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作者則分別是葉教授、香港大學裴達偉教授、江蘇大學杜莉莉教授以及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田佳教授。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發現若利用新的人工光催化系統去轉化太陽能,甲烷的生產率超過13,000μmol h−1 g−1,24小時內的量子產量亦達到5.6%。 它把太陽能轉化爲燃料時更實現了高達15%的高效率,超越了自然界的光合作用。 聯合研究團隊並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和超快光譜學,揭示了這種創新光敏劑的原子特性。 他們發現,納米膠束親水性頭部的特殊結構,以及水分子與納米膠束尾部之間的氫鍵作用,使它成爲穩定及與水相容的人工光敏劑,解決了以往人工光合作用系統不穩定及與水不相容的難題。
傳統美德有︰謙和、禮讓、守規、關愛、助人、孝順、和睦、整潔、忍耐、守時、誠實、勤奮、有責任感、互相欣賞和學習等等;筆者發現,若家長和學校用心主力培育同學以下必不可少的「三件事」,上述的美德便會隨之而來。 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當中,承擔培養工作的是各所醫學院校。 爲了達成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目標,醫學院校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
香港品德教育: 中學教育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出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證諸今日,仍具深刻意義。 即使是社會精英,如因為品格的缺陷而做出了對社會遺害甚深的事件,也必然為人所指摘,甚至唾棄。 香港品德教育 香港品德教育2025 香港品德教育 隨着科技急速發展,人工智能及新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各地都關注運用新科技的道德操守,可見對品德的追求是跨越國家和民族;對香港而言,價值觀教育亦亟需切合時代的需要,以培養下一代德才兼備,愛護國家。 我們教導同學不可恃強欺弱:「將來長大後,若在社會上任了高位,也須對人(包括下屬)保持禮貌,使別人尊重你——不是因為你的職位,而是因為你的品格」。
- 國民以國家為榮,天經地義,不容質疑,而傳統中華文化尤為重視愛國情操,讀書人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會以國家、人民的福祉為最重要的考慮。
- 上述本校所實行的措施,不過是闡釋有關理念的例子,實不敢當為特佳之教育成就,惟願與各位家長及教育界同道誠意分享,並互勉之。
- 經過英國100多年的殖民後,現香港教育主要是沿用歐洲的教育模式,採用較爲寬鬆、自由的教學方法,尊重個性,這與內地應試教育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很多先進的教學方式和授課思路都是國內學校所不具備的。
- 而女兒「富」養,是指從小要培養她的氣質,讓她開闊視野,增強見識及閱世能力,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甚麼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長大後就不易被各種浮世的繁華和虛榮所誘惑。
-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不是拔尖計劃,而是針對不同層面的醫學教育提出的教學改革、提高質量的要求。
香港的學校教育一直重視培育學生正確價值觀、良好品格、正面積極態度、端正行為,並鼓勵學生服務和貢獻社會,以回應社會及家長的期望。 常務委員會將增加首要培育的價值觀,並就不同範疇和學習階段提出學習期望,例如從小建立國家觀念、加強守法意識、媒體及資訊素養、生命教育、性教育及禁毒教育等,幫助學校釐訂學生的學習重點。 香港品德教育2025 價值觀教育重視體悟和實踐,學校應安排多元化的學習經歷,讓學生身體力行、實踐服務、勤奮學習,從中體會及自省,逐步建立正面的價值觀,成為具質素的新一代,為家庭、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 “新培養模式的關鍵詞是‘勝任力’,也就是使學生勝任臨牀醫師崗位。 我們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對基礎醫學課程和部分臨牀醫學課程進行了調整,對標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構建了主題模塊化課程整合體系,應用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推進臨牀醫學本科教育與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的有效銜接。 學校以「樂學自信展潛能‧自律互愛禮待人」為學習主題,滲透各學習範疇,並加以整合及有系統地推行,加強計劃實施的成效。
香港品德教育: 政府致力加強價值觀教育
北山堂基金的正向教育夥伴計劃,讓我有機會與不同學校及機構的同工交流心得,我們一同研讀學術文章,制定教材,進一步深化我對正向教育的理解。 此外,我們要教導年青人學習「付出」並擁有「服務別人」的心志。 與會者表示,香港必須通過教育來建立、鞏固和弘揚以愛國愛港爲核心,與“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行穩致遠。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學者有份參與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最新研發出一種穩定的人工光催化系統,轉化太陽能的效率較天然光合作用更高。 該嶄新系統模仿自然界的葉綠體,能夠利用光能把水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爲甲烷這具價值的燃料。 教育大學早前與曲阜師範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設立「香港教育大學—曲阜師範大學師德教育基地(又稱「曲阜師範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師德教育基地」)」,以進行有關師德的討論及交流。
目前,國內幾所大學編寫了一系列醫學人文教育教材,如《醫學人文素質導論》《醫學生臨牀溝通教程》《應用衛生法》等,並開設了相應的課程。 遊詠所在的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把醫學人文教育納入學校重點建設內容,醫學人文技能教學模塊是五年制臨牀醫學專業學生進入畢業實習之前的必學課程。 本會致力於幼稚園、小中學及社區推行品格教育工作,向小朋友灌輸正確的訊息,令他們自小培養良好品格,與此同時,家長教育亦是我們的重點工作,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及受教育的重要場所。 香港品德教育2025 香港品德教育2025 首席助理祕書長(課程發展)陳碧華表示,過去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設有七項首要培育的正面價值觀及態度,局方去年底已新增「守法」及「同理心」二者,新的《架構》再建議加入「勤勞」,以培養學生勤奮和樂於勞動的美德。
