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就將濟公活佛的十八個分身稱之為大師父、二師父、三師父……至十八師父,後人再由這十八個師父再分靈到各地濟世供奉。 藏傳佛教由於藏區氣候風土,蔬果供應不足,因此在藏區不論僧俗都無法茹素,都食用三淨肉。 但近年大量的藏傳佛教僧侶遍行全球弘法,漸漸擺脫地域限制。 目前也有許多藏傳佛教代表人物開始提倡茹素。

曇噩(1283—1373年),洪武二年(1369年),以高僧敕住國清,奉號「佛真文懿大師」。 《元無見睹和尚塔銘》:「天台山景德國清禪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師曇噩撰文」。 報恩塔是觀音殿西鄰,建於1985年9月,高約3米,塔頂為黃銅寶頂,紫銅瓦蓋成,在陽光下熠熠發光,塔體為錄巖。 呈四方形,正前方為日本文「南無妙法蓮華經(日蓮)」碑名,[9] 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經文。 這座經幢是日本蓮宗信徒捐贈1000萬日元建造的。

天臺山濟公師父: 天台山上的千年古剎 國清寺與「活佛」濟公有關?

妙法堂左近有羅漢堂,現闢為文物室。 1975 年文物室整修開放,集中展出了佛教天台宗的歷代祖師造影,天台宗主要經典著作,國清寺與日本佛教界友好交往等方面的文物。 智者大師遺物衣缽及欽賜龍衣、造型精美的欽賜銀亭、白玉臥佛、明萬曆銅鏡。 天臺山濟公師父 還有唐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入唐求法時的「度牒」(護照),上有台州刺史的指示。 1979年國清寺方丈唯覺隨中國佛教代表團去日本訪問,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歡迎,方丈將從日本帶回的文物、紀念品也在此展出。 日本朋友來天台山訪問一年四季不斷,並留下了「風月同天永,萬古結深緣」等字畫,及法器、文物。

唐會昌法難受損,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 殘高59.4米,邊長4.6米,六面九級,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 系空心樓閣式磚木結構,因遭火焚毀飛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 後人對塔基進行了加固,四周鋪築了臺階,已予整修一新,已列為省級文保單位。

天臺山濟公師父: 天台宗發源地 國清寺見證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然後鳴鑼開道,將水陸榜文、疏文、花 柏、紙馬送出山門外焚化,最後至大雄寶殿迴向。 天臺山濟公師父 【烏鎮】位於上海、杭州、南京三大城市中間,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是江南水鄉六大古鎮之一。 烏鎮除了擁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情和精巧雅緻的民居建築之外,更多地飄逸著一股濃鬱的歷史和文化氣息。 遊畢後前往機場由專人辦理手續,搭機經由香港返回臺北,結束此趟大陸朝聖之旅。 濟公有令人深刻的喫肉喝酒形象,不符合佛教清規,通常佛教會以「神異僧」尊重之,但不會以此教導佛門弟子,所以反而佛教團體較少供奉濟公。

  • 呈四方形,正前方為日本文「南無妙法蓮華經(日蓮)」碑名,[9] 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經文。
  • 然後鳴鑼開道,將水陸榜文、疏文、花 柏、紙馬送出山門外焚化,最後至大雄寶殿迴向。
  • 道逵,生平事跡不詳,宋劉潮《國清千門塗田記》:「乾道四年,長老道逵創請寧海縣千田塗」,按佛教稱謂「長老」即指住持。
  • 元延祐三年(1316年),《天台山東安隱院建重興之記》:「國清宗主佛心慈惠大師處仁」。
  • 國清寺是中國佛教8大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首個漢化宗派。
  • 好誦經打坐,不戒酒肉,語言詼諧,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行不檢點,被衆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瓊臺仙谷獨特的峽谷風光。 自古以來,天台就是歷代文人墨客爭相前往的聖地。 天臺山濟公師父2025 東晉大文豪孫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國高道葛玄、西域高僧曇猷等都不厭其煩的前來,更是讓天台山的美名廣傳千里。 【濟公故居】位於浙江天台古城北門外永寧村石牆頭,是濟公活佛的出生地,景區由永寧村口雙牌樓與觀霞閣、濟公李氏祖居和隴西園三大部分組成,濟公李氏祖居為南宋浙東”三進九明堂”形制建築,是濟公出生之地、成長之所。 【濟公院】建在赤城山半山腰的瑞霞洞、華陽洞和白雲洞。

