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邁步發展智慧城市,積極引進科技提升城市作效率,為社會打造長遠效益。 其中一個與智能安、智能交通或智能能源等課題同等重要的範疇,是如何更智慧地處理每年數以百萬噸計的城市固體廢料。 在2017年12月18日, 香港地球之友聯同許錦成議員及民社服務中心, 於竹園南邨為邨內的公公婆婆送暖, 大派禦寒衣物, 齊齊過一個暖笠笠的冬天。 在2018年11月26日, 地球之友參與由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樂滿坊所舉辦的資料共享市集, 藉此鼓勵公眾源頭減費並在購買前停一停, 諗一諗。

為達致目標,藍圖提出三方面的政策及行動,包括採取全方位措施,透過減廢政策及法規,推動行為改變;發起具明確目標的全民減廢運動;及投放資源以完善與廢物相關的基建。 據環保署資料顯示[1],2019年數據顯示每天有11,057公噸都市固體廢物,需要棄置於堆填區,當中約3,353公噸(30.3%)為廚餘。 被送往堆填區的廚餘,有1,067公噸來自工商業,包括食肆、酒店、街市、食品製造及加工業等。 近年工商業產生的廚餘與日俱增,由2002年每日不足400公噸,上升至2019年每日超過1,067噸。 每日送往堆填區的廢料量中,廚餘約佔三成,若處理不善,會引起臭味和滲液等問題,影響環境衛生,可見處理廚餘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香港回收箱: 智能垃圾箱

各個參與的屋苑亦可定時舉辦大型的回收活動,來集中收集其他種類的可重用及可回收物料,例如舊衣服、舊電器和舊電腦等,然後再轉交回收商。 雖然政府在廢物減量的工作上擔當了主導的角色,但社會大眾的參與同樣重要。 於2021年2月公佈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以「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為願景,提出應對至2035年廢物管理挑戰的策略、目標和措施。 香港的地理環境狹小,卻要應付大量廢物,我們實在有需要了解如何可以改善這個情況。

10億元回收基金已於2015年10月正式啟動,並接受申請。 回收基金透過協助回收業提高作業能力和效率,促進廢物回收再造,轉化為有用資源及產品,從而推動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 都市固體廢物來自住宅及工商業場所,這些廢物最終棄置於堆填區。

香港回收箱: 回收流動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在今年書展第一次推行「綠在會展」廚餘廢物回收行動,總共回收約2,300公斤廚餘,收集後的廚餘將被送至港府轄下的廚餘處理設施「O‧Park1」,計劃轉廢為能。 首次推行綠在會展 香港回收箱2025 在7天的書展活動期間,會展的美食區( Hall)和參展商用膳區(Food@Hall 5E)設立幾組分類回收箱。 當中更有「綠在會展」大使與小孩參與活動,若答中有關廚餘分類問題後,則可獲贈美味爆谷禮品。 會展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梅李玉霞表示,該公司自2018年起已成為第一批參加「O‧Park1」的廚餘廢物回收組織之一,將廚餘轉為可再生能源。 另外,該公司自去年起已推出「塑膠保鮮膜回收計劃」,特設置大型「回收籠」。

因此,她再三強調,從大眾每天途經的屋苑回收箱著手改善回收設施,方能長遠維持成效;亦唯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配套,纔是真正的環保。 另外,他們還在逾百個回收設施匱乏的住宅範圍,以每週定時定點街站形式,設立「回收流動點」,令回收變得更加便利。 想知自己附近的「回收流動點」何時出沒,就要捕實相應的「綠在區區」Facebook專頁了。 而記者到訪的「綠在上環」店舖面積較大,設有位置讓工作人員即場處理回收物,直接運送至回收場;面積較小的便利點則會交由專人收集和處理回收物,纔再運到回收場。 香港回收箱2025 小貼士:雖說「黃鋁罐」,但除了鋁罐,一些金屬煮食器具、奶粉罐和食品容器(不連塑膠)也可以回收!

