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5月27日起改用燃放炸藥[2][3],並懸掛「十」字型信號,取代鳴風炮[4],1937年最後使用。 五號風球2025 紅色信號代表颱風距離香港超過300哩,黑色信號則代表颱風距離香港少於300哩[2]。

  • 然而,若蘇拉提早於本港以東登陸,並在北面掠過,其影響則較小。
  • 亦有網民去信天文臺詢問為何鮎魚距離香港不足700公里仍不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天文臺回覆指,一號戒備信號的意義是表示有一熱帶氣旋集結於香港約800公里的範圍內,及可能影響香港,但並不是機械式地指每當有熱帶氣旋進入香港800公里的範圍內時,便要立即發出一號信號。
  • 預計今晚影響香港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西貢、城門河、大埔、沙頭角等,最高水位有機會與2018年山竹襲港時相若。
  • 夜間信號燈顏色為「白白綠」(由上至下),代表烈風從西方吹襲[3]。
  • 2020年代,2023年超強颱風蘇拉令天文臺再次發出十號信號,是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後首次。
  • 受風暴潮影響,沿海地區水位正在上升,吐露港水位現時上升超過3米,預計在午夜前最高水位為海圖基準面以上5至6米,可能達該區有儀器記錄以來的歷史紀錄。
  • 十號颶風信號的發出,表示香港的風力已經達到或將會達到颶風程度(即持續風速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氣象局稱手機程式軟件供應商和局方在程式的編碼解讀上存在差異,受影響的主要是iOS系統的手機程式[53]。 1993年強烈熱帶風暴貝姬,在九號風球生效期間,嘉樂庇總督大橋一小時平均風力一度錄得124km/h,達到十號風球標準,同時亦是惟一以強烈熱帶風暴強度令氣象臺發出九號風球。 五號風球 1989年颱風戈登,熱帶氣旋中心最接近氣象局總部時在南面約120公里掠過,亦是戰後惟一一次非正面吹襲澳門的九號風球。

五號風球: 懸掛風球數字系統及晚間燈號

縱是如此,澳門由天鴿風災開始卻是於短短4年間發出3次十號風球,當中天鴿與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更是澳門戰後惟一一次連續2年需要懸掛最高熱帶氣旋信號。 1912年8月31日[14],澳門港務局首次設立1至8號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俗稱風球),代表風暴已進入澳門約480公里範圍內並將移至本地8個不同的方向。 信號下方如同時懸有一白旗,表示熱帶氣旋繼續移近澳門,對澳門構成威脅,此乃九號風球的雛型。 1920年8月7日港務局參考上海徐家滙天文臺最新的中國沿海風暴信號[14],於澳門加入9至12號信號[14],其中9號信號取代先前1至8號風球下方懸白旗的作用,形狀為[14],晚間亮紅燈一枚,表示熱帶氣旋會持續移近,且澳門風力有上升之趨勢。 1923年10月23日[14],1至12號信號簡化為1至8號,其中六號風球表示澳門風勢進一步增強,形狀改為並一直沿用至今,同時懸掛2至5號風球以告知風向,大炮臺亦會鳴炮三響。

一九五六年開始在1號戒備信號及5號烈風信號之間加上3號強風信號。 到一九七三年改成現今採用的信號系統,即1、3、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8號東南、9和10號(圖二)。 【獨媒報導】天文臺表示,按照現時預測路徑,熱帶氣旋小犬會在今晚至週五早上與本港保持約400公里或以上距離,一號戒備信號會至少維持至週五中午。 不過隨小犬靠近,廣東東部沿岸於明日下午的風力會逐漸增強,天文臺考慮於週五晚至週六上午改發三號強風信號。 自1992年的菲爾過後,在正面襲港的熱帶風暴中,只有1999年強烈熱帶風暴錦雯、2012年熱帶風暴杜蘇芮及2022年強烈熱帶風暴尼格正面吹襲香港時[29][30][31][32],才為香港海平面帶來短暫烈風。 到1931年,喺遠東區嘅臺長統一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後,香港正式採用咗由一號至十號風球嘅系統。