天臺山濟公師父: 中國自由行|限時風景:盤點「水落石出」古建築

東一軸線為聚賢堂(僧眾餐廳)、方丈樓、迎塔樓。 東二軸線為裏客堂、大徹堂和修竹軒。 像背壁後,有以觀音像為 中心的慈航普渡羣塑,殿兩側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羅漢坐像[2]。 山門外各建築物——隋塔、寒拾亭、「教觀總持」照壁,豐幹橋、「隋代古剎」照壁和國清寺山門, 它們順地勢安排,沒有一個相互平行,也沒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處,卻顯得和諧協調。 [2]一進朝東的山門轉入正中甬道,甬道兩旁是僅高1.7米的黃色矮 牆,矮牆後面是茂密的竹林。

  • 現今的雪竇寺規模宏大,照壁上書有”彌勒道場”四個大字,兩邊佛殿、廂房、鐘鼓樓,遠望恰似位居補處的兜率天宮彌勒淨土。
  • 行儀前夕,全寺僧從 (最少60人)領前,施主在後,先在大雄寶殿誦經禮佛,然後至寺內各殿堂繞場一週。
  • 三座豐碑的背面,有日本山田惠諦(日語:山田恵諦)1982年5月 寫的敬白,長篇日文銘記了高祖先德,祈念中日兩國永遠親善友好的虔誠心意。
  • 唐會昌法難受損,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
  • 這一形狀來源於鄞縣、奉化兩地縣境上的山峯。
  • 像背壁後,有以觀音像為 中心的慈航普渡羣塑,殿兩側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羅漢坐像[2]。

隋塔建造別致,除磚砌塔壁上,精雕佛像外,塔頂上沒有通常的尖形塔頭,站在塔內,切可直接仰見藍天。 國清寺主建築羣後的小山坡上,在蒼鬱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鋪地的碑亭。 亭額上寫著「法乳千秋」四個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著三座長方形的石碑。

天臺山濟公師父: 天台山/高明講寺/天台宗祖庭國清寺/永福寺/靈隱寺「出家」/ 飛來峯/宋城千古情(白蛇許仙、梁祝、岳家軍、古城市集)

由此,寺中有不計其數的勝跡和典故,包括乾隆御碑、寺前「一行到此水西流」碑、空海法師紀念碑、中韓天台宗祖師紀念堂、隋梅,以及新塑供奉的五百羅漢像、前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先生墨寶、濟公像等。 天臺山濟公師父2025 天臺山濟公師父2025 今日清晨集合於桃園機場,搭乘班機經【香港】轉機,前往【寧波】,寧波簡稱「甬」。 「甬」為象形字,形狀接近古代鐘形。 這一形狀來源於鄞縣、奉化兩地縣境上的山峯。 由於這些山峯很像古代的覆鍾,因而古代稱甬山,穿過這一地帶的江即稱為甬江,地區稱為「甬」地。 雪竇山位於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著名的國家級風景旅遊區,早在漢代就有“陸上天台、海上蓬萊”之美譽。

天臺山濟公師父: 濟公廟

正中的豐碑為「天台智者大師贊仰頌碑」,碑座高0.86米、寬0.86 米、長1.86米、碑身高2.6米、寬1.26米、厚0.11米。 長篇碑文和詩讚頌佛教天台宗創造人智者大師。 右連的豐碑為「行滿座主贈別最澄大師詩 天臺山濟公師父 碑」。 左邊的一座豐碑是「最澄大師天台得法靈跡碑」,這座碑的大小與行滿碑大小相同。

天臺山濟公師父: 濟公三師父

南宋時被定為”五山十剎”之一,明時被列入”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今稱佛教第五大名山-彌勒道場。 現今的雪竇寺規模宏大,照壁上書有”彌勒道場”四個大字,兩邊佛殿、廂房、鐘鼓樓,遠望恰似位居補處的兜率天宮彌勒淨土。 【雪竇山大佛】全稱為雪竇資聖禪寺,為宋真宗二年(西元999年)敕賜的名號。 環境清幽,山上遊客如雲,寺院香火旺盛,彌勒信仰是其佛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雪竇山的佛教信仰在晉朝就開始,至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

