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姿勢:坐在拉背練習機的固定坐位上,掌心朝前握住下拉直杆(注意是反手)握距與肩同寬。 這一握距可以讓你的雙肘儘可能地向後牽拉,最大限度地刺激背部肌肉。 高位下拉的下拉過程是向心收縮,回放過程是離心收縮。 對於新手來說,控制離心收縮的主要意義在於預防運動損傷和避免動作失控,此外還可以提高離心收縮收益。 接下來,當採用正手抓握時,通常推薦雙手間距略比肩寬。 抓握好後,下拉器械、調整預備姿態,以確保上身直立、核心收緊。
- 如果你在高位下拉時,手指整體發力,那麼你一定不會有好的背部感受。
- 高位下拉的下拉過程是向心收縮,回放過程是離心收縮。
- 在針對背闊肌的訓練時,讓你握杆的手小拇指一側着重發力,你甚至可以不握緊大拇指和食指一側,會有更棒的背闊肌訓練感受。
- 背部肌羣是人體的僅次於腿部肌羣的第二大肌肉羣,包括背闊肌、斜方肌、菱形肌、大圓肌等,背部肌肉錯綜複雜,各種肌羣之間相互層疊,肉眼又不可見,所以,想要練好背部肌肉並不容易。
在練背部肌肉時,一定要全神貫注,因爲一不留神,發力部位就錯了。 在做高位下拉之前,首先要激活背部肌羣,就是要先學會肩胛骨的有效下沉,只有你的肩胛骨下沉了,你的背部才能主導你的下拉發力,也就是常說的“沉肩”,保持持續的肩膀向下向後縮。 背部肌羣是人體的僅次於腿部肌羣的第二大肌肉羣,包括背闊肌、斜方肌、菱形肌、大圓肌等,背部肌肉錯綜複雜,各種肌羣之間相互層疊,肉眼又不可見,所以,想要練好背部肌肉並不容易。
反手高位下拉: 動作要點
同時因為能增加使用重量,所以不但能練寬背部,同時還能提升背部的厚度。 與此同時,大家也可嘗試在1個動作中,來回切換正反手。 比如練習4組高位下拉,前2組採用正手、後2組採用反手。 就比如說,如果你的訓練中已經包含了正手引體向上,再去練習正手高位下拉的話,兩者對背闊肌的刺激方式幾乎相同,就會顯得有些累贅。
接下來,當採用正手抓握時,通常推薦雙手間距略比肩寬。 抓握好後,下拉器械、調整預備姿態,以確保上身直立、核心收緊。 然後屈臂下拉到上胸位置,動作全程都必須維持手肘、手腕在一條垂直線上;最後延展手臂、回到預備姿態。
反手高位下拉: 想要寬闊後背,如何完成一個正確的高位下拉?握法和握距分析
當你在最高點充分伸展你的雙臂時,要保持你的軀幹豎直和背部的微拱。 在整個過程中都要保持挺胸和繃緊;這會集中更多的壓力在你的下背闊肌上。 這時候,試着將手臂想象成一條鉤住杆子的鐵鏈,讓肩帶關節帶動肘關節,肘關節再帶動手和杆往下拉。 在做動作的時候,將“肩帶肘,肘帶手”作爲提示語,進行反覆練習,便可以有效提高背部肌肉的發力感。 反手高位下拉2025 除了考慮正、反手高位下拉各自的優勢特點,在實際訓練、選擇時,還要全面考慮「整體背部訓練動作」的構成,避免重復出現模式、作用幾乎相同的動作。 在開始下拉前,略微後傾上身,由此來充分保障動作幅度。
- 做反手高位下拉也要時刻注意收緊並下沉肩胛骨,動作還原時由背闊肌掌控。
- 在肘關節的引領下,用背部肌羣收縮的力量把手柄往下拉,直到手柄觸及上胸部。
- 重量也不能過大,不能和正手相比,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重量,並在運動的過程中及時調整。
