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2012年推動起動九龍東,多座舊工廈和商業大廈陸續重建為甲級寫字樓。 市民可經牛頭角站前往,而實際位處觀塘商貿區及九龍灣商貿區之間(與早年的淘大工業村無關)。 牛頭角老人院 牛頭角老人院 牛頭角(英語:Ngau 牛頭角老人院 Tau Kok)位於香港觀塘區中部,位置為佐敦谷以南,九龍灣以東,龍山及鱷魚山以西,觀塘市中心之西北,東南方由觀塘道所包圍,主要為住宅區。 安頤閣位於將軍澳樂頤居之屋苑內,自2013年起成為香港房屋協會轄下首間護理安老院。

另設寬敞休憩及活動空間,讓長者享受「自主 ‧ 牛頭角老人院 尊嚴 ‧ 牛頭角老人院2025 豐盛」的生活。 牛頭角街市主要服務地區居民,共分上下兩層,地下的擋鋪主要提供新鮮食材,如蔬果、家禽及海鮮;而一樓的店舖層面則很廣泛:不單只乾貨、衣物及紙紮舖等,還有提供「跌打服務」的中醫館及一間美容店提供幾乎沒落的手藝–「線面服務」。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牛頭角徙置區改稱牛頭角下邨,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則改名為牛頭角上邨。 街市內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斜道出入口、通道、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等,但街市環境污穢及人流太多,輪椅/行動不便人士要特別小心。

牛頭角老人院: 九龍觀塘牛頭角道177-181號2樓全層至3樓全層

2003年牛頭角下邨開始重建,分為第一期和第二期,北面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而南面則重建為第二代牛頭角下邨,現今牛頭角大部份用地已經主要是作住宅區。 1954 年,創會會長蕭開理牧師在馬理信牧師協助下,於黃大仙康樂新村,開拓福音事工;繼而發展至不同區域,並設立教會、學校及社會服務,並於 1964 年向政府註冊為非牟利之法人團體。 蒙神的帶領、眷顧及保守,發展至今已成為一所集教會、中小學校、幼兒學校、復康服務、安老服務、家庭服務、駐校社工服務及社區服務的多元化基督教機構。 雋康天地護理安老院 牛頭角老人院 (又稱雋康頤庭) 合共3層,佔地4,800平方米,提供共54間房間、包括單人房、二人及五人房間。

喜頤閣位於牛頭角彩頤居之屋苑內,自2014年起成為香港房屋協會轄下的護理安老院之一。 牛頭角老人院 院舍為住客提供個人化的照護服務,讓長者安享富尊嚴和愉快的晚年生活。 牛頭角老人院2025 喜頤閣於2021年2月獲社會福利署確認為「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下之認可服務機構之一。 我們承諾盡力確保本網站符合萬維網聯盟(W3C)《無障礙網頁內容指引》(WCAG)2.0 牛頭角老人院2025 牛頭角老人院2025 AA級別標準。 牛頭角老人院 但基於以下原因,本網站暫時未能提供所有符合AA級別標準的無障礙網頁功能。

牛頭角老人院: 牛頭角

1970年代觀塘及九龍灣填海工程陸續完成,將原本天然曲折的海岸線拉直,牛頭角自此成為內陸地區。 牛頭角老人院2025 牛頭角老人院2025 牛頭角老人院 1979年啟用的牛頭角站就興建在在原有的海岸線觀塘道上,既服務新填土地上。 原有牛頭角對出的海皮已經成為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 (由昔日的工業區轉化而成)。 在九龍灣填海前,牛頭角因海灣的海岸線與牛角相似而得名,並對望隔岸的馬頭角。 [1][2]香港開埠初期,市區需要大量建築石材,牛頭角一帶曾盛行採石業,有客家人士聚居,與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為九龍四山。 牛頭角老人院 百多年前的客家瀝源九約竹枝詞中,便描述到四山中的牛頭角:「清遊忽到蘇茅坪,瞥見牛頭角又生。茜草灣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聲聲」,大意是指現今牛頭角上邨、花園大廈及玉蓮臺一帶當時為採石場。

  • 1979年啟用的牛頭角站就興建在在原有的海岸線觀塘道上,既服務新填土地上。
  • 1954 年,創會會長蕭開理牧師在馬理信牧師協助下,於黃大仙康樂新村,開拓福音事工;繼而發展至不同區域,並設立教會、學校及社會服務,並於 1964 年向政府註冊為非牟利之法人團體。
  • 牛頭角(英語:Ngau Tau Kok)位於香港觀塘區中部,位置為佐敦谷以南,九龍灣以東,龍山及鱷魚山以西,觀塘市中心之西北,東南方由觀塘道所包圍,主要為住宅區。
  • 蒙神的帶領、眷顧及保守,發展至今已成為一所集教會、中小學校、幼兒學校、復康服務、安老服務、家庭服務、駐校社工服務及社區服務的多元化基督教機構。
  • 2003年牛頭角下邨開始重建,分為第一期和第二期,北面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而南面則重建為第二代牛頭角下邨,現今牛頭角大部份用地已經主要是作住宅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