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佈着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爲橈神經。 皮下組織較疏鬆,有少量脂肪。 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到達肱肌,該肌由臂叢的肌皮神經支配。 肘臂疼痛不舉,中風偏癱,攣急,瘰癧,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脹滿,寒熱瘧疾,身黃嗜臥,驚恐,風溼腫脹等及其他循經病症。
手五里位於骨頭上,通經活絡的效果非常強,尤其能治肩周炎等肩膀上的疾病,按摩時可用圓珠筆端或食指按壓,每次3~5分鐘。 《鍼灸大成》:主風勞,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癧,目視䀮䀮,痎瘧。 《鍼灸甲乙經》:痎瘧,心下脹滿痛,上氣,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寒熱頸癧適,欬,咳呼吸難,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手五裡穴功效: 手掌穴道按摩法
現代認爲,穴下有撓側副動脈,針刺時應注意角度,避開動脈直刺。 足五里穴有通調下焦、理氣和血之功。 《鍼灸大成》謂治風癆、嗜臥、腸中滿、熱閉、不得溺、四肢不舉等症。 凡穴位之名三里、五里者,均以其能治多經病也。 《鍼灸甲乙經》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想其內部經線有交叉也。 手五裡穴功效 手五里主要用於胸肺及局部疾患:如咳嗽、吐血、心下脹滿、中風偏癱、肘臂攣急、疼痛及寒熱瘧疾、身黃嗜臥、瘰癧等[9]。
手五里主要用於胸肺及局部疾患:如咳嗽、吐血、心下脹滿、中風偏癱、肘臂攣急、疼痛及寒熱瘧疾、身黃嗜臥、瘰癧等[1]。 手五里穴位於上臂後外側,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距曲池穴3寸處《鍼灸甲乙經》。 另說“在肘上二寸”《十四經發揮》,“在肘髎斜上二寸五分”《循經考穴編》。 手五裡穴功效2025 手五里穴,臟腑精氣所出之處。
手五裡穴功效: 手掌穴道圖解大全,手掌穴位圖按摩收藏
足五里爲經穴名(zúwǔlǐ LR10)[11]。 首見《鍼灸甲乙經》,原名五里[12]。 足即下肢,裏,居也,此穴居下肢,爲足厥陰肝經倒數第五穴,因名足五里。 手五里位於上臂後外側,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距曲池穴3寸處(《鍼灸甲乙經》)。 另說“在肘上二寸”(《十四經發揮》),“在肘髎斜上二寸五分”(《循經考穴編》)[6]。 另說“在肘上二寸”(《十四經發揮》),“在肘髎斜上二寸五分”(《循經考穴編》)。
通過對局部的鍼灸和按摩能夠治療手臂腫痛,上肢不遂,特別是對治療肩周炎有非常好的作用,有很強的通經活絡的效果。 手五里主要用於胸肺及局部疾患:如咳嗽、吐血、心下脹滿、中風偏癱、肘臂攣急、疼痛及寒熱瘧疾、身黃嗜臥、瘰癧等[9]。 《聖濟總錄》名臂五里,《針灸資生經》作手五里。 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另說「在肘上二寸」(《十四經發揮》);「在肘髎斜上二寸五分」(《循經考穴編》)。
手五裡穴功效: 按摩手五里穴的作用
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支滿,勞宮主之。 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陰疾患爲主:如少腹脹滿、小便不利、睾丸腫痛、陰囊溼癢、腸風下血、四肢倦怠、嗜臥、股內側疼痛等。 手五里位於上臂後外側,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距曲池穴3寸處(《鍼灸甲乙經》)。 手五裡穴功效2025 另說“在肘上二寸”(《十四經發揮》),“在肘髎斜上二寸五分”(《循經考穴編》)[6]。 快速取穴:手臂外側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橫紋終點,再找到肱骨外上踝,兩者連線中點處)上4橫指處[8]。
- 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舉,中風偏癱,攣急,瘰癧,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脹滿,寒熱瘧疾,身黃嗜臥,驚恐,風溼腫脹等。
- 《鍼灸大成》謂治風癆、嗜臥、腸中滿、熱閉、不得溺、四肢不舉等症。
- 手五里位於骨頭上,通經活絡的效果非常強,尤其能治肩周炎等肩膀上的疾病,按摩時可用圓珠筆端或食指按壓,每次3~5分鐘[9]。
- 可疏調陽明經經絡,調理陽明經氣血,治療上肢循經病症。
西醫病症:咯血,肺炎,扁桃體炎,胸膜炎,腹膜炎,肋間神經痛,頸淋巴結核,恐怖症,偏癱,上肢疼痛,嗜睡等。 解剖:在肱骨橈側,爲肱橈肌起點,外側爲肱三頭肌前緣;稍深爲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爲橈神經。 手五裡穴功效2025 在肱骨橈側,爲肱橈肌起點,外側爲肱三頭肌前緣;稍深爲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爲橈神經。 手五裡穴功效2025 淺層有正中神經掌皮支分佈;深層有正中神經的分支指掌側固有神經,尺神經的掌深支、掌淺弓及其分支指掌側總動脈和掌深弓及其分支掌心動脈分佈。
手五裡穴功效: 穴位小常識-手五里
可疏調陽明經經絡,調理陽明經氣血,治療上肢循經病症。 按揉時,將雙手臂交叉,雙手食指指肚分別按在對側的手五里穴上,稍加力道按揉3分鐘即可。 《鍼灸大成》:主風勞,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癧,目視??