天臺山濟公師父: 天台宗祖庭

由於濟公的神通威力,國清寺聲名遠播,成為了舉世聞名的中國名剎,除了全年香火旺盛外,許多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遊客也會慕名前來,一睹天台山人傑地靈的絕色山水。 南宋時,濟公的故事就在浙江台州當地口耳相傳。 明清之際,民間的說書人開始以為主題,逐漸發展出情節生動的故事,後清代文人郭小亭集成章回體小說《濟公全傳》一書。 1149年(民間記其農曆生於二月初二日)濟公出生於台州,後逃婚在杭州靈隱寺出家[2],拜佛海慧遠為師,法號「道濟」。 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於淨慈寺圓寂,享壽61歲,臨終前曾作一偈:「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葬於虎跑(今杭州動物園南邊),後人建有濟公塔院。

天臺山濟公師父: 建築

大雄寶殿左側妙法堂,這是一座兩層樓五開間的精舍。 堂前芭蕉茂盛,玉桂常青,環境十分清幽。 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開敞明淨,閣的周轉排列著百隻木箱,珍藏 著《妙法蓮華經》、《大藏經》等經籍。 樓下為「臺宗講席」,是弘揚天台宗教義的場所。 其佈置正中為精雕細刻的講座,座後掛有阿彌陀佛水墨畫像,座前擺有香 案蒲團。 每當講經時,主講法師高踞臺上,兩邊講座上坐落了老少僧眾和男女信徒。

天臺山濟公師父: 文物古蹟

濟公(紹興三年二月初二-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法號道濟,又稱濟癲和尚、濟公活佛,俗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時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人。 富有傳說色彩的南宋佛教僧人,以不守戒律、飲酒食肉、神通廣大聞名。 在風光如畫的浙江天台山上,坐落着一座擁有1,400多年歷史的古剎,名為國清寺,與濟南靈巖寺、南京棲霞寺、當陽玉泉寺並稱中國「寺院四絕」,享負盛名。 國清寺除了作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者外,原來也與南宋名僧「活佛」濟公有關? 酒店早餐後,前往【瓊臺仙谷】這是一個仙人聚集的地方,山山水水皆是”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

天臺山濟公師父: 濟公

智璪(554年—637年),旋依智者大師,得三觀奧旨。 唐貞觀十二年(637年)寂於國清寺。 《中國佛學人名辭典》:「後主國清,以禮懺為業,有大名聲」。 水陸道場儀 天臺山濟公師父 式繁瑣,是國清寺最大的佛事活動,相傳始自南朝梁武帝蕭衍。 應施主之請,為生者祈求身心安樂、福壽綿延,使往生者位登上品,高超蓮界。 天臺山濟公師父2025 行儀前夕,全寺僧從 (最少60人)領前,施主在後,先在大雄寶殿誦經禮佛,然後至寺內各殿堂繞場一週。

天臺山濟公師父: 文化精華

《天台山方外志要》:「時有小靜上座,並終本寺(國清寺)」。 作為中國「寺院四絕」之一,國清寺不僅充滿神話色彩,更對跨國界的佛教文化交流,尤其對日本具有重大影響。 作為一座已經屹立了上千年的古剎,國清寺內至今仍保存了許多從隋唐時期流傳下來的古蹟與古樹,包括大量的摩崖、碑刻、佛像、法器等珍貴文物,歷代著名文人雅士包括孟浩然、李白、徐霞客等也曾在此留下墨寶,是座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寺廟。 道逵,生平事跡不詳,宋劉潮《國清千門塗田記》:「乾道四年,長老道逵創請寧海縣千田塗」,按佛教稱謂「長老」即指住持。

三座豐碑的背面,有日本山田惠諦(日語:山田恵諦)1982年5月 寫的敬白,長篇日文銘記了高祖先德,祈念中日兩國永遠親善友好的虔誠心意。 天臺山濟公師父2025 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圍著石欄的古泉,上刻「錫杖泉」三字,相傳宋僧普明坐禪於此,因寺內取水不便,遂以錫杖頓地曰:「此處當有泉!」即有泉水湧出,故名錫杖泉。 國清寺是中國佛教8大宗派——天台宗的發源地,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首個漢化宗派。 唐朝年間,日本高僧最澄來到國清寺取經,學成後歸國並創立了日本天台宗,並尊國清寺為天台宗的祖庭,許多來自日本天台宗的佛教徒時來參謁,促進了中日的文化交流。