- 在開始下拉前,略微後傾上身,由此來充分保障動作幅度。
相比正握和反握,對握是最舒服的,手腕保持中立位,也是握力最強的一種握法,因此這個動作你可以使用較大的重量進行練習。 4、使橫杆拉至最低點時保持1-2秒頂峯收縮,然後慢速回放橫杆,使其恢復至起始位置,然後再次重複動作。 如果想鍛鍊下背部,就可以採用反手窄握高位下拉,這樣可以消除後腰部的脂肪,也就是所謂的“游泳圈”,也可以讓下背部更緊緻,還可以強化我們的腰部。 反手高位下拉 反手高位下拉2025 所以,如果根據這個實驗,結論就是反手握法手掌面對身體前方地去做高位下拉,無論是寬或是窄握,都比正手握法更有效針對訓練背闊肌。 它可以通過各種握距形式訓練背部,同時還能增加使用重量,可以更好的提升背闊肌厚度,對其它背部肌羣也有很好的刺激。
反手高位下拉: 反手下拉或者窄握下拉
在動作的起始位置,手臂伸直,手柄位於頭部的 高 度 。 保持手臂伸直,用背部肌羣收縮的力量把手柄往下拉,直到手柄觸及大腿。 反手高位下拉 有何不同: 這種握杆方式使得高位下拉動作變得更接近於划船動作,因而可以同時增加背部肌羣的寬度和厚度。
在高位下拉訓練中,我認爲動作全程尤爲重要,如果你只做下半程,那麼肌肉拉伸不足,如果你只做上半程,那麼肌肉收縮不徹底。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文章,講健身訓練中的動作行程和特殊性原則,結論是並非所有的訓練都要刻意追求動作全程,尤其是深蹲訓練,但應當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儘可能大範圍,帶來更多的肌肉刺激。 你的身體非常的聰明,所以它總是默認以最省能的方式做工,力線過於偏前的做下拉,你的二頭肌會產生過多的代償,且不容易收縮背部肌肉。 窄距v把坐姿下拉可以鍛鍊到你背闊肌的中心部分,除此之外下背部、腹部、肱二頭肌等也都會參與發力,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複合動作。
反手高位下拉: 高位下拉的五種變換訓練方式
爲了更多地刺激下背闊肌,保持你的胸部上挺和背部微拱。 反手高位下拉 當將橫槓下拉時,將它拉向你的下胸部能獲得一個更好的擠壓感。 反手高位下拉2025 上面說的都能找到肌電圖實驗驗證,最後說一點自己的感覺,一般細一點的把感覺更能孤立背部,目前沒有找到過哪個實驗是研究握把直徑和背闊肌激活度關係的。
反手高位下拉: 器械高位下拉的3種常見錯誤+2個技巧,準確找到背部發力
但不管是正手、還是反手,在開始高位下拉前,首先要調整好固定軸的位置。 這能夠幫助大家最為穩定有力、高質量地完成高位下拉動作。 反手高位下拉2025 在高位下拉,肌肉感受很重要,因此全握並非好的選擇,Max建議:採用大拇指在杆上的“半握”方法,會有更好的念動合一感受。 實驗結果發現,在正手頸前的下拉姿勢下,相比於寬握和肩寬握距,比肩部略寬但不過寬的握距(上圖中間約1.5倍肩寬),有着最高的背部發力和最小的二頭肌參與程度。
反手高位下拉: 三 不同握法和握距分析
