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 並御題:“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 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 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 王珣伯遠帖2025 ”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璽。 王珣的政治聲名早已隨雨打風吹去,而他的書法卻藉着他寫的一封信,神奇地流傳至今,那就是千古馳名的《伯遠帖》。
是書鑑裁精審而有卓見,頗資參考。 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伯遠帖帶出宮,後因沒有錢用,經由她孃家侄孫賣給古玩商,輾轉賣給郭世五。 在《伯遠帖》本幅上鈐有“郭氏觶齋祕笈”,就是郭世五的收藏印。 郭世五藏此二帖始終保密無人知,死後此二帖歸他兒子郭昭俊所有。
王珣伯遠帖: 書法字帖 王珣《伯遠帖》
是書淬取著錄書畫諸體之長處,又分門別類,先綱後目,先總後分,先本文而後題跋,先本卷而後徵引他書,辨其源流,別其真贗,考究詳明。 又用大小字體、眉注圈識分別正文與外錄,條理井然,眉目清楚。 自魏晉以來而迄清康熙時所傳世之書畫於此大備。 書畫之前有《書評》、《書旨》及《論畫》,輯錄諸家畫論。 此書著錄宏富,儘管間有謬誤,仍不失爲一部考據精備之作。 顧復,字來侯,自號方涇上農,明末遺民。
- 莊嚴四處籌措資金,終究沒能在約定的時間內拿出錢來,郭昭俊因做生意關係遠赴香港,將《中秋帖》和《伯遠帖》押給一位印度人。
- “自以羸患”四字,疏密反差,大開大合。
- 有的筆畫運筆極速,沉着痛快,毫無輕飄之感,但不鋒芒畢露,筆力內充。
- 此帖一直被後代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爲瑰寶。
- 累遷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
- 《伯遠帖》,紙本墨跡,縱25.1釐米,橫17.2釐米,凡5行,47字。
工詩,古體法漢魏,近體詩宗盛唐,創詩學之格調說,在當時與王士禎、趙執信、袁枚並峙於詩壇。 清乾隆初年舉鴻博未遇,乾隆四年(1739年)得中進士,時年已67歲。 乾隆皇帝曾親召他討論歷代詩詞源流,稱其爲老名士,命值上書房,擢禮部侍郎,後以年老力衰,準其告老還鄉,並仍食原俸。 王珣伯遠帖 乾隆皇帝賜詩極多,並稱他與錢陳羣爲東南二老。 著有《五朝詩別裁》、《古詩源》、《竹嘯軒詩鈔》、《歸愚詩文鈔》、《西湖志纂》等書。 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紙方,一般用以題寫書畫名稱或高度概括的品評,多爲四字,與畫心之間有隔水分開。
王珣伯遠帖: 書法內容
《王珣伯遠帖》(豎排版)主要講述了:王殉,東晉穆帝永和六年! 東晉安帝隆安五年(三五O-四O)。 累官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尚書僕射、尚書令等。 工書法,張懷《書估》列王殉書為第四等,與羊欣等同列。 《宣和書譜》雲:“三世以能書稱。
他長年服務於宮廷,爲乾隆時期著名的詞臣書畫家,參與《石渠寶笈》、《祕殿珠林》、《西清古鑑》等內府圖書的編纂。 郭昭俊向莊嚴表示,只要政府給一點報酬,他就將「二希」捐贈出來。 王珣伯遠帖2025 徐伯郊又寫信給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馬衡向中國總理周恩來報告此事的原委。 是年12月3日,《中秋帖》和《伯遠帖》回到了北京。 23日,「二希」在北海團城進行第一次展出,馬敘倫、陳叔通、章伯鈞等均在受邀之列[2]。
王珣伯遠帖: 香港
其書畫創作講求追摹古人,但並不泥古,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後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出文人創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並以其爲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畫派“松江派”。 王珣伯遠帖2025 王珣伯遠帖2025 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集》、《畫旨》等。 中國書法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中國人以其特有的筆墨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可以說是字如其人。 王珣《伯遠帖》墨跡和文字同樣表達了王珣在那一時刻的心境,是他感情的真實流露。
族叔王羲之(王羲之的父親是王導的堂弟),世稱王珣爲“小令”,是因爲族兄王獻之曾爲中書令(世稱王獻之爲“大令”)。 《伯遠帖》是王珣給親友的一通書函。 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王珣伯遠帖: 收藏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諡文敏。 王珣伯遠帖2025 在書畫理論方面主張“南北宗”,對晚明以後的畫壇影響深遠。 工書法,自謂於率易中得之,其董派書風對當時及清初書壇有極大影響。
王珣伯遠帖: 暖閣