五號風球: 天文臺:一號風球下午至今晚維持 改發更高信號機會較低

當水警總部懸掛以上警告信號時,蚊尾洲、橫瀾島、赤柱、香港仔、筲箕灣、西貢、沙頭角及大埔的信號站會懸掛「輔助信號」(),以通知本地及遠洋船隻警告生效,直到1931年廢止[8]。 2013年9月22日颱風天兔襲澳期間因人手錯誤,氣象局網頁在早上6時21分至25分錯誤指出「十號風球仍然懸掛」,其後氣象局翌日在網頁發聲明致歉[52]。 雷達圖像可見蘇拉的完整眼壁及大風區正逐漸靠近本港,其外圍雨帶亦正影響廣東東部沿岸。

因此當一熱帶風暴襲港,可能因烈風範圍太小未能令香港吹烈風,要到近距離橫過香港纔有機會為香港帶來烈風。 五號風球2025 一熱帶風暴能否為香港帶來烈風,除了烈風範圍大小,地形亦是一重要因素,所以熱帶風暴路徑上細微的改變足以令香港的風勢有很大的變化。 2006年風季開始,一號戒備信號定義中新增「香港境內海域吹強風」的意義。

五號風球: 天文臺:杜蘇芮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 明日稍後發出一號波

例如在2015年颱風蓮花的案例中,由於預測蓮花以颱風強度正面襲港甚或橫過境內,構成嚴重威脅,而蓮花之急劇減弱實屬難料,結果在香港地下天文臺的Facebook專頁上,不少網民均支持天文臺發出八號信號之決定[26][27][28]。 在2022年強烈熱帶風暴尼格的例子可見,尼格的烈風範圍主要集中在其東北象限, 其他方位的風力則較弱。 雖然以最接近距離而言,尼格距離澳門(10 公里)還要比香港近(40 公里), 但由於尼格在澳門北面掠過,故未能夠受到其東北象限烈風影響, 導致吹襲澳門期間未能夠錄得烈風,而香港因其在南面掠過,不少地區錄得烈風,甚至暴風。

十號颶風信號發出前也不會有長時間的預警,甚至不會提前宣佈便發出十號信號[3][4]。 當此信號取消後,香港天文臺會直接改發八號信號而非九號信號。 每當遇上八號風球以上等惡劣天氣期間,的士業界都會被指「開天殺價」,要求乘客支付更多車費,理由之一就是保險不適用於惡劣天氣。 不過,香港保險業聯會今日(4日)表示,截至11月,颱風蘇拉及9月初世紀黑雨期間,與的士相關索償宗數不少於21宗,涉及金額不少於540萬元,即平均每宗索償25.7萬元。

五號風球: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受風暴潮影響,過去數小時大埔的水位曾達海圖基準面以上約4米。 大澳及尖鼻咀水位會在今早九時至正午十二時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米多。 醫院管理局表示,截至上午三時四十分,共51名市民,分別為27男24女,在風暴期間受傷,前往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

五號風球: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的措施

夜間信號燈顏色則改為「白綠綠」( ),代表烈風預料從西北方吹襲香港[4]。 2017年颱風天鴿,友誼大橋南峯錄得的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為132.0km/h[54],大潭山錄得的最高陣風為217.4km/h,成為澳門氣象局成立以來最強的十號風球。 1912年設立此警告時為懸掛旗幟,1920年修訂為十一及十二號風球,1923年改為七號風球,至1931年再改制為十號風球並沿用至今[3],但代表意義不變,均表示颱風正面吹襲。 在2000年之前,澳門氣象局若需改掛九號風球,其慣常做法是當氣象局預測熱帶氣旋將對澳門構成嚴重影響,在熱帶氣旋移入澳門100海浬時,方可發出九號風球。

五號風球: 發出最多次數的年份

時任天文臺臺長李本瀅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臺「臺長網誌」發表《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解釋天文臺在鮎魚襲港時沒有早些發出一號信號的原因[31]。 亦有網民去信天文臺詢問為何鮎魚距離香港不足700公里仍不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天文臺回覆指,一號戒備信號的意義是表示有一熱帶氣旋集結於香港約800公里的範圍內,及可能影響香港,但並不是機械式地指每當有熱帶氣旋進入香港800公里的範圍內時,便要立即發出一號信號。 晚發一號信號的行為直至岑智明在2011年4月14日接替臺長一職後纔有改善。 1930年代或以前澳門港務局每預料一個颱風即將或現正正面侵襲澳門時,大炮臺會鳴風炮3響以警告颶風風力吹襲。

