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英國強迫清廷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於1899年4月接管新界,覲廷書室及清暑軒成爲英軍進的指揮部。 仁敦岡書室 在港版「大富翁」遊戲中,元朗曾經是版圖上最廉價的地區之一。 雖然該區的地產價格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斷攀升,但區內的房子與香港絕大多數區域相比還是較為划算且寬敞的。 樸素而低調的元朗以輕鐵、大牌檔和悠閒的氛圍為特色,本土商店也比國際連鎖店要多。 仁敦岡書室又名燕翼堂,書室樑上懸有同治九年歲次庚午重鐫,由孫文煥題之「燕翼堂」牌匾 (1870),重鐫的意思可推敲書室於1870年曾經重修。

  • 建築物由於用作客房,故裝飾華麗,其木刻、壁畫、灰塑、漏窗、斗栱等裝飾充分顯示出本地仕紳華宅的氣派。
  • 書室內仍保存不少造工精緻的建築構件,例如神龕、駝峯、簷板及對聯等,而屋脊及正立面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的灰塑。
  • 仁敦岡書室確實建造年份已不可考,而當地村民則相傳,書室是屏山鄧族為紀念十四至十六世祖而建。
  • 雖然該區的地產價格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斷攀升,但區內的房子與香港絕大多數區域相比還是較為划算且寬敞的。

於1899年,新界鄉民以武裝行動抵抗英國接管,據說達德公所是鄉民議事的場所之一。 仁敦岡書室嘅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係培育族裏面嘅細路參加科舉,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仁敦岡書室仍然為族裏面嘅細路提供新式嘅教育,直到1930年先至被村內嘅達德學校取代咗。 仁敦岡書室是為了紀念十四世祖鄧懷德(號仁所)、十五世祖鄧枝芳(號敦服)及十六世祖鄧鳳(號鳴岡)而建,其最初的用途亦只是為培育族中子弟,讓他們能夠參加科舉考試以晉身仕途。 仁敦岡書室原為兩進合院式建築,位於後方的兩層高附屬建築物於1950年代加建。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文物徑最終會帶你到一個小山頭,一棟中西合璧的壯觀白色建築佇立在你面前,這就是由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的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仁敦岡書室 除了有涼爽的冷氣幫你消消暑,文物館還辦有一個關於鄧族(香港五大原居氏族之一)和屏山發展歷史的展覽,規模雖小但內容頗為詳盡。 走出文物館,站在山頭,你可以一覽周圍的羣山,天晴時還能遠眺中環的高樓大廈。

  • 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卻有砂岩甬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當時朝廷要職者。
  • 從這裡走入村落,你會發現更多瓦頂灰磚古建築,它們大多帶有精美雕刻,十分特別。
  • 屏山文物徑沿線歷史建築並非全部對外開放,部分歷史建築的開放時間或會變更,請留意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的最新公佈。
  • 仁敦岡書室又名燕翼堂,書室樑上懸有同治九年歲次庚午重鐫,由孫文煥題之「燕翼堂」牌匾 (1870),重鐫的意思可推敲書室於1870年曾經重修。
  • 走出文物館,站在山頭,你可以一覽周圍的羣山,天晴時還能遠眺中環的高樓大廈。

書室仍保存不少精美的建築構件,如雕工精細的祖龕、駝峯、簷板和對聯等,屋脊和正立面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灰塑裝飾。 仁敦岡書室原為兩進合院式建築,位於後端的兩層高附屬建築為一九五○年代加建。 書室內仍保存不少造工精緻的建築構件,例如神龕、駝峯、簷板及對聯等,而屋脊及正立面均飾有以吉祥圖案為題的灰塑。

仁敦岡書室: 屏山文物徑 Ping Shan Heritage Trail

書室的確實建造年份已難確定,但據父老相傳,書室是屏山鄧族為紀念十四世祖鄧懷德(號仁所)、十五世祖鄧枝芳(號敦復)及十六世祖鄧鳳(號鳴岡)而建。 書室正廳的木匾額刻有「同治九年歲次庚午重鐫」,可推斷曾於同治九年(一八七○年)進行大規模的修繕。 仁敦岡書室又名「燕翼堂」,是屏山坑頭村鄧族最重要的宗族建築。 書室的確實建造年份已難確定,但據父老相傳,書室是屏山鄧族為紀念十四世祖鄧懷德 (號仁所)、十五世祖鄧枝芳 (號敦服)及十六世祖鄧鳳 (號鳴岡)而建。 屏山鄧氏宗祠由位居元朝 (1271至1368年)福建方伯 仁敦岡書室2025 (又稱閩侯)的五世祖馮遜公興建。 宗祠現仍是屏山鄧族進行祭祖、舉行傳統節慶儀式及宗族聚會的重要場所。

