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巫氏古宅2025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附近有一塊長形石,旅行人士戲稱為棺材石,因此這座荒廢大屋就成為人們口中的「鬼屋」,現今是島上旅遊景點之一。 注意船期較疏,只有星期二、四、六、日或公眾假期有航班,詳見運輸署網頁。 中途步至紅色大橋,會看見「古石刻」路牌,循石梯走下數分鐘,約有3000年歷史的蒲臺島石刻便出現眼前! 巫氏古宅 抽象的線條,以幾何圖形為主,據說由昔日靠海為生的先民刻鑿,有鎮海護航之意。 香港仔來往蒲臺島的小輪班次疏落,並非每日有船(見班次資料),最好提早出門到碼頭,以免錯過班次。
巫氏古宅: 香港仔碼頭搭船來往蒲臺島
離開碼頭,先會看見外牆髹上粉紅色的灣仔士多,不少人愛喫碗紫菜餐蛋麵($45)和海帶綠豆糖水($15)才開展行程。 想喫海鮮的話,附近有明記海鮮酒家,伴着海景品嘗椒鹽鮮魷、豉椒炒蜆、芝士龍蝦等菜式,絕對是賞心樂事。 繼續走約十分鐘的山徑,到達山腰,會看見「巫氏廢宅」的路牌,順著路牌前行,就能踏足島上著名「鬼屋」— 巫氏廢宅。 ReUbird 巫氏古宅 小編於赤柱公卜碼頭出發前往蒲臺島,船程需30分鐘。 呢排天氣好,加上疫情關係,行山都係一個唔錯選擇(最好選擇當然係留響屋企)。
- 【蒲臺島一日遊】蒲臺島位於香港島石澳的東南方,是香港最南的有人島嶼,有「香港南極」之稱。
- 石刻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現時由一層玻璃纖維蓋保護,刻紋亦只能隱約辨認。
- 從大灣的蒲苔學校側登山,途中會經過已荒廢的山寮村。
- 這裏有兩大必試名菜,包括椒鹽鮮魷和蒲臺特產紫菜湯,老闆有時也會在糖水及麵中略加紫菜調味,不妨嘗嘗這種蒲臺島獨有的食法。
- 由於蒲臺島居民一直從事採海苔及捕魚工作,故他們於峭崖之上建起天后廟,祈求平安,自道光15年(1835年)起,古廟一直守護着這裏的居民,也是島上少有富色彩的建築。
- 佛手巖是塊長達12米的大手板,不少行山友來到,都爭相跟它「握握手」合照。
巫氏廢宅,蒲臺島(或作蒲苔島)是蒲臺羣島的主島,面積3.69平方公裏。 蒲臺島位處香港最南端,地質以巖石為主,島上有棺材石、佛手巖、靈龜上山、巫氏廢宅等旅遊點,另有蒲臺島石刻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跡。 蒲臺島北邊的螺洲門海牀是香港海域最深之處,位於海平面下66米。 來往蒲臺島的街渡只在星期二、四、六、日及公眾假期提供服務,蒲臺島平日來回只有一班船。 文末有船期的班次,前往之前請先務必再確認船期及班次。 4) 126燈塔:香港最南的燈塔,外表雪白,是蒲臺島的地標,襯託着背景一望無際的南中國海。
巫氏古宅: 僧人石
旅程部分路段需要登高,宜穿著行山衣物,並攜帶足夠食水,以及防蚊、防曬用品。 再過不遠,便是全島怪石之王「佛手巖」所在,它跟「靈龜上山」都給網友選為香港十大最美岩石之列。 佛手巖是塊長達12米的大手板,不少行山友來到,都爭相跟它「握握手」合照。