香港回收箱: 一般捐贈                 機構捐贈                 合辦捐贈活動

不過,不時在Instagram教導網民分辨常見塑膠物品類別的她,曾經聽聞有些便利點分有1、2、4、5、6、7號膠收集箱,有些就只以「膠樽」和「其他塑膠」分類。 她認為官方應該善用號碼分類機制,在日常生活中達致環保教育。 為了吸引更多大眾養成回收廢物的習慣,「綠在區區」最近還推出了積分卡計劃;大家只要提交兩公斤以上的回收物,就可以領取一張「綠綠賞」積分卡(個別回收便利點新開張時期內只需一公斤)。 除了收集回收物之外,不少便利點還嘗試擔當凝聚和教育街坊的角色,以桌椅營造社區共享空間;某些更劃出活動室,為舉辨環保公眾活動作準備。 有經營塑膠回收的非牟利機構表示,市民經常帶來難以回收,甚至不能回收的物品,如膠水喉、膠拖鞋、手套及含有少量金屬的玩具等。 該機構呼籲市民回收膠樽前先清洗,省卻工作人員額外程序,提高回收效率。

  • 在廢電器計劃下,受管制電器銷售商須按法例要求為消費者提供免費的法定除舊服務,從消費者要求的處所移走一件屬相同類別的電器。
  • 特殊廢物包括動物屍體、禽畜廢物、輻射性廢物、隔油池廢物、污水廠污泥及濾水廠污泥。
  • 因此,她再三強調,從大眾每天途經的屋苑回收箱著手改善回收設施,方能長遠維持成效;亦唯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配套,纔是真正的環保。
  • 要將美麗及健康的環境留給香港下一代,長遠之道必須由源頭減廢開始做起。
  • 例如鋰離子電池中的鈷可用於製造磁合金;鎳氫及鎳鎘電池中的鎳和鐵,可用於製造不銹鋼;而鎘則可用來製造新的充電池。

物業管理公司亦可利用一站式的處理系統保留住客的廢物量數據。 「香港地球之友舊衣回收計劃」自2001年起推行,旨在向大眾推廣「珍惜資源」及「減少廢物」的訊息,並在屋苑、醫院或合適的地方設置回收點收集舊衣物、鞋履、手袋等。 本會所收集的舊衣將免費分享給社會上不同人士,或轉售到有需求舊衣物的地方,所得的收益將用作支持本會各項環保工作。 充電池和電器 / 電子產品的生產商和進口商有共同責任回收使用完的充電池。

香港回收箱: 減少廢物計劃

在廢電器計劃下,受管制電器銷售商須按法例要求為消費者提供免費的法定除舊服務,從消費者要求的處所移走一件屬相同類別的電器。 消費者在購買新的「四電一腦」時,可要求銷售商安排同日送新件和移走同類別的舊件,而不需額外付費。 談到減少廢物,不期然會聯想到循環再造,但答案其實並非如此簡單。

香港回收箱: 香港小童羣益會 – 灣仔駱克道3號八樓

政府已成立一億元的回收基金,推動從源頭處理廚餘問題,民間機構每個申請可獲高達250萬元資助,為環境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 香港地球之友分別在2016年1月28日及2月1日,與民社橫頭磡居民服務中心和竹園南邨居民協會合作,舉行送暖大活動。 活動中除了派贈回收得來的食物,亦會專程從市民捐贈得來的衣物中,挑選合適及保暖的寒衣,派贈予有需要之長者;希望長者們喫得飽之餘,亦可以穿得暖以迎接新年。 香港回收箱 每年年底,香港地球之友都會收集來自不同團體、葵涌醫院職員及市民捐贈的衣物,經葵涌醫院綠色運動小組及啓康社的義工篩選分類及清潔後贈予有需要的院友及其家屬。

香港回收箱: 環保採購

會展管理公司表示,去年7月起推行塑膠保鮮膜回收計劃,在展覽進館和撤館期間,設置大型回收籠,方便回收,截至今年6月底,已成功回收接近4900公斤的塑膠保鮮膜。 【大公報訊】香港書展早前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首次在美食區擺放廢物分類回收桶,推行廚餘廢物回收行動。 如 香港回收箱2025 香港回收箱2025 貴公司有意支持此計劃,請遞交已填妥的回條(只有英文版)。 廢物是富裕社會常見的問題,人們的經濟條件提高,消費購物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有了新玩意,舊東西當然棄諸門外,香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現時全港各區已設立超過120個回收流動點(每週定時定點運作的回收街站),回收流動點主要位處缺乏分類回收設施的單幢式及「三無」住宅樓宇附近。

香港回收箱: 源頭減廢方為上策

本回收計劃現時由充電池和電器 / 電子產品的生產商、進口商和零售商支持及資助,香港電器及電子設備回收協會為計劃管理監督,而環保署則擔任計劃的顧問,為計劃提供支援及向市民宣傳推廣。 環保署於2007年推出工商業廢物源頭分類計劃,鼓勵物業管理公司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在不同類型的工商業處所內建立及推行合適的廢物回收機制,讓業戶/租戶可於工作場所內輕鬆地參與廢物分類回收。 根據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建議,我們制定了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框架方案建議,並於2015年2月向立法會介紹。 經參考業界和不同持分者的意見後在2017年10月提出優化的建議收費安排和推出多個宣傳教育活動。