五號風球: 影響

大澳水位於星期六(9月2日)早上九時左右會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米多。 在過去一小時,昂坪、長洲及坪洲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34、116及91公里,最高陣風分別超過每小時161、130及100公里。 在過去一小時,昂坪、長洲及塔門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15、85及74公里,最高陣風分別超過每小時139、92及89公里。

五號風球: 香港

根據1917年的信號系統,五號風球信號球形狀為黑色球體(●),與舊有的強烈季候風信號信號球一模一樣。 夜間信號燈顏色為「白白綠」(由上至下),代表烈風從西方吹襲[3]。 香港的信號站初時是設於離島及沿岸地區,隨著人口上升,信號站也逐漸增加及分佈全港各地。

五號風球: 發出時間點

天文臺科學主任蔡振榮表示,為了提高市民對颱風的警覺性,天文臺於1917年首次使用數字系統,由一號至七號,顯示熱帶氣旋的風向和風力。 為更能有效的整理記錄,我們應用了熱帶氣旋的路徑數據去協助尋找記錄 (圖三)。 假設香港需要「掛波」的日子應有風暴集結在香港約800公里的範圍內,我們把尋找範圍縮窄至有風暴在本港附近的日子,然後再根據這些日子去翻查記錄,這大大減省了搜尋信號記錄的時間。 圖二的例子顯示了1號戒備信號是在1924年8月1日晚上8時55分除下,但當我們翻查前幾天的記錄時,並未能找到1號信號懸掛的時間。

五號風球: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日數最多的年份

由於海高斯環流極為緊密,預警發出十號風球之際,澳門境內最高一站的10分鐘平均風速才剛由強風程度開始急升至烈風或暴風程度,但到正式發出十號風球時,澳門3條大橋風速已達到颶風水平。 五號風球 在2023年超強颱風蘇拉吹襲澳門期間,氣象局基於澳門機場預報預測澳門會出現65節的颶風風力,因此提前超過一小時作出預告改掛十號風球,但由於蘇拉減弱程度程度較快且結構緊密,使澳門未錄得十號風球,是首次基於預測而但未達標的十號風球。 在這段忙碌的日子過後至1983年,十號信號的出現頻率減少至每3至4年一次。 1984年至2011年,能正面吹襲而帶來十號信號香港的颱風已大為減少,但自90年代起,正面吹襲香港的熱帶氣旋漸趨頻密,1993年至2022年的30年間共有32個熱帶氣旋正面襲港,平均每年1.07個,唯大多因接近香港時未達颱風或以上級別而沒有發出十號信號。 五號風球2025 五號風球 五號風球2025 2000年代更沒有熱帶氣旋能令天文臺發出十號信號,主要是因為颱風進入香港50公里內時便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或在香港東面登陸,因此不用發出十號信號。

五號風球: 生效時間最長的九號風球

[17][18][19]但自此之後,每逢熱帶風暴橫過香港或非常接近香港,天文臺也發出八號信號,因此出現了颱風利奧[20]、熱帶風暴圓規[21][22]、強烈熱帶風暴帕布[23] [24]、颱風蓮花[25]、熱帶風暴洛克等風力偏弱的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利奧顯然受乾燥東北季候風影響快速減弱,圓規則因地形因素,帕布及洛克是烈風覆蓋範圍太小及風力結構鬆散,而蓮花則是登陸後出乎意料地急劇減弱,才令八號信號生效時風力嚴重不達標。 五號風球 在菲爾吹襲期間,香港普遍吹烈風,而天文臺因預測失誤,預計香港不會受烈風影響而只是懸掛三號強風信號[33][34][35]。 但自此之後,每逢熱帶風暴橫過香港或非常接近香港,天文臺也發出八號信號,因此出現了颱風利奧[36]、熱帶風暴圓規[37][38]、強烈熱帶風暴帕布[39] [40]、颱風蓮花[41]、熱帶風暴洛克等風力偏弱的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經1934年香港及菲律賓雙方協議,1935年1月1日起,廢除二號至四號風球,保留一號及五號至十號,而七號及八號的標誌,分別改為兩個朝上錐體 和兩個朝下錐體 [11][9]。 期間燃放炸藥的警告方式仍有同時使用,直至1937年最後使用,之後才全面採用數字系統。 九號風球(葡萄牙語:Sinal 五號風球 n.º 9[1]),為澳門第二高的熱帶氣旋警告。 普遍市民稱它為「九號信號」或者「九號波」[註 1],高一級的信號為十號風球,低一級為八號風球[2]。

