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牛羣活動,大片棄田都成為淡水濕地,棲息著各種昆蟲和兩棲類等生物。 「合山圍牛徑村五年一屆太平清醮」(最近一屆在2017年舉行)每五年舉辨一次均為三日四夜,村民傾力籌備,僑居海外的村民亦會回鄉參與,打醮期間均需進行齋戒,祈求百業茂盛,降福迎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然而,猶太居民從1950年代末起陸續遷離該區,與此同時舊中區華埠卻步入衰退,不少華裔居民和商戶遂遷至登打士西街夾士巴丹拿道,令該處發展成多倫多市中心的新中區華埠[6]。 滿清政權倒臺後,保皇會亦告解散,而保皇會會址附近的華人商戶亦相繼遷離,令約克街一帶成為市內的主要華人聚落[1]。 另一方面,猶太人社區陸續遷離約克街一帶,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華人進駐該區,舊中區華埠亦於1920年代逐步沿伊利沙伯街(Elizabeth Street)和栗子街(Chestnut Street)向北擴展至登打士西街[1]。 到了1941年,多倫多舊中區華埠約有2300名華裔居民,為全加拿大繼溫哥華和維多利亞後的第三大華埠[4]。 牛徑村由於鄰近林錦公路、荃錦公路和錦上路,交通相當便利,開車10分鐘抵達元朗、5分鐘抵達大欖隧道轉車站及錦上路西鐵站。

牛徑村: 牛徑村 近期成交

當顧問公司在2004年初進行勘察時, 意外發現在近長江村一個路段及大江埔村另一個路段地下埋有一個宋朝市集遺址和一個明朝墳墓,各佔地約500平方米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證實發現宋代瓷器殘片 、明朝墓葬羣及一個陶罐, 但在原址保護原則下不會主動進行挖掘,而路政署亦向元朗區議會要求改動原來的設計以免影響古蹟。 中國歷史教育學會主席梁炳華認為宋朝市集的發現有助瞭解香港在宋朝貿易的角色, 評估本地在歷史上的重要性[3]。 八鄉面積約有15.5平方哩,共有30條圍頭與客家村落,人口約3萬人。 由於附近有河流提供水源,早年盛產稻米,並為清朝進貢品。

民生配套方面,牛徑村內有街市、超級市場、酒樓,、餐廳,、銀行、郵局、牛徑村村公所及商店,能基本應付生活所需,住戶可前往元朗及錦田市中心。 牛徑村2025 此樓盤是位於錦田下輋村的新樓上車盤,景觀開陽緊路邊村屋,700呎三樓3房1浴間隔+700呎天台,共中層+露臺+地下入車花園,只需不到600萬。 牛徑村2025 又鄰近大欖隧道,佔盡地利優勢,未來發展潛力可見強勁,實屬置業筍盤。

牛徑村: 元朗區

乘客於30分鐘內,以同一張八達通連續乘搭本線及指定專線小巴路線/指定專線小巴路線及本線,第二程將享有車費優惠。 該樓盤為中層3房單位,裝修雅緻,3房1浴,只需438萬,平均呎價只需6257。 牛徑村2025 樓盤是屋苑式管理村屋,治安十分良好、極高私隱,加上環境寧靜清幽,住戶定能好好享受美滿生活。 元崗村在2010年舉行八年一屆的打醮,村民於年初在村內的眾聖宮進行「打緣首」。

  • 一八九六年,牧場遇上牛瘟,大部分乳牛病死,後來轉為飼養豬隻家禽,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停運。
  • 牧場面積約六個維多利亞公園,高峯期養了超過一千五百頭牛,分佈四十多間牛房。
  • 位於小瀝源隔鄰,該處草地會在冬天變黃,牛隻睡在草上,遠看就像睡在沙上,故被村民命名為「牛眠沙」,用客家話說起來,則成「牛皮石」或「牛皮沙」。
  • 樓盤是屋苑式管理村屋,治安十分良好、極高私隱,加上環境寧靜清幽,住戶定能好好享受美滿生活。
  • 下輋村有一個風水池,四個祠堂,一間書室,及一間士多,附近亦有蘭義桂堂、現代的村公所及佔地數十萬呎的野戰中心。
  • 據報早年更每人獲分派豬肉一斤,隨着時代發展,由1980年代末起,已改為燒肉,最近更以一封利是代替。