清暑軒毗鄰覲廷書室,比書室稍遲落成,作為到訪賓客及鴻儒的下榻居所。 仁敦岡書室2025 清暑軒的修繕工程於1993年底完竣,費用由香港賽馬會贊助。 一路漫步,你還會經過覲廷書室和仁敦岡書室,有著700多年歷史的鄧氏宗祠和建於16世紀早期的愈喬二公祠,以及多座廟宇、庭院和古井。 在屏山的傳統氛圍當中,你也能感受到現代生活的節奏 —— 高大的住宅樓林立於歷史遺蹟旁,而孩子們騎著單車在祖輩精心照料的花園內玩耍。

仁敦岡書室: 跑遊元朗屏山 ( - 仁敦岡書室

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卻有砂岩甬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當時朝廷要職者。 仁敦岡書室2025 鄧氏宗祠是屏山鄧族的祖祠,由屏山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新起村所環抱。 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鄧馮遜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現存結構於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而成,至1963年再次大事修葺。 清暑軒樓高兩層,呈曲尺形,雖是獨立建築,但第二層設有通道與覲廷書室相連。 建築物由於用作客房,故裝飾華麗,其木刻、壁畫、灰塑、漏窗、斗栱等裝飾充分顯示出本地仕紳華宅的氣派。 屏山仁敦岡書室裡,可以欣賞到傳統結婚嫁娶用的古老大花轎,和古董帶架食盒,花多一點時間在書室內,還可以欣賞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如木構天面和樑架,駝峯和封檐板,以及廚房內的磚竈等。 屏山愈喬二公祠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號愈聖)和鄧世昭 (號喬林)昆仲於明朝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十五年間 (即1500至1520年)興建。

仁敦岡書室: Hong Kong Travel Ping Shan – Ping Shan Heritage Trail 屏山文物徑

仁敦岡書室確實建造年份已不可考,而當地村民則相傳,書室是屏山鄧族爲紀念十四至十六世祖而建。 而根據書室正門木匾額的刻字,書室曾於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繕。 仁敦岡書室2025 據廟內匾額上所載年份顯示,廟宇可能建於清乾隆丁亥(1767年)。

仁敦岡書室: 元朗的宗族文化和復古風情

書室隨著科舉制度廢除,仁敦岡書室亦改為向村中孩童提供現代教育,直至1930年代才由屏山的達德學校所取代。 除教學用途外,書室亦作為鄧族的祠堂,祖先神龕置於正廳,目前仍用作宗族聚會和舉行春秋二祭等節慶活動的場所。 書室的確實建造年份已難確定,但據當地村民相傳,書室是屏山鄧族為紀念十四世祖鄧懷德(號仁所)、十五世祖鄧枝芳(號敦復)及十六世祖鄧鳳(號鳴岡)而建。 時至今日,書室仍用作鄧族後人聚會和舉行春秋二祭等節慶活動的場所。 仁敦岡書室,又叫燕翼堂,係香港一間書室,喺新界元朗屏山,係屏山文物徑嘅文物之一,喺2009年11月6號被評定為香港法定古蹟。 仁敦岡書室幾時起已無從考究,而嗰度嘅村民就流傳話,書室係屏山鄧族為咗紀念十四到十六世祖而起嘅。

仁敦岡書室: 建築特色

大多數訪客會選擇乘坐港鐵來屏山,並在天水圍站下車,出站首先會見到就在附近的聚星樓。 這座簡潔、典雅的古塔建於明代,且是全香港唯一一座此類型的古塔。 從這裡走入村落,你會發現更多瓦頂灰磚古建築,它們大多帶有精美雕刻,十分特別。 仁敦岡書室歷史相當悠久,但實際建成的年份卻無從稽考,只能從正廳木匾額刻有的「同治九年歲次庚午重鐫」得知書室在同治九年(1807年)進行過大規模重建,亦由此推斷書室建成的年份或在十八世紀。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恢弘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表表者。 正門前兩旁是鼓臺,各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麻石,外柱則為紅砂岩。

仁敦岡書室: 跑遊元朗屏山 ( - 仁敦岡書室

而又睇書室正門上面木匾額嘅刻字,書室曾經喺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做過大規模嘅維修。 仁敦岡書室2025 屏山文物徑位於元朗屏山,於1993年開幕,是香港第一條文物徑。 文物徑全長約1.6分裏,貫通坑頭村、坑尾村及上璋圍等多條村落,是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鄧氏」的主要據地。 仁敦岡書室2025 文物徑沿途貫連了已被列入為法定古蹟的古塔及多幢中國傳統建築,並設有展示牌作詳細解釋,讓遊客可以對昔日鄉村風俗有更深厚的認識。 仁敦岡書室,又稱燕翼堂,是香港一座書室,位於新界元朗屏山,為屏山文物徑的文物之一,在2009年11月6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1]。 除教學用途外,書室亦作為鄧族的祠堂;祖先神龕置於正廳,供奉坑頭村鄧族先祖的木主。