在肘關節的引領下,用背部肌羣收縮的力量把手柄往下拉,直到手柄觸及下胸部。 在肘關節的引領下,用背部肌羣收縮的力量把手柄往下拉,直到手柄觸及上胸部。 在做高位下拉時,不少健身教練都會主張用正手和寬握法去針對訓練背闊肌-這個對練成倒三角身形十分重要的肌肉組。 我們曾討論過不同寬闊度的握法對背部肌肉、二頭肌肉等的參與關係,同時也有很多健身愛好者希望瞭解正手握法和反手握法的分別,所以本文略爲分析一下。 反手高位下拉2025 請留意,所謂正反手不一定有統一的說法,所以這裏先假設正手握法手掌面對自己,而反手握法就是手掌面對身體前方。 握法、握距不同,鍛鍊的肌肉就大不相同,窄握高位下拉時,力的走向是從上而下,所以主要訓練背闊肌中部、大圓肌,有利於增加背闊肌的厚度,同時手臂,斜方肌,都會參與發力。
反手高位下拉: 肌肉網
此時需要大家屈臂下拉到自身胸廓位置,而並不是隻到上胸便停止,由此才能最爲強烈地收縮、擠壓背闊肌,收穫最佳練背效果。 但不管是正手、還是反手,在開始高位下拉前,首先要調整好固定軸的位置。 這能夠幫助大家最爲穩定有力、高質量地完成高位下拉動作。 一方面,正手高位下拉主要強調背闊肌在頂峯的拉伸、延展,雙手可大幅移動到脖頸後方。 由此會更強烈地刺激「上背闊肌」區域,同時也更有利於整體背部力量的提升。 2002年的一篇運動學文獻,研究了不同的握法條件下,高位下拉訓練對不同背部肌羣的主要刺激情況,測量肌電流活動不同。
反手高位下拉: 反手操作
肩旋外主要影響肩內旋肌(背闊肌&大圓肌)肩外旋肌(三角肌後束、岡下肌、小圓肌);肘旋前主要影響肱二頭肌、肱橈肌。 在做高位下拉時,你必須要學會肩胛骨的下沉,只有當你下沉肩胛以後,再去下拉,纔會更多的用到背部的發力,肩胛下沉練習如下圖。 在針對背闊肌的訓練時,讓你握杆的手小拇指一側着重發力,你甚至可以不握緊大拇指和食指一側,會有更棒的背闊肌訓練感受。 握距更寬點,且改全握爲半握,下拉的過程去想象,你握杆的手,想順着杆“爬上去”,這時候再去下拉,就能更好的感受到大小圓肌的收緊收縮了。 反手高位下拉 在向下的過程中,可以讓我們的身體略微的後傾,而不是後仰,並且,在向下發力時呼氣,大約1到2秒,向上慢放時吸氣,大約2到4秒即可。
反手高位下拉: 高位下拉到底該怎麼做?做好3種握距動作,練厚背部肌肉很簡單
注意運動節奏控制合理,在動作還原的時候是靠背闊肌控制動作還原,而不是完全放鬆狀態還原,這樣會容易造成肩關節和腕關節的損傷。 下拉的時候肩部肌羣要放鬆,動作還原時不要聳肩,會影響背闊肌的受力;身體不要前後擺動,身體要始終保持與地面垂直的狀態。 手臂主動外旋(掰斷杆子)這個動作可以產生扭矩,從而使肩關節更穩定。 一方面,穩定的肩關節可以鎖定背闊肌上端,增強背闊肌的收縮感;另一方面,穩定的肩關節可以避免肩峯、肱骨之間的肌腱(尤其是岡上肌)遭受反覆摩擦和擠壓,引發肌腱炎。 正握肱肌的激活程度比較高,對二頭肌連接肘部的肌腱壓力比較大,,反握對於肱二頭肌的刺激比較大,對握手臂參與程度最低。
反手高位下拉: 注意細節
這樣訓練效果並不是很好,只是重量大了而已,會造成:背闊肌沒有受力,手臂卻提前力竭。 就比如說,如果你的訓練中已經包含了正手引體向上,再去練習正手高位下拉的話,兩者對背闊肌的刺激方式幾乎相同,就會顯得有些累贅。 除了考慮正、反手高位下拉各自的優勢特點,在實際訓練、選擇時,還要全面考慮“整體背部訓練動作”的構成,避免重複出現模式、作用幾乎相同的動作。 一方面,正手高位下拉主要強調背闊肌在頂峯的拉伸、延展,雙手可大幅移動到脖頸後方。 由此會更強烈地刺激“上背闊肌”區域,同時也更有利於整體背部力量的提升。 在開始下拉前,略微後傾上身,由此來充分保障動作幅度。