現在還有少量農地給居民耕作,有數個有機菜場,如種植士多啤梨、有機菜等供應本地市場。 由於發展鄉郊,農地陸續減少,多數發展成村屋及車房、廢車場等;另外八鄉內有消防局、警署。 雖然舊中區華埠獲保留,但其風光不再:該區於1970年還有75家商戶,到1984年只剩下不足十家餐廳和四座社團建築[6]。 踏入21世紀,該處的華裔商戶所剩無幾,舊中區華埠基本上已不復存在[6]。 原居民鄉村在居民代表外,會另外最少有1個原居民代表,多於1個原居民代表的鄉村會在()內註明。

牛徑村: 歷史建築

此外,步行1分鐘亦有巴士及小巴來往元朗(西)及大埔墟站、元朗及上村等。 八鄉下輋村位於粉錦公路旁邊,橫台山的北面,是一個有百多年歷史的村落,靠山而建,下輋村後面便是雞公嶺。 風水學說角度而言,「住宅有靠山,宅主在現實生活易遇貴人,為難之時可逢凶化吉,順意之時可錦上添花」,實屬風水寶地。 下輋村有一個風水池,四個祠堂,一間書室,及一間士多,附近亦有蘭義桂堂、現代的村公所及佔地數十萬呎的野戰中心。

  • 沿著西濱公路前進,水牛坑介於林口發電廠與林口鎮南宮的中間,可搭乘公車F236到林投厝站站步行前往,但公車班次很少,建議開車前往最為方便。
  • 村內有鄭氏家祠及嶺梅莊兩個景點,分別為三級及二級歷史建築。
  • 同益堂在1921年集資興建「八鄉同益學堂」,是新界第一所正規的鄉校,後改稱「八鄉同益公立學校」,並於2003年與「石湖學校」合併而成現時的「八鄉中心小學」。
  • 八鄉的村代表每年秋分日齊集八鄉古廟拜祭參與新界六日戰保鄉衛族壯烈犧牲的烈士。
  • 1999年石湖塘村選舉村代表,居於村內的謝羣生被拒參選。
  • 由於附近有河流提供水源,早年盛產稻米,並為清朝進貢品。

② 薄扶林牛奶公司牧場遺址: 一八八六年,蘇格蘭外科醫生白文信為推廣牛奶,夥拍五位香港商人創辦牛奶公司,斥資三萬元在薄扶林自設牧場。 牧場面積約六個維多利亞公園,高峯期養了超過一千五百頭牛,分佈四十多間牛房。 一八九六年,牧場遇上牛瘟,大部分乳牛病死,後來轉為飼養豬隻家禽,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停運。 牛徑村 近年,牧場進行活化,改建成香港演藝學院惠康劇場及薄鳧林牧場。

牛徑村: 樓盤詳情

拜祭完畢後,便在廟前以盆菜招待同益堂轄下各村60歲以上的男性村民參加。 據報早年更每人獲分派豬肉一斤,隨着時代發展,由1980年代末起,已改為燒肉,最近更以一封利是代替。 八鄉的村代表每年秋分日齊集八鄉古廟拜祭參與新界六日戰保鄉衛族壯烈犧牲的烈士。 當年參與抗英的鄉民來自不同村落,雙方衝突由1899年4月3日開始,持續了半個月之久,以4月18日在八鄉上村石頭圍一役最為慘烈,由於鄉民的武器軍備落伍,無法抵擋駐港英軍,於4月19日宣佈投降,估計有多達450名鄉民陣亡。

牛徑村: 鄉村名冊

在種種挑戰下,華人社區代表如林黃彩珍(Jean Lumb)等人於1969年成立拯救華埠委員會(Save Chinatown 牛徑村 Committee),爭取在原址保留舊中區華埠,最終獲市政府讓步[5]。 此為簡約靚裝1400呎下復式樓盤,4房3浴格局,景觀開陽,環境清幽,可即買即住。 又鄰近大欖隧道,佔盡地利優勢,未來發展潛力可見強勁,實屬升值無限筍盤。

