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位於香港新界的西北部,香港市區之西北方距離約20至25公里,深圳后海灣以南的一片廣闊平原。 元朗英龍圍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有七成土地是山地丘陵,不過元朗則有一片廣闊的平原,得天獨厚。 1948年政府於元朗設立新界第三所理民府,管理北約理民府(位於大埔)新界西改由元朗理民府管理。 1978年政府在青山公路-元朗段一帶發展元朗新市鎮,並興建所需的公共設施。
元朗市中心是元朗新市鎮和元朗區的核心及商業中心,於1960年代已開始發展,住宅、商業樓宇混集,住宅樓宇以樓齡較高的大廈及唐樓為主。 新市鎮外圍的地區則有社區設施、公共屋邨及較多中低密度的樓宇。 現時元朗的區域中心位於青山公路-元朗段(慣稱「元朗大馬路」)兩側的已發展區,通稱元朗市中心或元朗市。 元朗英龍圍2025 該處是元朗最繁盛的地方,商業活動頻繁,是元朗新市鎮的核心部分,亦是區內的交通樞紐。
元朗英龍圍: 元朗
狹義的凶宅指該物業曾經發生意外死亡、兇殺、自殺、中毒、謀殺、吊頸、服毒或其他非自然死亡的情形。 廣義的凶宅則包括任何人在物業中死亡,包括老死、老人家在家中在睡夢中過世、病死、猝死、病逝。 元朗英龍圍 選擇租元朗村屋居住有很多好處,元朗大部份村屋地點都遠離凡囂,沒有城市的侷促感之餘,空氣清新。 元朗村屋正因為遠離市區,可享有獨有的田園景色,環境優雅,受不少愛好自然環境的用家愛戴。 選擇村屋的另一原因,就是村屋一般空間較充裕,在裝修上可以有更多變化,造就空間感,住得更舒服。 本線為香港境內首條來往出入境口岸的全日專利巴士路線,以及香港首條全線採用12.8米車輛的專利巴士路線[2]。
- 元朗平原水土肥沃,過去盛產稻米,元朗絲苗曾是1950年代在華南一帶的著名米食,可與增城絲苗競爭。
- 分區委員會始於1972年,主要目的是推動市民參與「清潔香港運動」及「撲滅暴力罪行運動」。
- 而香港新界文氏始祖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七世祖文世歌從屯門遷至新田立村,是江西吉安人。
- 元朗市鎮公園未興建之前,為一村落「水牛嶺平房區」;再之前於香港日治時期 ( ) 曾為亂葬崗、日軍刑場。
- 朗邊中轉房屋曾是元朗區唯一的中轉房屋,位於元朗新市鎮以西,近屏山,鄰近朗天路,在元朗市中心的邊緣,已於2016年開始封閉準備清拆,2017年完成拆卸。
元朗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不過現有的原居民大族主要為北宋時期南移的鄧氏(現時分佈在屏山、廈村及錦田一帶)及南宋末文天祥堂弟文天瑞後裔的文氏(現時分佈在新田及落馬洲一帶),亦有部分其他姓氏的原居民。 元朗英龍圍 元朗英龍圍 元朗英龍圍2025 其中北宋南下的是江西吉水人,是香港元朗區香港新界鄧氏的四世祖。 而香港新界文氏始祖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七世祖文世歌從屯門遷至新田立村,是江西吉安人。
元朗英龍圍: 東頭村
如你發現本網站分享的資訊有錯誤,歡迎聯絡本網站更正。 元朗英龍圍 本網站內分享之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本網站並不保證於網站內文章內容均完全準確。 元朗英龍圍 推廣資訊以查詢時間為準,相關機構或公司保留最終決定權,謝謝。 九龍巴士B1線是一條由九巴營辦的新界巴士路線,來往天水圍(天慈邨)及落馬洲站,途經天耀邨、元朗大馬路及元朗站,並取道新田公路往返落馬洲,是九巴現時盈利最高的巴士路線[1]。
郊區的大型屋苑除了1980年代落成的錦綉花園外,尚有1990年代初落成的加州花園及加州豪園,位於近米埔的和南生圍。 根據香港考古學會的資料,元朗區內的七星崗在3500年前(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已經有居民,此外在石崗機場曾出土過唐代骨灰鐔。 在這個五和的地方,黃屋村牌樓外有一條叫「山邊村」,住上了幾夥村民,村口有一個福德神廟 (土地神壇),走入去細心看,你會看到土地爺爺的樣子特別可愛。 據大王廟紀述,清嘉慶年間,由山貝村、黃屋村、大圍、英龍圍、蔡屋村、東頭村、楊屋村、下攸田村、港頭村、大旗嶺仁慶裏、舊墟關屋等鄉賢組織成「東頭約」,為團結鄉眾。