設想一下,如果你握的很寬,那麼下拉過程小臂不可能垂直下沉,上述兩點在自由度更高的,橫杆高位下拉訓練中更爲明顯。 正確的做法你可以想着,在高位下拉的過程中,是把你的兩個肘部從側面貼近身體軀幹,而不是肘部位於體前做下拉。 當你的肩頸柔韌性越好通常你的背就能夠做出越多的伸展和縮短,下拉時,要挺胸,肩關節向後向下壓,你的背才能真正夾緊,才能讓壓力走到背闊肌靠下的部分。
首先不是太推薦這個動作,特別是肩頸不太好的人,做這個動作會有很大的壓力,有一定的風險。 反手高位下拉2025 因爲槓桿在頸後會產生很大的張力,從而讓肌腱大量受力。 如果你的肌腱有問題,可以用身前的引體向上動作替代。 反手高位下拉 吸氣,然後呼氣往下拉,將把手拉至身體的下胸部,大臂夾緊,下拉時,手肘儘量往內收,肘關節指向地面,下拉時手肘向前向外,吸氣,緩慢還原。 1、調整適合自己的負重,坐在位置上,握距大約爲肩寬的1.5倍左右,不要太寬,雙手保持半握,不要全握。
對於健身愛好者來說,背部肌肉的訓練相對困難,因爲背闊肌獨特的生理結構與位置,導致我們在訓練的過程中,想要刺激到它,難度就有點大。 經常練背的人,一定對高位下拉這個動作比較熟悉了,想要藉助器械來鍛鍊背部肌肉,並且取得比較不錯的訓練效果,就需要注意正手、反手的問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反手高位下拉的標準動作是什麼。 標準動作一:反手窄距 和正手高位下拉不同,反手的話,也就是掌心朝向我們的身體。 需要注意的是,正手高位下拉有助於我們挑戰大重量,而反手的話,優勢在於雕刻背部線條。 重量也不能過大,不能和正手相比,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重量,並在運動的過程中及時調整。
比如練習4組高位下拉,前2組採用正手、後2組採用反手。 相比於小腿與大腿呈90度,更建議在做高位下拉時,把你的腳放置在臀部下方或稍微偏前一點,一個讓自己舒服的位置,因爲這樣你的重心會更加穩定。 反手高位下拉 如果沒有馬鞍鐵,你也可以按照上圖,使用寬握下拉的器械操作這個動作,握距中等,不寬不窄,在肩膀腋窩附近最佳。
反手高位下拉: 反手高位下拉標準動作
標準動作二:避免聳肩 反手高位下拉 很多訓練者,在練習高位下拉的時候,感受不到背闊肌受到的刺激,反而使肩部肌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肩關節的損傷。 在做反手高位下拉時,同樣需要注意聳肩的問題,下拉時肩部肌肉放鬆,還原動作的時候不能聳肩,否則肩肩關節的承壓過大,仍舊會出現嚴重的損傷。 做反手高位下拉也要時刻注意收緊並下沉肩胛骨,動作還原時由背闊肌掌控。 反手高位下拉2025 標準動作三:避免腰部代償 反手高位下拉可以幫助我們訓練到背闊肌的下部,但是,並不是拉得越低,刺激就越大。 如果過低的話,我們的腰椎就會參與到發力當中,這是非常傷腰的行爲。 所以,在做反手高位下拉時,要感受背部下方的刺激,但不能拉得太低,避免腰部形成代償。
反手高位下拉: 健身筆記