牛徑村: 主要道路

八鄉範圍廣泛,大概北至上輋村及下輋村一帶,南至河背村、河背水塘、馬鞍崗、清潭水塘、三號幹線大欖交匯處一帶; 西至錦田市中心及錦上路站一帶,而東至上村、觀音山凌雲寺、雷公田及石崗村軍營一帶。 牛徑村2025 林口西部濱海公路一側的「水牛坑(水牛坑越野場地)」因有特殊的小山丘地形得名「林口大峽谷」,是許多吉普車及越野車玩家的練習場地。 特別的是,附近山坡地每當下午時分,附近養牛人家便會帶著自家的牛羣出來放牧,黃牛、黑牛、白牛一隻隻散落在山坡之上的畫面,透過攝影視角搭配丘陵地形,猶如電影中奇特的大峽谷畫面吸引許多網美們前來拍照,是林口濱海地段很著名的非官方景點。 元朗區的八鄉南@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04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9,124人。

牛徑村: 歷史

相對鄰近鐵路交通及元朗市中心的十八鄉及錦田,八鄉及石崗的私人屋苑較少,保留較多鄉村。 現時區內設有八鄉北及八鄉南選區;而在1991至1998年間,區內只有一個區議會議席以八鄉為名;而1982至1990年,全區劃入元朗東郊選區。 牛徑村 八鄉祖堂同益堂事後尋獲55名殉難的八鄉村民名字,在八鄉古廟旁邊興建烈士祠,祠內有兩塊木扁,上扁刻有烈士芳名27位,下扁28位另加一行古廟歷屆司祝神位,各烈士均被賦予「清處士」銜頭,同時另設一個神壇供奉無名女烈士。

牛徑村: 中區華埠

八鄉的名稱來源有多個版本,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由於早期共有八條村莊,因而命名為八鄉。 牛徑村(英語:Ngau Keng Tsuen)位於新界元朗區八鄉的一個鄉村地區,屬原居民村落,居民主要為李氏與鄭氏之圍頭人。 牛徑村2025 牛徑村 隨著登打士西街夾士巴丹拿道的新中區華埠於1970年代漸趨興旺,當地租金隨之上揚,華人亦到市內其他地區尋求更廉價的住宿。

牛徑村: 交通

[6]1989年天安門廣場抗議的民主女神複製品建於1999年,立在廣場上,由270公斤青銅鑄造。 另一條是市德頓街(Stockton Street),有數條無軌電車及公共汽車路線行駛該街,舊金山輕軌T線延伸段(中央地鐵)未來的終點站—華埠站設於市德頓街地下,於2022年末啟用,為服務舊金山唐人街的主要軌道車站。 舊金山唐人街(英語:Chinatown, San Francisco)[註 1]是北美洲最古老的唐人街、亞洲以外最大的華人社區,也是舊金山市內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2]。

牛徑村: 香港鄉村列表

多倫多的第二代聯合車站位於約克街(York Street)和前街(Front Street)的交界處。 當年華人乘火車抵達多倫多後,很多選擇在火車站附近定居和營商,多倫多首個華埠(即舊中區華埠)亦於19世紀末在車站以北的約克街夾皇后西街一帶形成[3]。 晚清時期保皇和反清兩派在多倫多各有支持者,雙方亦盤踞市內不同地點。 保皇會的多倫多支部設於皇后東街夾佐治街(George Street),而致公堂的多倫多支部則設於皇后西街和列治文西街(Richmond Street West)之間的約克街,雙方的支持者亦各自歸邊[1]。 錦上路元崗村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附近有法定古蹟梁氏宗祠和眾聖宮等,眾聖宮位於整條村的最東端,是八鄉裡最古老的廟宇;亦有元朗區著名的一級歷史建築玄關二帝廟;村落亦獨具歷史價值的太平清醮活動。 牛徑村2025 元崗村可謂是極具香港特色的村落,相信無論是對孩子或家長都是難得一見的體驗,能更加了解香港本地文化。

規劃署於完成錦田南及八鄉土地用途研究後,建議在港鐵錦上路站及八鄉維修中心附近,合共釋放152公頃土地用作公私營住宅發展,其規模相比兩個太古城還要大,預料能夠為市場提供共約3.4萬夥住宅,足以容納約9.2萬人口。 隨著更多華人在士嘉堡北部定居,跨越士嘉堡和約克區萬錦市界線(士刁士路)的美麗徑社區亦成為另一華人重鎮[15]。 座落士刁士路與堅尼地道交界以東的城市廣場原以白人為主要客源,到1990年代則陸續轉型為華人商場。