元朗英龍圍: 物業資料
第六屆元朗區議會有39名民選議員及6位當然議員,現時元朗區議會主席是沈豪傑先生,副主席是鄧賀年先生。 元朗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元朗區的事務,共有45名議員,本屆元朗區議會也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及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所有現任區議員均為建制派的區議會,目前在任的10名議員全數為建制派人士。 公園依山而建,設計盡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和樹木,並且廣種花木,景色優美怡人。 元朗英龍圍2025 山崗上建有一座百鳥塔,低層闢作鳥舍,高層則作觀景塔,可環觀元朗市及天水圍新市鎮。
- 另外,村民亦會在這裡舉行點燈及元朗街坊十年例醮勝會。
- 另外古時疍家在稱為「大樹」的地方建成一小廟,以祭祀天后,後來演變成今天十八鄉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
- 因此,一般其他地區發生交通事故,元朗區的對外交通亦同時受到影響。
- 元朗區(英語:Yuen Long District)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面的地區,然而按照政府的定義上述的組合各屬同一個「新市鎮」,而元朗和天水圍是被明確列爲兩個獨立的「新市鎮」。
- 元朗區也是三條主要公路(青朗公路、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的交匯處。
- 選擇村屋的另一原因,就是村屋一般空間較充裕,在裝修上可以有更多變化,造就空間感,住得更舒服。
元朗區也是三條主要公路(青朗公路、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的交匯處。 近年元朗區發展迅速,人口急劇增長,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為全港18區中最年輕的地方。 不過近年區內有不少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居住,已取代傳統罪案較嚴重的油尖旺區,成為全港罪案最多地區,[12]貧窮率因而上升,《2015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分析該區貧窮率為16%。 元朗市鎮公園未興建之前,為一村落「水牛嶺平房區」;再之前於香港日治時期 ( ) 曾為亂葬崗、日軍刑場。 元朗公園(英語:Yuen Long Park)是香港一個大型公園,位於新界西元朗區元朗市中心西南的公園北路,佔地7.5公頃,建於1988年8月,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元朗英龍圍: 公共屋邨
除了「五和」五條村,該區連同其他村落亦有「東頭約」之稱。 元朗英龍圍2025 現時在這幾條圍村中已難以看到五和的字眼,不過在大圍村「五和公立學校」和通往大圍村的「五和路」中,還可以看到五和這個村落聯盟的痕跡。
元朗英龍圍: 元朗絲苗
而元朗工業邨、元朗東雞地、元朗西元朗公園一帶,以及元朗南的新發展區,雖然算是「元朗新市鎮」的構成部份,但一般不會視為「市中心」。 元朗居民過去主要以務農為生,亦有漁業和生產鹽與珍珠。 元朗過去盛產稻米,當地生產的「元朗絲苗」曾是香港人最愛的米食,主要供應上水和沙頭角,甚至遠銷至南洋。 明朝嘉靖年間,由於南頭一帶發生饑民搶米暴動,眾多鄉紳請求在當地建縣。
元朗英龍圍: 九龍巴士B1線
二聖宮是昔日的盟村信用社,曾於 1958 年贊助興建五和公立學校。 另外,村民亦會在這裡舉行點燈及元朗街坊十年例醮勝會。 近年鄰近急速發展屏風樓,所以在公園中漫步,也可以看到翠韻華庭、藝典居、柏麗豪園、御景園、朗庭園等屋苑。 傳統認為凶宅不吉利,一般買家抗拒購買及居住凶宅樓盤,而凶宅樓價往往較市價低。 元朗英龍圍 惟近年樓價高企,亦有不少無法負擔高昂樓價的買家,轉而選擇凶宅樓盤。 不論你是哪種買家,向銀行申請按揭時亦需留神,提前早好調查準備。
元朗英龍圍: 凶宅可否做按揭?