高位下拉可以採用不同的握杆方式,從而重點訓練背部的不同區域。 隨着訓練技術和力量的提高,大家可以根據訓練目的選擇其他握杆方式。 反手高位下拉2025 在高位下拉這個動作中,背部的斜方肌、大圓肌、小圓肌、菱形肌,臂部肱二頭肌,肱橈肌同時也會得到訓練。 如果你所在的健身房沒有這樣的器械或是別人正在使用,龍門架也可以用來做高位下拉,但需調整滑輪高度,和換一個手柄。
反手高位下拉: 肌肉網
有何不同: 這是一個比較少有的單關節活動的背部訓練動作。 由於做這個動作時肱二頭肌無法參與用力,因而可以更好地孤立刺激背部肌羣。 和反握高位下拉動作一樣,這個動作也能重點刺激下背部肌羣。 具體做法: 在高位下拉機的拉索末端連上直杆手柄,面朝拉索站立。
軀幹稍稍後傾,在肘關節的引領下,用背部肌羣收縮的力量把手柄往下拉,直到手柄觸及中下胸部。 反手高位下拉2025 有何不同: 這個動作更接近於划船動作,可以重點增加下背部肌羣的厚度。 具體做法: 在高位下拉機的拉索末端連上一個V字形的對握手柄。
然後屈臂下拉到上胸位置,動作全程都必須維持手肘、手腕在一條垂直線上;最後延展手臂、回到預備姿態。 從而擠壓中下部斜方肌,刻意的製造出一種頸後下拉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感覺自己很難完成動作,或者僅有一側動作很不流暢,建議考慮肩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問題。 在健身訓練中,我們習慣性的把肌肉做工的過程,分爲肌纖維縮短的向心階段和肌肉拉長的離心過程。 舉個簡單的例子,二頭肌彎舉訓練,向上舉起啞鈴爲向心收縮階段,而有控制的下放啞鈴爲肌肉的離心收縮過程。
反手高位下拉: 高位下拉的五種變換訓練方式
在完成非窄距的高位下拉時,一個自然的後傾角度,會更有利於背部力量的充分發揮,但也不要過度的後傾上肢,利用身體重量和慣性,否則高位下拉容易變成划船訓練。 觀察上述實驗結果,發現對於主要背部肌羣而言,正手頸前高位下拉,對於背闊肌和大圓肌的刺激效果,要明顯好於其他高位下拉握法。 反手高位下拉 所以我們在高位下拉訓練回放的離心階段,不要只是簡單的向上伸直手臂或上抬肩胛,而是要保證在手臂微曲的狀態下,儘可能多的拉伸到背部肌肉,這樣纔會有更多的張力存在於目標肌肉。 以上,就是各種高位下拉及其變式,一定要先掌握正確動作,形成肌肉記憶,然後再逐漸增加重量,將訓練效果最大化,這纔是漸進式負荷的意義。 有趣的是,正手握法做高位下拉原來不會更用上二頭肌的力,所以並不是二頭肌分薄了背闊肌! 其實這個實驗似乎不夠仔細,如果我們用正手握法去做高位下拉而感覺更容易,這可能與握力有關,也有可能與肌肉力量不平衡有關,因爲高位下拉在不同握法下都會用上多組不同的肌肉。
反手高位下拉: 反手高位下拉動作要領是什麼
很多新手做高位下拉時,不知道如何啓動背肌肉發力,而是手臂發力居多。 注意:這個技巧還有另一個說法——“肘關節往裏收”,健身教練經常這麼教學員,其實和“掰斷杆子”是一回事。 最大的優點在於:通過屈膝坐立姿勢,有了雙腿支撐,同時將上拉改為下拉形式,減少了手臂的受力,同時降低了動作難度,背部受力也就更加明顯。 與此同時,大家也可嘗試在1個動作中,來回切換正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