然而這裏仍不是香港最南點,要到達「香港南極」,可稍稍離開郊遊徑主徑,沿着岩石,攀到南角咀的最前端(注意安全)。 沿路下山約30分鐘,先會遇見有頭有身的僧人石,猶如正彎身上山,踽踽而行,旁邊伴隨正在緩緩爬上山丘的靈龜上山石,維肖維妙。 我們繞到灣仔士多的後方,向路標上「第一段」方向進發。 據說古宅建於1920年代,相傳以往住着一名巫姓富商,後來被賊人洗劫,巫氏意興闌珊,棄屋而去。
巫氏古宅: 居民
現時屋內只剩頹垣敗瓦,但門額上「保乂流芳」四字依稀可辨,廚具、棉被等日用品仍殘存。 【明報專訊】明天就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霜降,預示天氣將會漸冷。 乘着舒爽涼風,我們坐上渡輪,漫遊香港南部的幾個小島。 先登上香港最南端、仍有人居住的島嶼蒲臺島,在山林綠意中,走訪奇巖怪石,直奔香港最南的燈塔,盡覽天涯海角美景。 其後轉乘街渡,來到鴨脷洲,一訪充滿漁港特色的風之塔,以及各種街頭傳統美食,體驗舊香港情懷。 交通:可由香港仔(或赤柱)乘街渡前往蒲臺島,船程約1小時,來回船費$40(逢星期二、四、六、日及公眾假期有船)。
- 據說古宅建於1920年代,相傳以往住着一名巫姓富商,後來被賊人洗劫,巫氏意興闌珊,棄屋而去。
- 島上曾建有創辦於1955年的蒲臺學校,唯已於1986年停辦。
- 中途退出點:涼亭前有小徑可經棺材石回碼頭(可省45分鐘步程),或於昂裝小路直往碼頭(可省30分鐘步程)。
- 大屋已空置很久,非常破爛,看似有倒塌危險,建議還是不要進屋內。
雖然阿史唔係第一次去有「香港南極」之稱嘅蒲臺島,不過上星期都再去多次,仲上山行咗去睇島上著名景點巫氏古宅。 到達山腳走到昂裝涼亭,便開始在大石羣中尋找怪異岩石, 試試能找到多少? 起點及終點:蒲臺碼頭
巫氏古宅: 香港「南極」有間荒廢豪宅
不要被嚇呆誤以為還有很多路要走,只是海闊天空,路實在不遠。 巫氏古宅2025 當天由佛手開始走到碼頭,連帶睇石刻,只是花了約30分鐘便到。 靈龜石也是島上著名的石景之一,在126燈塔那邊回望僧人石,就可見到靈龜上山,面向僧人。 此屋主人巫少棠,廣東惠陽客家人,雖住在島上,但不是漁民。 巫氏古宅2025 據說他是個孤兒,十多歲到市區打工,後來經商致富。 1933 年回到蒲苔島,在半山興建大屋,作為晚年退休之所。
巫氏古宅: 巫氏古宅
當核心石之間的風化層被風雨侵蝕沖走後,核心石互相積疊起來便形成突巖(亦稱危石),島上所見的怪石,全是突巖的樣辦呢。 巫氏古宅2025 港境之南肯定是蒲臺島,但蒲臺島一點也不像墾丁,既沒有水上活動,居民也只有兩、三戶,古怪奇石可能比人丁還多。 繞蒲臺島一圈,未必行大運,但肯定會愛上天涯海角,愛上這個天然的石頭展覽場。 跟著石屎梯級,走到最底處,終於踏上怪石滿佈既小島,順時針環島一週,可捕捉到各著名怪石(僧人石、靈龜石等)的奇異面貌。
巫氏古宅: 【蒲臺島行山路線】走一回「香港南極」 必去天涯海角126燈塔
回到碼頭的海灘,有島上唯一一間食店明記海鮮酒家,它絕非馬馬虎虎的獨市生意,而是經營了30年的人氣老字號,老闆好客又親力親為的作風,深得食客欣賞。 這裏有兩大必試名菜,包括椒鹽鮮魷和蒲臺特產紫菜湯,老闆有時也會在糖水及麵中略加紫菜調味,不妨嘗嘗這種蒲臺島獨有的食法。 再沿山徑走,拐過牛湖頂,開始往南角咀方向下走,經過昂裝後,便會看到一隻「巨龜」,它就是「靈龜上山」 。