手五裡穴功效: 手掌正面穴道反射區圖如下:
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體黃,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手五裡穴功效2025 ,少氣,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手五裡穴功效2025 《黃帝內經》、《鍼灸甲乙經》等:“禁不可刺”。 古人認爲五里與五臟有關,故有禁刺之說。
手五裡穴功效: 手掌穴道名稱
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舉,中風偏癱,攣急,瘰癧,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脹滿,寒熱瘧疾,身黃嗜臥,驚恐,風溼腫脹等。 手背部則代表人體的背側面以及四肢的關節伸側。 通過對手部不同區域的色澤、質地、凹陷等變化診察,可以測知及診斷相應的髒腑、器官以及機體各系統的疾病。 手五裡穴功效2025 足五里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長收肌、短收肌。
手五裡穴功效: 手掌正面穴道圖如下: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上組織、肱肌。 手五裡穴功效 手五裡穴功效 皮下組織較疏鬆,有少量脂肪。 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到達肱肌,該肌由臂叢的肌皮神經支配。 手五裡穴功效2025 𥌰目䀮䀮,少氣,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手五里主要用於胸肺及局部疾患:如咳嗽、吐血、心下脹滿、中風偏癱、肘臂攣急、疼痛及寒熱瘧疾、身黃嗜臥、瘰癧等。 【解剖】在肱骨橈側,爲肱橈肌起始部,外側爲肱三頭肌前緣;稍深有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爲橈神經本幹.
手五裡穴功效: 穴位解剖
(3)艾灸法:艾炷灸或溫鍼灸3~5壯,艾條灸5~20分鐘。 (2)火氣大: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乾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涕、牙痛等症狀時,即使中醫所說的上火。 可採用手五里穴治療,以達清熱瀉火、行氣化痰、活血散結之效。 【注意事項】 手五裡穴功效 (1)手五里位於骨頭上,通經活絡的效果非常強,尤其能治肩膀上的疾病,如肩膀沉重、肩周炎。 按摩時可用圓珠筆端或食指按壓,每次3~5分鐘。 按壓時力度要適中,力度不宜太大,以免發生傷害。
手五裡穴功效: 穴位配伍
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體黃,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𥌰目䀮䀮,少氣,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手五裡穴功效 手五里位於骨頭上,通經活絡的效果非常強,尤其能治肩周炎等肩膀上的疾病,按摩時可用圓珠筆端或食指按壓,每次3~5分鐘。 手腕側太淵穴、手背合谷穴、陽溪穴、手腕神門穴、手背液門穴、手腕大陵穴、中指中衝穴、手背小指末端後溪穴。 另外,手掌穴道對於頭痛、胃痛、肩頸痠痛、落枕以及心臟、腎、肝的日常保養都有很大的相關,平常可以多多按摩手部的穴位,對身體保健養生有諸多益處。
手五裡穴功效: 手掌經絡名稱
覆蓋該窩的深筋,由於血管神經的穿過呈篩狀,稱爲篩狀筋膜,其深面由內向外排列有股表脈、股動脈和股神經。 【穴位解剖】穴下爲皮膚、皮上組織、肱肌。 主治:中醫病症:肘臂孿急,疼痛不舉,風溼腫脹,上肢不遂;咳嗽,吐血;胃脘脹滿,疼痛;嗜臥,身黃,瘧疾,驚恐,瘰癧等。 手五裡穴功效2025 《鍼灸大成》:主風勞,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癧,目視,痎瘧。
手五裡穴功效: 手背穴道:
