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澗後在分岔口直走(左方山徑可通往烏洲塘)深密小徑,攀小丘後下降穿林,走至一分岔路口。 由此左(右方橫腰小徑可通往灣淡水湖郊遊徑),沿小徑先後經鳳凰笏頂白角山。 之後離開主徑輕登昂裝山(山頂一段路向模糊,可略過不走),再返回主徑再上走至大嶺。 經過黃竹角墩臺後,穿林覓徑南行,再接碎石小徑急降至海濱。 從照片可見,該4名行山大媽分別站在「鬼手巖」上擺出不同姿勢打卡拍照,神情自豪,似乎未有意會到自己的行為會令腳下的「鬼手巖」受損。

這個香港最小而有人居住的島嶼,盛載香港罕見的紅色角礫巖,亦有典型的海蝕地貌如海蝕平臺,最養眼的可算是經歷約8000年海蝕作用而產生的海蝕拱「鴨眼」。 休息足夠,等齊隊友,下午2時多又起步,走跌死狗山腰林徑接回環湖徑。 到達船灣淡水湖郊遊徑後,還有漫漫長路,續經鵝髻頂、虎頭沙、三門山、砵樹環至長牌墩,又再停下休息等齊尾隊。

鬼手巖: 香港十大單車路線

黃竹角咀位於新界東北部,是船灣以東的一個狹長岬角。 黃竹角咀面向赤門海峽,擁有源於泥盆紀全港最古老的沉積岩石,故被列為香港地質公園之一。 岬角盡處的海岸佈滿了不少風化岩石,當中有最著名的「鬼手巖」。 鬼手巖 鬼手巖 一般遊人除了乘船參觀這個途徑外,只能夠經船灣郊遊徑步行前往,然後經由大美督離開。 惟這條「環湖出咀」路線全長約30公里,被行山界定為長途遠足的考牌路線之一。 黃竹角咀位於新界船灣以東,是本港最狹長的岬角極地,人跡杳然。

這次一家大細選擇包一艘快艇,由西貢黃石碼頭出發,不消20分鐘就登上從來只試過遠眺的鬼手巖。 選線方面,要是經由下苗田登上大峒,路程該會更短更易,但既然要走當然還是全走船灣淡水湖郊遊徑。 雖然,眾所周知,這條郊遊徑怎麼也搭配不上「郊遊」的形容。 鬼手巖 起迄點則考慮了回程交通的便利性;而馬頭峯一段的起伏較大,如安排在行程末段的話相信也較為喫力。 故此這次預計由烏蛟騰起步,沿船灣淡水湖郊遊徑先攀馬頭峯,再經由鹿湖峒前往黃竹角咀,下探降鬼手巖後再折返至郊遊徑往大美督。

鬼手巖: 大媽爬上4億年歷史「鬼手巖」擺pose打卡 網民狂轟:殘害大自然

旅行家網站創辦人李以強表示,鬼手巖是非常珍貴及具代表意義的石頭,人為因素會加速風化作用。 雖然他認為鬼手巖短期內不會有倒塌的危機,但可能一塊碎石的落下,就會令站在上面的人失平衡跌倒受傷。 善用快艇靈活暢遊香港東北,發掘香江祕景,二百元「有找」。 這裡人稱「鬼手」,因著名岩石地標猶如一隻手腕。

  • 走在山腰,發覺也有小路往下走,想來是往沙灘的吧?
  • 一般相信此建築物是乃清康熙七年(1668年)為加強海防而於新安縣(即今香港及深圳一帶)所建的二十一座墩臺中的黃竹角墩臺(烽火臺)。
  • 一輪奮鬥走過鳳凰笏頂,我們試著繞道,成功避開兩個溪谷,再環腰越過跌死狗,省卻不少力氣。
  • 路途雖不險惡,但「長程獨行」卻是危險的近義詞,精神上難免有點包袱。
  • 上到東部山上,眼睛先被一條長長的裂隙所吸引,驟眼看以為是一條大蟒蛇伏臥在峭壁上,所以又有「蚺蛇吐舌」的稱號。

呢個年代海洋生物多樣化,包括魚類巨大珊瑚類型繁多。 「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jpg」,又再有人上網 show 佢哋爬上鬼手巖嘅相,引來四方八面討伐。 點解大家咁嬲,係因為呢嚿位於新界東北黃竹角咀嘅奇石,確實係好難得好難得嘅地質地貌。 離開鬼手,沿着右邊的海岸「綑邊」,又展開另一個刺激的旅程。

鬼手巖: [香港地質公園] 鬼手巖 四億年古老岩石

以走畢全程作為能力的證明,只有假想的指標意義。 回想最初,對環湖出咀這條路線總是躍躍欲試,抱著「試一下無妨,看看行不行」的心態。 目標雖是徒步探遊鬼手,但無可否認,焦點還是放在行程的難度上,跟黃竹角咀無關,也甚至跟鬼手巖扯不上關係。 郊遊徑的指示牌上,顯示離大美督還有3.5小時的距離。 路程不短,但總算是完成了最艱難的路段,心情已然大大放鬆。

黃竹角咀風光明媚,可惜未能預留多點時間慢慢細味。 盡管如此,筆者仍然覺得不枉此行,因為可以跟同伴在旅途中一起甘苦與共,最後順利地完成行程,這經歷更難能可貴。 要挑戰這條傳統的長途遠徵路線,事前準備不能夠馬虎,體能、心理、天氣、糧水、負重及步速等等亦要考量。