遺產僱傭兵Asset Cadet是一項為死者家屬聯繫銀行、保險公司、證券經紀和其他實體的服務。 是古人對自然和居住環境的理解,在現代社會,住宅風水仍然有一定的意義。 中國人對於家居風水一向都比較講究,很多人都關注怎樣的家居風水佈局才能旺財旺丁。 比如,房前要見水,要開闊;房後要有靠山;房子兩邊要有房子。 2013年1月1日起,優惠分段收費正式恢復正價$10.9,至此本線全程及分段收費均恢復正價。 而落馬洲支線亦已於2007年8月15日啟用,其新建的過境車站落馬洲站及落馬洲支線管制站亦是位於元朗區,但與之連接的東鐵綫並不能到達本區市中心。
元朗英龍圍: 元朗英龍圍村樓租
大王廟正殿入口上書「二聖宮」,供奉楊侯大王和洪聖大王,側廳供奉土地神祉及財帛星君。 現時元朗舊墟中例如利益街 47 號(被評為歷史建築),利益街 38 號及位於酒街的 5 至 6 間屋也屬於鄧氏家族(英龍圍)。 在這「五和」的幾條村落中,仍然保留了不少「一進一院」式的舊民居村屋。 於天后廟後方有「天主教崇德學校」(小學) 舊址,現時被空置。
元朗英龍圍: 元朗西鐵村屋
同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港鐵屯馬綫於2003年12月20日通車(前稱九廣西鐵及在2007年12月2日前由九廣鐵路公司營運),其車廠八鄉維修中心設於八鄉。 港鐵在元朗區共有4個站,增設1站,分別為洪水橋站、天水圍站、朗屏站、元朗站和錦上路站。 現在,乘搭港鐵往返元朗區和九龍美孚站只需約20分鐘。 隨着經濟發展,流浮山的蠔田已成為香港歷史,因為嚴重的海水污染和天水圍市區在1991至94年間之發展已導致流浮山不能再產蠔,現時在附近一帶海鮮酒家喫到的蠔都是由國內出產的。 首個元朗區的居屋屋苑是位於天水圍新市鎮的天祐苑,於1993年入夥;而首個及唯一一個位於元朗新市鎮的居屋屋苑,是拆卸元朗工廠大廈後及原址重建為住宅的鳳庭苑。 至於原先規劃為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俊宏軒,以及多個位於天水圍北的居屋屋苑,因八萬五建屋計劃失衡後停售居屋而變成公屋,以致現時元朗區內只有9個居屋屋苑,並沒有私人參建居屋屋苑。
元朗英龍圍: 新市鎮發展
此外,還有草地門球場、足球場、兒童遊樂場、健身徑和噴泉廣場等康樂設施,是一個理想的遊玩地方。 香港環境複雜,不論經屋、私人樓宇、村屋、單棟樓、大型屋苑、宿舍、唐樓、祖屋、劏房,本公司的專家也可以為你查詢到香港物業是否有寬頻覆蓋,讓你在添置物業或搬屋前,能夠得到最準確的覆蓋情報。 元朗英龍圍2025 元朗英龍圍 元朗英龍圍2025 天慈開經:天喜街、天柏路、天湖路、天耀路、天福路、朗天路、宏達路、媽橫路、青山公路(屏山段、元朗段)、朗日路、元朗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朗日路、博愛交匯處、元朗公路、新田公路、新田交匯處、青山公路—新田段及落馬洲路。
宋明時期新界五大氏族原籍江西的鄧氏及文氏先後遷入元朗的錦田、屏山、廈村及新田等地。 他們各自在聚居地大興土木,並留下不少祠堂、寺廟及書院等遺跡。 本線的開辦,是配合九廣東鐵(今東鐵綫)落馬洲支線、落馬洲支線管制站及深圳福田口岸的興建而設。 區內有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元朗錦光堂等宗教場所。
元朗英龍圍: 區議會
朗邊中轉房屋曾是元朗區唯一的中轉房屋,位於元朗新市鎮以西,近屏山,鄰近朗天路,在元朗市中心的邊緣,已於2016年開始封閉準備清拆,2017年完成拆卸。 另外古時疍家在稱為「大樹」的地方建成一小廟,以祭祀天后,後來演變成今天十八鄉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 元朗英龍圍2025 由於在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因而得名。 大樹下天后廟曾在清朝鹹豐、光緒年間和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各大修一次。