巫氏古宅: 蒲臺島- 香港10大最美岩石(附山徑地圖)@秋之風景寫真站
相傳一巫姓商人致富後在島上建屋,有賊人打算擄人勒索,幸好家人剛巧外出逃過一劫,於是放棄大屋,舉家搬走。 自此大屋便一直空置失修,加上後山有塊棺材石,為大屋增添一份神祕色彩。 蒲臺島上有一座荒廢了的大屋,就是人稱的巫氏古宅。 相傳一巫姓商人致富後在島上建屋,有賊人打算擄人勒索,幸好家人剛巧外出逃過一劫,於是放棄大屋,舉家搬走。 自此大屋便一直空置失修,加上後山有塊棺材石,爲大屋增添一份神祕色彩。
巫氏古宅: 打卡必入!大白茅田捲雪浪 4月最佳觀賞時機 駛入鶴藪村變身假日農夫 體驗有機農耕
近南角咀一帶,都是無窮無盡的天涯海角絕景,腳下驚濤駭浪,頭頂海鷗飛翔,如果不趕時間,在這裏歇歇望海,心情必然大好。 蒲臺島是香港最南面的小島,名字由來有兩個說法,一是因以前曾生產形如蒲團的海苔,故被稱作蒲臺島;另一是因它從前被叫作浮臺島,慢慢演變成蒲臺島。 蒲臺島大灣村內,只剩下少數民居,島上亦沒有電力及自來水供應,物資都靠海路輸入,但島民仍會在島上採昆布,甚至捕魚,因海水是香港少有的清澈。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巫氏古宅2025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巫氏古宅: 古宅
石刻位於蒲臺南端,於1960年代被發現,現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俗稱「126燈塔」的南角咀燈塔是香港最南端的燈塔,也是蒲臺島的地標。 蒲臺島是香港最南的島嶼,以觀候鳥、奇石、石刻、燈塔聞名,亦馳名出產紫菜;地勢頗為平坦,遠看像海上的浮臺,因而得名。 蒲臺郊遊徑位於島嶼的西南部,循著郊遊徑行走,先沿長石排登山上牛湖頂,再下降至位於海角的126號港境最南燈塔,沿海邊返回碼頭;沿著郊遊徑可參觀島上所有主要景點。
巫氏古宅: 巫氏古宅介紹
魚肉滑溜彈牙,具淡淡香蔥味;炸雞全翼的火候掌握精準,剛好熟透的肉質依然嫩滑。 再往前走,就是香港最南的燈塔——寫着號碼126的南角嘴燈塔。 走上臺階拍照,遼闊湛藍的海景盡收眼底,景色絕美。 巫氏古宅 在回程時,大家或會想在這裡來一碗炭燒紫菜麵同婆婆自家炮製的消暑涼茶。 留意以上往來蒲臺島的街渡航線由翠華船務提供,想知更多有關蒲臺島交通船期的資訊,可到運輸署 街渡渡輪服務詳情,瞭解更多。
巫氏古宅: 香港仔蒲臺島:爽遊船河 歎海景紫菜餐蛋麵
之後沿著右邊的郊遊徑,按指示牌向巫氏古宅方向上山。 巫氏古宅2025 繼續上山,約10分鐘後會步至較難走的花崗岩石路,此時往巫氏古宅的方向一瞥,赫見山林間有塊酷似棺材的棺材石,加上巫氏古宅的陰森氣息,難怪古宅鬼怪之說不脛而走。 約50分鐘後,小輪抵達蒲臺島碼頭,甫上岸便能讀到小島簡介。 1950年代島上更有多達500人定居,居民以捕魚、耕種及採集紫菜為生,但島上資源匱乏,居民漸遷往市區。 沿山徑回碼頭的路上,還有非看不可的蒲臺摩崖石刻,為香港史前時期的石刻,估計已有3,000年歷史,於1960年代才被發現,已被列作香港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