當手掌的淺靜脈與淋巴管受壓時,除掌正中一小部血液與淋巴流向前臂外,大部分流向手背,並經指蹼間隙與深層的靜脈與淋巴管相通。 手五裡穴功效2025 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掌腱膜後,經橈側兩條指淺、深屈肌腱之間的第二蚓狀肌,入拇收肌的橫頭,直抵第二、三掌骨之間的骨間肌。 第二蚓狀肌由正中神經支配;拇收肌、骨間肌由尺神經支配。 手五里穴,別名大禁、五里、臂五里、尺之五里、手之五里。 主要用於胸肺及局部疾患,是穴位診斷肺炎的定性穴。 手五裡穴功效 手五里穴下爲皮膚、皮上組織、肱肌。
手五裡穴功效: 手背經絡
其次,手五里穴下的橈神經幹活動性小而易受損傷,針刺不當容易造成腕下垂。 快速取穴:手臂外側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橫紋終點,再找到肱骨外上踝,兩者連線中點處)上4橫指處。 煩心,咳,寒熱善噦,勞宮主之。 風熱善怒,心中喜悲,思慕歔欷,善笑不休,勞宮主之。
手五裡穴功效: 手掌穴道圖解大全,手掌穴位圖按摩收藏
裏,有居里之義裏指邑,居意。 本穴居脾經之箕門穴上5寸,居大脈之中,《鍼灸甲乙經》有:“在陰廉下去氣衝三寸,陰股中動脈。 ”又裏爲理,凡肢體病相關五臟者,本穴皆可理之,故名足五里。 手五里位於骨頭上,通經活絡的效果非常強,尤其能治肩周炎等肩膀上的疾病,按摩時可用圓珠筆端或食指按壓,每次3~5分鐘[9]。 手五里位於骨頭上,通經活絡的效果非常強,尤其能治肩周炎等肩膀上的疾病,按摩時可用圓珠筆端或食指按壓,每次3~5分鐘[9]。
手五裡穴功效: 手掌穴道按摩法
(2)經常用拇指指腹按揉手五里,每次1~3分鐘,能改善頸、肩、手臂的血液循環,對上肢有很好的保養作用。 手五裡穴功效 按摩時要把控力度,以被按摩者能夠承受能力爲準。 《聖濟總錄》名臂五里,《鍼灸資生經》作手五里。
手五里穴下爲皮膚、皮上組織、肱肌。 分佈着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爲橈神經。 另說“在肘上二寸”(《十四經發揮》),“在肘髎斜上二寸五分”(《循經考穴編》)。 按摩的穴位:神門穴、少商穴、大陵穴、少澤穴、中衝穴、關衝穴、商陽穴、少衝穴、陽池穴、八邪穴、虎金寸。 按摩的穴位:少府穴、手心、神門穴、大陵穴、太淵穴、虎邊、少商穴、心穴、關衝穴、中諸穴、陽池穴、陽谿穴。 手部的診斷作用已被廣泛地應用,而本掛圖則從疾病診斷、保健和治療方面,對臟腑在手部的反射區進行全面地總結。
手五裡穴功效: 手掌穴道名稱
(2)豁痰行瘀:手五里穴配臂臑穴,有豁痰行瘀的作用,治瘰癧。 (3)治嗜睡:手五里穴配太溪穴、大鐘穴、照海穴、二間穴,有解困醒神的作用,主治嗜睡。 (4)通經止痛:手五里穴配少海穴、曲池穴,治肘關節痛。 疏利關節、通經止痛治療肘臂攣痛。 【保健方法】 (1) 刺灸法:寒則補針多留,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無灸。 (2)針刺法:—般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脹感,向肘部或肩部放散。
手五裡穴功效: 手掌正面穴道圖如下:
現在,隨着針具的改進及醫療技術的進步,大部分的禁針穴在一定條件下已可進行鍼刺應用,這其中就包括手五里穴。 《鍼灸學》認爲:本穴位針刺操作方法爲避開動脈,直刺0.5~1寸。 更有學者明確提出此穴位針刺時針尖直刺或偏向軀幹,避開橈神經及橈側副動脈,避免反覆強烈提插捻轉,深度保持在0.5~0.8寸。 在臨牀治療中,諸多醫家採用針刺手五里穴治療疾病的例子諸多,都獲得了較好的療效,且在相關的文獻中並未見到有針刺異常的出現。 通過現代臨牀應用可以得出,在避開神經、血管的前提下,對手五里穴進行適當的針刺並無不可。
布有前臂皮側皮神經,橈神經,以及橈側副動、靜脈。 主治肘臂疼痛,攣急,上肢不遂,瘰癧等。 《鍼灸大成》:主風勞,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癧,目視䀮䀮,痎瘧。 手五里主要用於胸肺及局部疾患:如咳嗽、吐血、心下脹滿、中風偏癱、肘臂攣急、疼痛及寒熱瘧疾、身黃嗜臥、瘰癧等。
手五裡穴功效: 手背穴道:
【定位歸經】 手五里穴,位於人體的臂外側,當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曲池穴上3寸處。 【功能主治及配伍】 手五里穴,主治咳嗽、咳血、心下脹滿、中風偏癱、治肘臂疼痛攣急、寒熱瘧疾、身黃嗜臥、瘰癧等。 以下是手五里穴治病、保健的常用穴位配伍方法: (1) 消腫除痛:手五里穴配曲池穴、通裏穴、中渚穴,治手臂紅腫疼痛、肘臂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