香港回收箱: 環保園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於今年香港書展首次推行的「綠在會展」廚餘廢物回收行動,共回收接近2,300公斤的廚餘,廚餘將送往政府屬下廚餘處理設施O・Park1,轉廢為能。 有意減少廢物的商界機構,可參與專為私營機構而設的香港環保卓越計劃組織減廢活動。 環保署亦備有針對個別行業的廢物減量資訊及專營可再造物料的商號名錄,詳情請參閱問題與解決方案之減少廢物。 市民如想減少廢物,為環境出一分力,不妨選購一些包裝較簡單的產品,還有自備循環再用的購物袋,而棄置的廢紙、金屬及塑膠則應分類回收。 為提升環保教育,以及協助社區收集各類回收物料,讓綠色生活紮根社區,政府正逐步在全港每區各設立一個「綠在區區」項目。 截至2015年年底,首兩個項目──「綠在沙田」及「綠在東區」經已投入運作,而其他地區的項目正處於不同規劃階段。

香港回收箱: 參與公司及機構

透過廢物分類處置,惰性廢物可用作填海物料,非惰性廢物會被運往堆填區。 除了食剩飯菜或過期食品外,在食品生產、加工、批發、零售及預備過程中也會產生廚餘。 都市固體廢物包括來自住宅及工商業活動所產生的固體廢物,但建築、化學、醫療及特殊廢物則不包括在內。 現時香港環保署於部分屋苑設有廚餘回收桶,留意廚餘回收桶是紫色,與一般回收桶或垃圾桶有區別。 要減少廢物,其中一個治標的方法是將廢物分類回收,循環再造。 不過回收得宜固然是好,但如果誤將一些不能回收的物品放進回收箱,卻會弄巧反拙。

香港回收箱: 香港金鐘夏愨道添馬公園

環保署會定期統計每種廢物的數量,統計資料包括廢物的成份、運往各處理設施的數量及回收再造的數量。 設置在路邊的回收桶(俗稱「三色回收桶」)收集到的可循環再造物料(包括廢紙、金屬及塑膠)會交給本地回收商作妥善處理,包括循環再造成再造產品或製成再生原材料,再轉售出口或供應本地市場。 以塑膠為例,經過分類、清洗和切碎後,可於本地生產成膠條或膠粒。 衞晉推出的智能廢紙箱、智能廚餘回收箱和自動分類回收箱,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物聯網、雲端技術等先進科技,做到智慧管理廢物。 不單可降低成本,亦有助減少廢料運輸量,為大眾改善社區環境。 香港回收箱 太平山青年商會會長江健鋒表示,去年藥物回收計劃在全港各區收集了超過28萬顆棄置藥丸,認為計劃相當有成效。

自環境局在2018年11月向立法會提交落實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條例草案以來,政府一直致力配合法案委員會的審議工作。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亦在2016至17年度起資助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社區參與項目,讓公眾為日後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作好準備。 截至2021年1月中,已有超過180個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社區參與項目獲得資助,資助總額約1億5千萬元,涉及約1,000個不同處所。 政府已推出回收基金資助加強推廣回收,並已預留港幣一億元,鼓勵住宅樓宇採用智能回收箱技術以收集及回收廚餘。

香港回收箱: 減少廢物

在2018年11月9日, 地球之友聯同基督教迦南堂(粉嶺堂)的基層市民派發舊衣, 希望為他們帶來一個溫暖的冬天。

香港回收箱: 回收過程

用衞晉的新一代智能廢物箱,取代舊款被動且功能有限的廢物箱和廢物管理系統,為城市居民打造更清潔衛生的環境,更能減低管理成本,善用資源,降低路邊排放,好處良多。 智能廚餘回收箱內置物聯網感應器,可量度回收箱的滿載程度,並將資料上傳至雲端平臺儲存和分析。 實時監察回收箱的滿載度有助更有效率地編排廢物收集時間表和路線。 此外,利用科技將廢料自動分類為玻璃、金屬、廢紙和塑膠,為市民帶來更大的方便,亦有助提高大眾的回收意願。 香港地球之友於2017年12月1日, 捐贈了一批禦寒衣物予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的愛心市集, 以幫助觀塘的低收入家庭抵禦寒冷的冬天, 一起溫暖過冬。