牛徑村: 主要街道

地價回升後,東區華埠部分居民乘機放盤並遷離該區,令東區華埠的客源萎縮[11]。 在種種因素影響下,該帶的店鋪空置率上升,東區華埠亦面臨衰退[10][11]。 1950年代,市政府落實在皇后西街夾卑街之處興建新市政廳和彌敦菲臘廣場,並在舊中區華埠大舉徵地。 牛徑村2025 介乎皇后西街和登打士西街之間的一段伊利沙伯街上有多達三分之二的物業被拆卸;登打士西街沿線物業雖然避過清拆命運,但隨著物業東主陸續將業權轉售予發展商,舊中區華埠的大部分居民和商戶亦相繼遷離[4]。

牛徑村: 巴士站位數目

商業促進區於2012年的會員數目為403家商戶[7],當中包括華人超級市場、中藥舖、書局、雜貨舖、茶館、燒味餐廳等。 「合山圍」包括蓮花地和牛徑村兩村,2012年的醮期訂於11月15日至18日(蓮花地)以及11月20日至23日(牛徑)舉行,均為三日四夜,兩村傾力籌備,僑居海外的村民亦會回鄉參與,打醮期間均需進行齋戒。 11月17日中午開始行香巡遊,隊伍由蓮花地村出發,沿錦上路行去八鄉古廟,再經元崗村返回蓮花地村。 1959年八鄉鄉事委員會獲香港政府按《社團條例》豁免註冊。 尼泊爾社羣主要是來自回歸前在石崗軍營服役的僱傭兵,退役後與其家眷留居香港,大部分男士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例如地盤工和保安員等。

當中離中區華埠以東約3公里的河谷區房價遠較中區華埠低廉,公園和圖書館等配套設施完善,又有巴士和路面電車線路通往市中心和中區華埠,因此吸引大批華裔居民遷移至此,而東區華埠亦逐漸在百樂匯街夾芝蘭東街的街角形成[8]。 到了1970年代後期,華裔商戶沿百樂匯道向南伸延至登打士東街,並沿芝蘭東街向東伸延至浩倫道(Howland Road)[8]。 據1981年人口普查,河谷區內約6萬名居民中有近8千人以漢語為母語[9]。 登打士西街與士巴丹拿道的交界處一帶本為多倫多市猶太居民的聚居地,華裔家庭只佔該區人口20%。

牛徑村: 發展

當時入村只有一條小徑,族人帶著牛羣進出村子放牧,故命名「牛徑村」。 村內有鄭氏家祠及嶺梅莊兩個景點,分別為三級及二級歷史建築。 中區華埠商業促進區於2007年成立,其範圍覆蓋書院街至蘇利雲街之間的士巴丹拿道,以及澳吉士打街至比華利街之間的登打士西街[7]。

牛徑村: 香港島

而中區華埠則鄰近博物館、藝術館和購物區等旅遊點,但東區華埠周圍則是住宅區,令東區華埠難以跟中區華埠般吸引外地遊客[11]。 牛徑村 另一方面,多倫多於同期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並計劃在東區華埠附近興建選手村,刺激該帶地價上升。 然而,多倫多申奧失敗後,該帶地價隨之回落,待附近港口區的工業用地轉型為電影片場後才止跌回升。

牛徑村: 舊金山唐人街

民生及休閒配套方面十分全面,想遠離煩囂城市,體驗與世隔絕的寧靜生活的買家,可以考慮一下八鄉下輋村屋~交通方面,有小巴接駁大欖隧道轉車站及西鐵錦上路站。 此外,華裔居民和商戶再從士刁士路往北沿堅尼地道伸延至萬錦和列治文山的另一條東西向要道7號公路[15]。 沿7號公路落戶的華人商場包括在堅尼地道交界的旺角廣場、介乎華登路和活拜路(Woodbine Avenue)之間的萬錦廣場、在里斯利街交界的時代廣場、以及在灣景路交界的黃金商場,令7號公路發展成另一條華人商戶集中的走廊。 隨著舊中區華埠的地價飆升,多倫多市規劃部門於1967年建議清拆舊中區華埠所餘的部分,以便發展商在新市政廳以北興建寫字樓[5]。 牛徑村2025 市議員布朗(Horace Brown)更於1969年表示保留舊中區華埠只會令該處變成一個隔都[6]。 牛徑村 另一方面,大多倫多市(即當時多倫多市以上的行政架構)則於1970年建議擴濶登打士西街並移除沿線的華人商戶[6]。