杭州【永福寺】自東晉慧理禪師開山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寺院的建築羣落依山而起,分為普圓淨院、迦陵講院、資巖慧院、古香禪院、福泉茶院等五個開放院落,擁有千餘棵古樹名木。 天臺山濟公師父2025 【靈隱寺】爲杭州最大佛寺,最古寺廟,相傳爲印度高僧慧理來中國所建造,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 【飛來峯】又名靈鷲峯,飛來峯山高168米,山體由石灰岩構成。 在明清之際,民間的說書人開始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故事,至清朝時,集成《濟公全傳》一書。 該寺曾駐錫不少有名高僧,[1]包括唐一行法師、寒山、拾得、濟公和尚、日本東密開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臺密開宗祖師最澄大師等。

天臺山濟公師父: 天台山/高明講寺/天台宗祖庭國清寺/永福寺/靈隱寺「出家」/ 飛來峯/宋城千古情(白蛇許仙、梁祝、岳家軍、古城市集)

寶塔建立在天台山國清寺的理由是,天台山是傳教大師(日僧最澄大師)曾經留學過的最興盛的靈址,日蓮僧人非常敬仰天台大師(智者大師),而且堅信作為正法的法華經的源流是天台國清寺,以表「知恩報恩」的深意。 天臺山濟公師父2025 與錫杖泉相鄰處,新建有重檐歇山,斗拱翹角的觀音殿,雄踞於大雄寶殿之後上方,觀音殿長約15米,寬12米,殿內正中供奉著千手千眼觀音木雕貼金像一尊,兩旁或立或坐著觀音的三十二化身。 此殿為美國洛杉磯天台山國清寺護法會夏荊山、楊茂慈先生、吳梅影女士等捐資十五萬元建成。

相傳是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曾在此講述《妙法蓮花經》,其精誠所至,感動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 印度古神話傳說中的「四天」指的是東、南、西、北四方,並說每一方都有一神堂管著,所以尊他們為「王」。 天臺山濟公師父 「四大天王」亦稱「四天神」或「四大金剛」所以一般寺廟中稱此殿為「金剛殿」或「天王殿」。

天臺山濟公師父: 建築

國清寺,始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8年),歷史十分悠久,原名為天台寺,後來取「寺若成,國即清」之意,便改名為國清寺。 先祖李崇矩乃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孫,[1]歷仕後漢、後周、北宋三朝,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李崇矩隨之仕宋。 天臺山濟公師父 先祖李崇矩乃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孫,[1]歷仕後漢、後周、北宋三朝,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李崇矩隨之仕宋。

天臺山濟公師父: 中國自由行|限時風景:盤點「水落石出」古建築

不過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一定是有關「活佛」濟公的故事。 天臺山濟公師父 相傳,在南宋時期,天台縣有一戶大戶人家,家中育有一名兒子叫李修遠,在成親當天突然拋下了妻子到天台山國清寺出家去了,而這件「荒唐」事件的主人公李修遠,正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活佛」濟公。 釋氏謂父母、師長、國王、施主於己有恩(稱四恩),為報答恩惠,儀式有報恩法會。

天臺山濟公師父: 濟公三師父

元延祐三年(1316年),《天台山東安隱院建重興之記》:「國清宗主佛心慈惠大師處仁」。 仲方,生平事跡不詳,日本成尋《參天台五臺山記》記載著宋熙寧五年(1072年),國清寺寺主仲方的名字。 天臺山濟公師父2025 小靜,與師靜同時代,生平事跡不詳。

當天上千,在大雄寶殿前舉行升幡儀式,下午在放生池舉行放 生儀式。 第四天上午,由主法主持,在大雄寶殿內對施主作開示。 第五天晚上,由主法主持,在內壇對施主作幽冥戒。 第六天凌晨三時許,由主法主持,在大雄寶殿 前舉行齋天儀式。 當時舉行五方焰儀式,約5小時左右。

天臺山濟公師父: 天台宗發源地 國清寺見證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構成一個擁有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7.3萬平方米、8000餘間房屋的古建築羣。 1149年(民間記其農曆生於二月初二日)濟公出生於台州,後逃婚在杭州靈隱寺出家[2],拜佛海慧遠爲師,法號「道濟」。 天臺山濟公師父 好誦經打坐,不戒酒肉,語言詼諧,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行不檢點,被衆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 ”[3]故又被稱做「濟癲」,慧遠圓寂後,濟公被迫轉到淨慈寺,因醫術精湛,常助百姓,被稱爲「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4]轉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