因此明朝政府於萬曆元年從東莞縣劃出56裏、7,608戶,共33,791人,成立新安縣,縣治設在南頭。 元朗英龍圍 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起,到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元朗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此前清初為對付鄭成功而實施的海禁和遷界政策一度使元朗變得荒涼。 政府現正就元朗區多個地段進行的長遠發展研究,預計公私營房屋供應量總數超過13萬夥,其中元朗南新發展區料提供逾2.6萬個單位,最快2025年入夥。 錦田南和八鄉一帶目前建議發展的14幅地皮,可提供近3.4萬夥住宅,最快2026年入夥。 另外研究中的橫洲會有4,000夥,錦田北亦可以新增4,000夥,朗邊的公共房屋項目預計可提供7,500夥,若再加上剛展開檢討的南生圍土地用途,未來的住宅供應量將會更多。
由於元朗北部與深圳只是相隔着深圳河,因此在深圳河下游至河口一帶的元朗區東北邊緣(主要包括米埔和落馬洲)是屬於香港邊境禁區,需要向香港警務處申請禁區紙纔可以進入。 在禁區內的落馬洲更是香港連接深圳的一個口岸——福田口岸的所在地。 據歷史建築物簡要記載,昔日錦田鄧氏以種植稻米維生,每隔兩年便會到天后宮祭祀,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
物業買賣往往是人生重要的決定,要知道價錢是否合適以及是否能夠承做按揭絕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元朗英龍圍2025 本公司服務至上,以客為先,誠意為客戶提供本港各種房地產物業估值服務(包括住宅、舖位、商場、廠房、寫字樓、車位、別墅、地皮及全幢建築物等),歡迎隨時委託安排估值報告書。 區內的服務主要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接駁巴士提供,連接區外的巴士線則由九龍巴士、城巴和新大嶼山巴士營運。
元朗英龍圍: 巴士
存於廟內,刻於1856年(清代鹹豐六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八年(即1669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即元朗舊墟)」,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泰康村鄧氏家族。 香港天文臺在元朗公園[2]、香港濕地公園[3]和流浮山設立自動氣象站,但只有流浮山的數據同時公開月數據、年數據。 據2016年中期香港人口統計資料,元朗人口有614,178人[1];面積約138.56平方公里,是九龍的三倍,香港島的1.8倍,是香港第三大行政區,僅次於離島區及大埔。 黃屋村村後有一所二聖宮,廟外稱為「東約頭大王廟」,建築年份已無從稽考,曾於 元朗英龍圍 1924 年進行翻新。 這座古廟迄今仍是大圍附近七條村落所組成東頭約的村廟。
元朗英龍圍: 大型商場
香港政府曾於1999年討論於洪水橋建具環保概念的新市鎮,不過由於收地的進度緩慢,加上當時樓市瞬息萬變,對住宅需求明顯減低,所以在2003年時原則上已擱置有關研究。 直至2007年於施政報告再被提起,但實際能供應土地發展的時間已推遲到2024年之後,預期提供約6萬個單位,並增設屯馬綫洪水橋站服務當區。 元朗英龍圍 元朗區有三間公立圖書館,包括位於元朗文化康樂大樓內的元朗公共圖書館、天水圍站旁的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天水圍天澤商場的天水圍北公共圖書館。 其中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為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中主要及全港第二大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