為免混淆,天文臺在1973年1月1日作出變革,五至八號風球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八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此係統沿用至今。 早於1884年,本港已使用圓柱形、球形、圓錐形組成的信號標誌,向港內船隻發布熱帶氣旋的消息。 每當熱帶氣旋逼近,天文臺均鳴炮示警,但囿於風速變化,作用難免不足。 天文臺衷心感謝岑智明先生、呂永康先生、江君彥先生、黃汝霖先生及黃錫霖先生鼎力協助收集及整理相關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歷史記錄。

五號風球: 熱帶風暴及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爭議

直至2012年強颱風韋森特的出現,天文臺纔再度發出十號信號,也與上一次發出十號信號的颱風約克相隔了13年之久。 此後十號信號出現次數再次轉趨頻密,平均每4-5年發出一次十號信號,僅5年後的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便令天文臺再次發出十號信號,翌年超強颱風山竹更導致繼1960至1962年之後,56年以來天文臺首次需要連續兩年發出十號信號。 五號風球2025 2010年代共發出三次十號颶風信號,是自1970年代以來最多。

五號風球: 生效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

自一八八四年開始,本港已經採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隻發佈關於熱帶氣旋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 當熱帶氣旋迫近香港的時候,則鳴砲警告居民烈風將會吹襲本港。 不過呢套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5號至8號風球容易引起市民誤解,例如由7號風球改為5號風球,雖然係代表風向嘅改變,但可能會有市民誤會風力有所下降,但實際上風力係一樣嘅。 除了用數字顯示風力強度,天文臺也自1917年起,在信號站懸掛不同形狀的黑色標誌,俗稱風球,讓市民得知風暴消息。

五號風球: 颱風杜蘇芮︱下午3時中西區及元朗等4區空氣污染爆標 達嚴重水平

2017年天鴿風災後,氣象局作出多項改制,當中九號風球定義被再次修訂,改為與香港的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一致。 在這15個颱風中,有8個,即近半是以西或西北偏西路徑穿過菲律賓與臺灣之間(即巴林坦海峽、呂宋海峽或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逼近香港,即接近香港時沒有經過陸地,令強度得以維持,影響亦較大[8][9]。 每當是一個颱風有機會數小時內正面吹襲香港時,天文臺的預報中心便開始忙碌,天氣預報員、新聞發佈員與臺長各自分工,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對外發佈和討論颱風形勢[49]。 根據天文臺規定,發出任何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均須由天文臺臺長簽署作實。 因此臺長負責審視颱風移動路徑及速度、本地風力、氣壓等變化、衛星數據、雷達數據、風暴潮的預計幅度、大範圍大氣條件對颱風的影響等等的因素[49],與及透過分析雷達同事的匯報,從而決定發出與否。 另外,天文臺亦不斷引入現代化高科技協助預報天氣,包括1999年落成的多普勒雷達[50],它較傳統雷達更能準確測出颱風中心風力及路徑,對氣象人員何時發出信號起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對1999年颱風約克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過程中功不可沒[50],亦因此隨後被天文臺內部列入預報課程教材。

伊蘭是第二個令皇家香港天文臺懸掛該年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風暴,前一個是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不過因它加速移動之故,對香港的破壞不大,最終導致1人死、51人傷。 五號風球2025 它亦是自1974年颱風伊蘭以來再次有同名颱風影響香港和華南。 菲律賓早前受多個風暴影響出現暴雨及水浸,伊蘭為當地災情加劇,有至少47人死亡、16人失蹤,經濟損失8700萬比索。 [註 1]至於廣東省則有21人死、66人傷,不少房屋及農作物受災。 在1987年至1994年,並非每次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前2小時都發出預警信息,天文臺要在1995年颱風肯特襲港時才開始常規化此安排,當年市民普遍接受八號信號預警信息及歡迎天文臺作出預警[10]。 隨後數年此安排變為正式,但1999年颱風瑪姬仍出現一次違規沒有發出「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便直接懸掛八號信號的案例。