鬼手巖: 地質公園遊覽守則

回程又再急攀而上,只覺右腿的肌肉有點繃緊。 在跌死狗前的分岔處,取道左方較平緩的橫腰小徑。 儘管不捨,但回程的路程仍然久長,無法在此久留。 在黃竹角咀的海角逗留的十多分鐘,差不多是整個行程中停留「最長」的一個點了。 攀上跌死狗,循水平的視角東望,四公里長的黃竹角咀像被壓扁了似的擠壓在一塊,彼岸的蚺蛇尖則在逆光下孤高傲岸。

鬼手巖: 【自私大媽】無品大媽攀上「鬼手巖」風騷打卡 網民怒斥:損害4億年歷史岩石

我們選乘早上七時四十五分的小巴往烏蛟騰。 鬼手巖2025 稍作熱身後,八時許便開始漫長的旅程(從未如此的早….睡眼惺忪)。 我們用了約一個多小時上了大峒,繼而續走鹿湖峒。 此時太陽漸漸驅散雲霧,暗示著我們這天不好過。

鬼手巖: 1 岩石圈物質循環 練習(解析版)

路程比我習慣行走的7至8公里相差了一大截,漫遊可不是一個選擇。 其一是分段目標:理想時間是十時走抵鹿湖峒;下午一時下探鬼手;四時返回郊遊徑;晚上七時抵達終點大美督,最壞打算是天黑前走抵郊遊徑。 鬼手巖2025 其三則是控制糧水:每隔一段時間補充熱量、水份和電解質。 鬼手巖2025 及後沿路折返,繞過昂裝山,一路逆走至跌死狗前的分岔路口。

鬼手巖: 香港六個親子樂行山徑推介

誰知姊夫早前曾登鳳凰笏頂,說起一拍即合,約定一同闖闖這片荒地。 在烏蛟騰總站下車後,於新屋下公廁側往東小路走。 鬼手巖 不久見右邊的九擔租路牌,沿此路到已荒廢的九擔租村。 分支路(上路往犁頭石)依下路走,過上苗田後於下苗田留意右首的棄置村屋。 沿東行的環湖山徑走,過觀音峒高點輕微下落。

鬼手巖: 黃竹角咀 鬼手巖

看到陡峭的岩石,一步一驚心,因為岩石可以踏足的空間不多,一失足就會墮進大海。 在大自然之中,大家各自各將專注放在自己的手腳就好,靜靜的沿崖壁綑邊,然後就發現另一片更廣闊的天空和風光在等待。 相比以完成行程作為切入點,透過對客觀環境的應對能力、對身體心靈的瞭解信靠,探索內在的心理能量,相信更能發掘這條路線的潛在益處。 這條路線並非新創,遊者頗眾,不少人更嘗試在炎酷的環境下、以更快的速度完成。 可以預期,將來會出現更多難度更高路程更長的路線。 一如跑山賽事,賽程正不斷向增加路程的趨勢發展。

鬼手巖: 玉桂山 2 (女鬼手巖)

此時仍值潮漲,水位高達1.72米(高流灣潮汐站紀錄)。 暗自思忖會否在最後關頭被潮水所阻,功虧一簣。 要是來晚一點,只怕這踏腳石也會被潮水淹沒。 登上馬頭峯,遙目馬鞍山,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外地旅行晨起爬山的清新寥寂。

鬼手巖: 鬼手巖行山路線|搭船到黃竹角咀起步 睇完石景再探清朝軍事遺跡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鬼手巖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鬼手巖2025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疫情之下,失去了外遊的機會,但困在香港,卻意外發現這個看似滿是高樓大廈的大都市背後,蘊藏了很多世界級的風土地貌,海岸風光更是媲美很多外國的一級景色。 天氣越來越熱,今次就帶着孩子一探黃竹角咀的鬼手巖,然後登上丹霞一片的紅彤彤赤洲,浮潛於清澈透明的赤門海峽間,珍惜眼前的美好風光。 查看電腦、回覆訊息、滑動手機、繳付帳單。 生活的日常,讓我們學會把手頭上的工作雜事細務一一完成。

在岔口左轉,沿橫腰山徑走回船灣淡水湖郊遊徑至標距柱C2614及C2615之間。 沿著郊遊徑左走,繞鵝髻頂、經虎頭沙、三門山和長牌墩走抵伯公咀。 走過副堤壩後接上車道,最後橫過主堤壩下降至大美督完成艱辛的旅程。 由此離開郊遊徑,循小徑東行,翻過跌死狗。

一般相信此建築物是乃清康熙七年(1668年)為加強海防而於新安縣(即今香港及深圳一帶)所建的二十一座墩臺中的黃竹角墩臺(烽火臺)。

荔枝窩是新界歷史最悠久兼最有規模的客家村,約有300多年歷史,原住民以曾氏家族為主。 不少村民已移居外地,現時只剩幾戶原居民及後代,在此推動復耕及可持續旅遊業。 新冠肺炎疫情下,為求自保而不搭飛機出外旅遊,在香港乘一程船,也能到訪世外桃源。 今次到訪的荔枝窩,行程較輕鬆且遊人也相對較少,兩年前還獲《Lonely Planet》點名介紹,真正遠離煩囂。 我們輾轉到了鹿湖峒,踏上出走黃竹角咀的山徑。 下山回望紅色的岩石,倒有點像國內的丹霞地貌。

這裡沉積巖的源於泥盆紀,主要在赤門海峽兩岸出露,由砂岩、含礫砂岩和礫巖組成,名為「黃竹角咀組」。 玉桂山位於鴨脷洲以東南,高海拔196米。 玉桂山以前因位置偏遠,過往一直都只是附近居民的後花園,人氣不高。 在港鐵南港島線通車後,前往玉桂山交通非常方便,再加上電視節目及網上介紹推波助瀾,玉桂山現已是港島區其中一個最具人氣的山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