牛徑村原是原居民村落,居民主要為李氏與鄭氏之圍頭人,具有悠久的歷史。 太平清醮是合山圍牛徑村的傳統活動,每五年舉辨一次,為期三日四夜,祈求國泰民安,百業茂盛,降福迎祥,風調雨順。 相信無論是對孩子或家長都是難得一見的體驗,能更加了解香港本地文化。

非洲人是繼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印度人後,最新落戶八鄉的少數族裔。 牛徑村2025 首先來到八鄉的是尼日利亞人,主要來自東尼日利亞,為信奉基督教的伊博族。 逐漸變成了在香港的黑人的聯絡點,當他們抵達香港後都是先到八鄉落腳。 非華裔人口佔八鄉錦田社區總人口約百份之十,較全港平均數為高,主要包括菲律賓、印尼、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和來自非洲諸國的居民。

牛徑村: 牛徑村

八鄉錦田大量農地變成二手車買賣場和回收場等,二手車最初從日本進口轉售內地,其後轉口的目的地改為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和印度商人隨之到來八鄉。 新移民還有一些是因為經濟和政治原因逃難到香港來的,八鄉錦田也特別多來自非洲和南亞地區的難民。 牛徑村2025 牛徑村 八鄉位於盆地之中,被觀音山、大帽山、大刀屻、雞公嶺及大欖郊野公園等山頭所包圍。

牛徑村: 鄉村名冊

元崗村有1,100多名村民,以梁姓佔多數,每戶均可參加擲杯,有資格者共146人,但大多數人基於種種原因而放棄,只有30多名村民參與,以連續擲得勝杯次數多寡定出18名緣首,擲得最多勝杯者位列「頭名緣首」[7]。 八鄉現時仍有蓮花地和牛徑村「合山圍五年一屆太平清醮」(最近一屆在2022年11-12月舉行)及「元崗村八年一屆太平清醮」(最近一屆在2018年舉行),其他村落如橫台山和上村早已停辦,祈求百業茂盛,降福迎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同益堂在1921年集資興建「八鄉同益學堂」,是新界第一所正規的鄉校,後改稱「八鄉同益公立學校」,並於2003年與「石湖學校」合併而成現時的「八鄉中心小學」。

牛徑村: 歷史建築

城市廣場側邊的太古廣場則於1997年開業,為北美最大的華人室內商場。 此後,大都會商場、世紀廣場、華登中心和錦繡中華等商場亦相繼落成,令士刁士路成為新一批華人商場的據點。 踏入20世紀末期,隨著東面士嘉堡和北面萬錦和列治文山逐漸成為華人熱門聚居地點,華人商戶亦陸續進駐那些區域(見下文),令東區華埠面臨更多競爭[10]。

傳統上,唐人街由北灘和電報山定義為布希街、泰勒街、海灣街和舊金山灣包圍的地區。 [4]唐人街地處舊金山金融區及小義大利附近,長1英里,寬1.34英里。 到1980年代中後期,美蘭中心、集友商場和士嘉堡邨等商場亦在芬治東路夾美蘭路一帶落戶[16],而現時士嘉堡華人區亦包括雲龍商場和麗晶商場等商場。 東區華商會從1998年起倡議在東區華埠興建一座中式牌樓,並於往後10年間進行籌款和規劃工序,期間工程費用從20萬加元上升至100萬元,項目後來獲多倫多市政府撥款42萬元[12]。 由於百樂匯街和芝蘭東街皆為電車線所途經之街道,市政府附例不允許牌樓跨街興建,牌樓因此座落該兩街道交界處附近一個戶外停車場的一角[12]。 交通十分便利 往元朗只需10分鐘、往大欖隧道轉車站及錦上路站只需5分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