五號風球: 風暴消息

香港的本地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俗稱「風球」)系統始於1917年。 自二戰後 (1946年及以後)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記錄已整理及數碼化,並收錄於天文臺的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資料庫 。 而二戰前 (1917年至1941年)的信號記錄則分散記載於不同的歷史報告和報章內。 在一班熱心天文臺舊同事和義工的協助下,天文臺利用相關的歷史資料重組了二戰前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歷史記錄,並建立新的網頁展示這些歷史資料。

因此,不少市民會誤以為當強烈熱帶風暴正面襲港時,天文臺便會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2012年9月22日,在天文臺及地下天文臺進行聯席會議時,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回應地下天文臺查詢時明確表示,強烈熱帶風暴雖可為香港帶來暴風,但八號信號含義已包括暴風在內,因此只有當颱風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正面襲港,並且有可能令香港吹颶風時,纔有機會發出九號信號。 李本瀅在2009年5月11日正式接任天文臺臺長,其後在臺長網誌指出熱帶氣旋警告的生效時數下降能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幹擾及提升社會效率[30]。 在他擔任臺長的兩年間,天文臺明顯較以往延遲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的時間。 2009年強烈熱帶風暴蓮花及熱帶風暴浪卡吹襲香港期間,天文臺在熱帶氣旋移至香港約400公里範圍時才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一改以往作風。 翌年超強颱風鮎魚襲港,天文臺發出一號信號時,鮎魚已移至香港之東南偏南約570公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及批評。

1930年4月底至5月初[14],遠東地區氣象部門舉辦會議,會上統一了區內的熱帶氣旋預警信號,為了跟隨區內的熱帶氣旋信號系統,澳門港務局於1931年6月11日將信號增訂為1至10號[14],六號風球改為九號、晚間燈號轉為綠綠綠 ,兩項改變沿用至今。 1923至1930年期間,澳門已知曾懸掛六號信號1次;自1931年改制至今,已知當局懸掛九號信號30次,當中有26次在1946年或之後。 十號颶風信號的發出,表示香港的風力已經達到或將會達到颶風程度(即持續風速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五號風球 1917年7月1日開始,天文臺首次使用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俗稱「風球」)系統。

保聯表示,全港只有約兩成的士購買全保,因此相關賠償個案較少,呼籲的士業界若日後希望獲得全面保障,應考慮購買汽車全保。 五號風球 此處的配搭在1999年至今出現不足4次,甚或此段期間沒再出現(不論1999年前是否恆常出現)。 五號風球2025 歷來全年發出最多次數為1894年,達6次(鳴放風炮),當中1次需鳴放兩次風炮(相等於現今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其次為1887年,共有5次[14]。

五號風球: 熱帶風暴正面襲港爭議

一套是本地臺風警告信號(爲位於香港警戒範圍以內的颱風),另外一套是非本地臺風警告信號(爲位於香港警戒範圍以外的颱風)[1]。 保聯強調,之前已再三澄清,颱風或黑雨期間的士保險失效之說法並非事實,希望以上述數字以正視聽,證明的士在颱風及黑雨期間仍受保險保障。 而綜合八號信號的一欄,數字均視發出八號信號至取消八號信號(不包括轉方向)為一整體的數目,括號內左為取代較低信號的數字,右為取代更高信號的數字,括號前的為該年總數目。 天文臺爲改變香港市民對五至八號風球與風力的誤解,所以於1973年把五至八號風球合併成現在的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1]。 根據記錄,天文臺是在1971年最後一次懸掛五號風球[5]。 五號風球 五號風球 根據1931年的信號系統,五號風球信號球形狀改爲現在香港市民熟悉的朝上三角形(▲)。

當熱帶氣旋可能或已經影響香港時,香港天文臺便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號,警告市民熱帶氣旋為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 五號風球2025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臺及電視臺廣播,其中各電視臺會在節目播出期間顯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標誌。 由於2002年前天文臺以懸掛信號形式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因此一般市民多會以「風球」稱呼。 1920年8月6日或以前的風炮記錄已知為2次,1920至23年的十一號風球已知同樣為2次,1923至30年的七號風球已知為4次。 1931年改制至今,已知當局曾懸掛十號風球15次,當中有10次在1946年或之後。 十號風球、改制前之七號/十一號風球及1920年8月6日或以前的風炮已知合共發出23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