琅琊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期書法世家大族,王珣的祖父王導,王珣的伯父王羲之,王珣的族弟王獻之等都成爲中國書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這三件稀世墨寶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貼》,還有一件便是《伯遠帖》,而這三件唯有《伯遠帖》是晉代唯一流傳下來的真跡。 而真跡的作者,乃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獻之的堂弟,名叫王珣。 王珣伯遠帖 《伯遠帖》,紙本墨跡,縱25.1釐米,橫17.2釐米,凡5行,47字。 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等鑑藏印。
王珣伯遠帖: 著錄
王珣《伯遠帖》紙本,行書,五行47字,縱25.1cm,橫17.2cm。 王珣伯遠帖 文曰:“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羣從之寶。 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帖中所說“伯遠” 即王珣的從兄弟王穆。 解放前夕,他的後人郭昭俊攜至香港,並將它們典押給一英國人。 到1951年底,押期已到,郭氏無力贖回,眼看無價國寶就要落入外國人手中。
王珣伯遠帖: 流傳
吳亡後,與弟陸雲入洛陽,參與司馬氏政權。 受成都王司馬穎重用,爲平原內史、後將軍、河北大都督。 討司馬乂 ,兵敗,爲司馬穎所殺。 王珣伯遠帖2025 陸機少有異才,文章冠世,以《文賦》最知名。 沈德潛(1673—1769年),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王珣伯遠帖: 王羲之家族唯一墨本真跡(組圖)
“頓首頓首”的書寫呈符號化,極爲自然,以上可以看爲一個節奏。 “伯”與上一字對比強烈,與“遠”字成一節奏;“勝業情”三字,虛實變化。 第二行,“期羣從之寶”可以看成一個節奏,縱勢與橫勢的對比,生動自然。 “自以羸患”四字,疏密反差,大開大合。
王珣伯遠帖: 北京上海大尺度開放 爲何沒人買賬?(圖)
此帖尤其注重疏密的對比,在獨體字與上下結體中體態修長,結密無間,有清瘦之感,這種處理效果與王羲之行書相似,但這不是書者的精彩之處。 此帖的點畫妙儘自然,意趣超逸。 王珣伯遠帖2025 有的筆畫運筆極速,沉着痛快,毫無輕飄之感,但不鋒芒畢露,筆力內充。
王珣伯遠帖: 中國
正編四卷,法書、名畫各二卷;續編二卷,法書、名畫各一卷。 正編法書著錄始自三國魏鍾繇《薦季直表》、西晉陸機《平復帖》,止於明代董其昌;名畫著錄始自晉顧愷之《女史箴圖》、隋展子虔《遊春圖》,止於明代董其昌。 記載作品內容、紙絹,摘錄題識、印章。 王珣伯遠帖2025 間有論及畫家之筆墨或畫法特色,可資鑑別真贗。 續錄一卷名畫始自晉顧愷之書《洛神賦》並圖卷,而迄明陸治《種菊圖》止,凡121種,亦多名品。 兩編所收書畫大都爲著者自藏,間有求售而未購之物。
王珣伯遠帖: 北京
此帖一直被後代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爲瑰寶。 此帖曾經北宋宣和內府收藏,明清兩代由吳新宇、安歧等遞藏。 王珣伯遠帖2025 乾隆丙寅(1746)年被收入宮中,乾隆非常喜愛,將原存宮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清帖》、王獻之《中秋帖》與王珣《伯遠帖》共貯養心殿西暖閣,並更名爲“三希堂”。 前二帖均非真跡,唯《伯遠帖》是東晉名人法書真跡。
因開卷時首先見其,故稱“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現。
王珣伯遠帖: 工作室
23日,“二希”在北海團城進行第一次展出,馬敘倫、陳叔通、章伯鈞等均在受邀之列[2]。 1951年12月27日,王冶秋親自將《中秋帖》和《伯遠帖》交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王珣伯遠帖2025 清乾隆皇帝將東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三件珍貴書跡貯藏於養心殿西暖閣,顏曰“三希堂”。 清乾隆內府曾收藏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三件晉人書跡,高宗弘曆視之爲稀世珍寶,貯藏於養心殿西暖閣“溫室”,顏曰“三希堂”。 王珣代表作〈伯遠帖〉是王氏書法家族中唯一流傳下來的墨本真跡。
清朝乾隆年間,《伯遠帖》收入內府,乾隆皇帝將此稀世珍寶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一同珍藏於養心殿西暖閣,並將此閣命名爲“三希堂”。 清帝退位後,《伯遠帖》從皇宮中流出,險遭不幸,其遭遇之險厄,令人心驚。 王珣伯遠帖 王珣伯遠帖 王珣伯遠帖 據說末帝溥儀攜珍貴文物出逃時,《伯遠》、《中秋》二帖亦在其內,後被古玩商郭葆昌購得。 抗戰勝利後郭葆昌之子郭昭俊欲以“二希”行賄國民黨某高官,此事被上海《新民晚報》副刊揭露,那個高官“畏物議”,這纔沒敢收。
王珣伯遠帖: 中國
郭葆昌死後此二帖歸其子郭昭俊所有。 《伯遠帖》本幅上鈐有“郭氏觶齋祕籍”,就是郭葆昌的收藏印。 乾隆十一年(1746年)《伯遠帖》進入內府,清高宗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合稱三希,一起放在養心殿的「三希堂」中。 《伯遠帖》,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