重建計劃,計劃分為「甲區」(舊第1-5座,原擬興建居屋)和「乙區」(舊第9-12座)。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為1997年11月30日)[2],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為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大廈資料:利基大廈 A座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21,000,年齡中位數為 41.7歲。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一期,包括兩座各40層高的和諧一型第六款公屋及一座20層高的單方向設計大廈。 以上樓宇曾於2001年12月進行初步命名,但由於有意見認為命名不恰當,在翌年2月更改為現時名稱[4]。
另一個說法是當年第6-8座的選址後來改為山坡上兩所小學的校舍。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重建前的牛頭角上邨為前政府廉租屋邨,原稱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共有九座政府廉租屋大廈,分別於1967年至1968年間興建。 屋邨的原址是一座採石山,1961年開始平整土地建廈[1]。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1973年,為配合房屋委員會成立,而改稱為牛頭角上邨;而當時位於該邨隔鄰的「牛頭角新區(徙置區)」則改稱為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沙田南
新居已於2009年6月起陸續入夥,興建上邨的預算成本約13億元(以當時造價計算)。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香港網紅景點簡介、分佈圖
應該是最夯的打卡點,因電影「變形金剛4」在這取景,因而變成IG打卡景點。 最大的特色就是其大廈的壓迫感,也反映了香港人真實的生活環境。 牛頭角上邨有兩個停車場,牛頭角上邨一期室內停車場由領展擁有和管理,車位數目171個,提供時租、12小時泊、「隨意泊」和月租服務,車輛可由安德道或安善道進出。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小學:46
另一個停車場則接近常康樓和常榮樓,出入口位於安德道,內有少位露天車位,允許免費15分鐘上落客。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新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設計大廈的公屋。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2025 牛頭角道55號利基大廈 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表示,大廈佈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並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 值得一提的,上述特別新和諧大廈設計亦曾擬於何文田邨重建項目中應用,但因孫九招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