仁敦岡書室: 元朗的宗族文化和復古風情

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約於明朝洪武年間 仁敦岡書室 (即1368年至1398年)由鄧族第七世祖彥通公所興建。 據傳聚星樓原為七層,但被兩次臺風吹塌上部四層,只餘下現存的三層建築。 屏山文物徑沿線歷史建築並非全部對外開放,部分歷史建築的開放時間或會變更,請留意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的最新公佈。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也是屏山鄧族的祠堂,供奉坑頭村鄧族先祖的木主,並用作宗族聚會、傳統儀式及節慶活動的地方,例如舉行春秋二祭、婚嫁喜事等。 仁敦岡書室的其中一個主要用途,就是培育族中孩童參加科舉,中華民國成立後,仁敦岡書室仍爲族中孩童提供現代化的教育,直至1930年代被村內的達德學校所取代爲止。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二公祠曾經於1931至1961年間作為公立達德學校的校舍,為屏山鄉子弟提供教育。 達德公所是本港現存唯一專為鄉約 仁敦岡書室2025 (即村落的聯盟)聚會、祭祀,以及作為市集管理處而建的公所。 公所由屏山鄉紳鄧勳猷倡議於清朝鹹豐七年 (1857年)年建成,以供達德約成員聚會、祭祀之用,以及用作屏山市的管理處。

仁敦岡書室: 屏山文物徑 Ping Shan Heritage Trail

仁敦岡書室也是屏山鄧族的祠堂,供奉坑頭村鄧族先祖的木主,並用作宗族聚會、傳統儀式及節慶活動的地方,例如舉行春秋二祭、婚嫁喜事等。 舊屏山警署位於屏山坑頭村東面的山頂,是英軍於 1899 年接管新界後興建,以管理青山灣與后海灣之間鄉村和谷地的治安事務。 1961 年舊屏山警署被元朗警署取代,1966 年至1995 年一直由警犬組佔用,2001 年前曾改作新界北交通警西區總部,現交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發展為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仁敦岡書室的格局為兩進式的合院建築,兩側設有耳室,曾用來招待前來講學的廣州學者,現時的中進位置就設有神龕,供奉坑頭村鄧族先祖的木主。 仁敦岡書室,又名「燕翼堂」,是屏山坑頭村鄧族最重要的宗族建築。

此牌匾由孫文煥所題,在清乾隆期間有一位甲午(1774)舉人孫文煥,曾任廣東龍門縣知縣,調貴州龍泉縣知縣,晚年歸裏後與何人鶴、王汝璧、張懷泗、張懷溥等吟詩抒懷,寄情山水,後終老林下。 仁敦岡書室2025 文煥又善書法,得者珍若拱璧,那麼書室裡這副牌匾可能是屏山瑰寶之一。

仁敦岡書室: Hong Kong Travel Ping Shan – Ping Shan Heritage Trail 屏山文物徑

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 此書室跟村中其他書室家塾一樣,是教育村中子弟,目的要參加科舉考試以晉身仕途,書室經常邀請廣州的學者前來講學,所以書室內的兩側耳房是學者留宿的房間。 跑遊元朗屏山坑頭村仁敦岡書室,屬於兩進合院式建築物,書室前有一片曠地,當時有村童正在踢球,這樣種情景好,帶起一點人氣,相信這個書室明堂也是村民喫盆的好地方。 書室曾經在 1930 仁敦岡書室2025 及 1950 年代重修,後進擴建時築有一幢兩層高石屎校舍,新舊混合,也算是獨特的建築特色。 上回就為大家走訪過丹楹刻桷的覲廷書室,今次就介紹同樣位處文物徑的法定古蹟,有「燕翼堂」之稱的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又稱燕翼堂,是香港一座書室,位於新界元朗屏山,爲屏山文物徑的文物之一,在2009年11月6日被列爲香港法定古蹟[1]。 仁敦岡書室確實建造年份已不可考,而當地村民則相傳,書室是屏山鄧族為紀念十四至十六世祖而建。 而根據書室正門木匾額的刻字,書室曾於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繕。 1990至1991年間鄧氏宗祠曾大事重修,費用由屏山鄧萬裏祖祖嘗撥付。 仁敦岡書室2025 仁敦岡書室2025 一如往昔,宗祠現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

仁敦岡書室亦係屏山鄧族嘅祠堂,供奉坑頭村鄧族先祖嘅木主,亦用嚟做宗族嘅聚會、傳統儀式同埋節慶活動嘅地方,例如搞春秋二祭、婚嫁喜事等等。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原為培育族中子弟而建,讓族人參加科舉考試以晉身仕途,書室的耳房曾用以招待學者留宿。 隨著科舉制度廢除,仁敦岡書室亦改為向村中孩童提供現代教育,直至一九三○年代才由屏山的達德學校所取代。 仁敦岡書室 仁敦岡書室的其中一個主要用途,就是培育族中孩童參加科舉,中華民國成立後,仁敦岡書室仍為族中孩童提供現代化的教育,直至1930年代被村內的達德學校所取代為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