香港回收箱: 產品列表

特殊廢物包括動物屍體、禽畜廢物、輻射性廢物、隔油池廢物、污水廠污泥及濾水廠污泥。 香港回收箱 這類廢物需要獨立處理,而他們的妥善處理和處置方式則在構思中。 由於這類設施選址時往往遭當地社區反對,因此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落實。 建築廢物包括來自建築、裝修、拆卸、土地挖掘及修路等建造工程所產生的廢物。

香港回收箱: 回收互動地圖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梅李玉霞昨日表示,參展商和到訪書展人士以行動支持“綠在會展”,7天的書展期間,共回收接近2300公斤的廚餘,廚餘將運送往政府屬下廚餘處理設施O. 政府根據策略性廢物處理計劃,耗資了超過100億元興建多個新的廢物處理設施。 這些堆填區原擬運作至2020年,但綜觀香港今日的廢物量,假如不切實採取行動,恐怕3個堆填區會比預期更早飽和。

香港回收箱: 廢紙類:

在2017年12月20日, 香港地球之友再度聯同民社服務中心, 於橫頭磡邨繼續為公公婆婆送暖, 一起暖笠笠過冬至。 我們會將每月的回收量報告傳真予各屋苑/機構/團體及總部辦事處。 如欲捐贈的舊衣數量超過5袋(每袋尺寸不少於24’ x 12’ x 28’),本會可安排上門回收服務。 由本會提供舊衣回收箱,擺放於機構/屋苑指定位置,派車隊往屋苑/機構收集舊衣,根據回收量安排收集密度。

香港回收箱: 香港地球之友舊衣回收計劃

家用廚餘機特設高溫出風系統,送出乾燥暖風瀝乾廚餘,加上同時攪拌,可以除菌和分解異味,能夠即時做出有機肥料,用來栽種植物。 處理廚餘後,如果無法即時放進回收桶,可先放進雪櫃冷藏,以免產生臭味。 我們經常聽到「有餘有剩」就最好,但剩餘的東西或物資,如果沒有充分使用,淪為垃圾送往堆填區,又是否一件好事? 喫一餐飯,有人認為一次喫光便沒有廚餘,但其實肉類的骨頭、湯渣、果皮也是廚餘 。 居民可註冊為愛回收 iRecycle 用戶,隨後每次放入廚餘後即可賺取 iDollar,以換取飲食、購物、娛樂及保健等多方面的優惠獎賞,一邊投入綠色生活,一邊贏取獎賞,一舉兩得。

香港回收箱: 政府總部

各物業管理公司可藉此計劃響應政府推動環保,而每個申請最高可獲$2,500,000 資助。 醫院管理局前董事局成員、註冊藥劑師龐愛蘭則表示,本港的藥餘棄置問題源於藥物過剩。 她指出,很多長者同時到醫管局及私家診所求醫,重複領取藥物,但又沒有依時服用,造成藥物堆積問題。 香港回收箱2025 她建議除提倡藥物回收外,亦鼓勵有需要的市民可找社區藥房藥劑師協助,包括藥物重整諮詢服務,並保存適量藥物,以減少浪費。

政府會因應街道情況、人流量、可循環再造物料的回收質與量、回收桶的滿溢報告和當區居民的需求等多項因素以適時調整在路邊的三色回收桶的收集次數、數目及地點。 有指「綠在區區」租價不菲,大便妹就認為,在成功達致源頭減廢之前,不論處理回收物,還是一般垃圾,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金錢。 雖然「不爽」設施大量耗費,但相比處理垃圾需要的資本,已算可以接受。

減少廢物運動要取得成功,除了回收再造,還需大家同心協力,盡量避免製造廢物。 香港回收箱 綠綠賞會員亦可於各「綠在區區」,包括「回收環保站」、「回收便利點」及「回收流動點」向職員查閱綠綠賞積分。 而累積逾17,000人追蹤的「環保生態日記」大便妹,學環保。 主理人就樂見「綠在區區」填補城內一直空缺的回收設施位置,但認為會專程到便利點回收的,仍只是少量「非常有決心的人」,受眾有限。 開完一間又一間,大眾對「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又有何看法?

小貼士:雖然一些物料不能回收,但另外有些看似不能回收的物料,卻可以回收。 其實塑膠回收不只膠樽,還有碳粉盒及光碟、塑膠容器如膠桶和清潔食物盒、膠椅及文具。 香港人製造垃圾量驚人,單單是2019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家居廢物,每日就有6,554公噸,若相等於437架雙層巴士,長久下去,香港很可能淪為垃圾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