香港品德教育: 教育及培訓
以中國醫科大學爲例,從2012年起,中國醫科大學開始設立臨牀醫學實驗班,2018年更名臨牀醫學“紅醫班”,探索卓越醫生教育培養體系。 學校借鑑了國際先進的課程體系建設經驗,構建以一種“器官—系統”爲基礎,把若干個功能相近的器官、系統或學科組合成一個主題模塊的課程整合體系。 爲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教育部、原衛生部以及多家不同類型醫學院校共同啓動了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該計劃對於培養適應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高水平醫學人才,提升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水平和國際競爭力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大部分家長都是以「管」和「教」的方式培育孩子的品格,然而,品德教育亦可以「行動」來培養,也就是從社會服務中學習,讓孩子更瞭解自己和別人,建立同理心,做到克己服禮,樂於助人和有公德心的好市民。
現代的家長很重視孩子的學術成就,卻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的品德培育,致使一些良好品德如誠實、守信、尊重、禮貌、勤奮、責任、公正、關愛等重要的品格,其重要性逐漸被削弱。 其實,人的道德品格的養成是從零歲開始的,嬰幼兒期是品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 這番話頗有道理,不過現今社會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兩個子女,一般家長不論孩子是男是女,也會以富養的態度,盡量滿足他們在物質上的慾望,而忽略了品德教育。 該會會長劉智鵬表示,教育是一國之本,香港教育工作者要關注世界發展大勢,認識歷史、知曉國情,才能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副會長招祥麒認爲,不僅是培僑中學的學生,全港乃至全國的青年學生都應在習主席回信精神的指引下,努力奮發,錘鍊才華,貢獻國家和民族。
香港品德教育: 學生佳作:
爲更好落實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打造拔尖醫學人才教育培養新體系,中國醫科大學採取了“一築牢二堅持三提升四推進”培養模式。 學校教育以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為目標,並且強調德智體羣美五育並舉。 香港中西文化交匯,但我們的價值觀教育仍然是立根於中華文化,以立德樹人作為目標。
香港品德教育: 品格教育
有國纔有家,重視及愛護自己的國家,古今相同,不分中外,所以價值觀教育必定包含愛國教育。 國民以國家為榮,天經地義,不容質疑,而傳統中華文化尤為重視愛國情操,讀書人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會以國家、人民的福祉為最重要的考慮。 近代為國家發展而付出畢生精力的中國人,不知凡幾,是我們的光榮。 以官立中學的校訓為例,「勤有功」、「慎思篤行」、「修己善羣」、「文、行、忠、信」、「惜取寸陰」等,無一不是着重學生品格的培育。 至於高等學府,香港大學的校訓是「明德格物」,中文大學的校訓是「博文約禮」,不約而同強調德智並重。 香港學校辦學各有特色,有採用道德教育、正向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靜觀教育等不同名稱和策略,但目標都是一致。
香港品德教育: 培養孩子品德的方法
光敏劑與鈷催化劑之間的靜電作用,以及納米膠束展示強大的“吸光天線效應”,均提高了光催化過程的效率。 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和一些生物體內的葉綠體,利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製造出食物(養分)或能量的過程。 數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嘗試開發不同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以求有效地把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爲碳中和燃料。 很多家長想讓孩子接受最純正的國際教育,卻又擔心孩子從小留學海外不適應。 香港被譽爲“不出國門的留學”,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優勢,實際上學的時候就會體會到,背景離鄉的那種感覺實在太糟心了,又很難克服,特別是對於小孩子。 反觀內地,雖然在反腐浪潮下,通過利益權力來交換有限的社會資源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部分官僚風氣較重的地方,絕大多數優質的教育資源落在了少數的達官顯貴家庭中。
香港品德教育: 香港城市大學
於家庭層面,提升家長與社區對於品德教育的重視程度,增強其對於當代品德核心價值,以及行為準則的認識與實踐,進而 發揮家庭與社會教育的品德教育功能。 培僑中學校長伍煥傑表示,習主席的回信對全體培僑人,對香港的青年學生,都是一個重要的人生目標指引。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28日下午舉行“香港教育界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主席給培僑中學學生重要回信精神座談會”。 特區政府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說,習主席始終關心香港青年的發展,回信深深流露出習主席對培僑中學學生乃至廣大香港青年的重視和關愛。 過去一年,特區政府教育局持續優化課程,擴展內地與香港姊妹學校網絡,開展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等,這些措施在促進學校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氛圍等方面成效明顯。
香港品德教育: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我校的醫學人文教育是在教材的基礎上,用現實問題、課外讀物、網絡資源等拓展教學內容。 通過應用拓展式教學的方法,我們提高了醫學生對職業的瞭解程度,開拓了他們的知識視野和思維領域。 德是人之本,我國的先賢先哲對子女、學生最重視的是德行;對教師的要求,是以德行為先。 傳統的家庭教育並不是教子弟如何發財致富,而是重視為人處世、修身齊家之道,其中不少經典名句本身就是品德教育。 有見及此,在最新的研究中,來自香港城大、香港大學、江蘇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聯合研究團隊便通過使用“超分子組裝方法”,開發出一套嶄新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該人工光合作用系統模仿了自然界一種紫色細菌用來吸光的色素體(即含有色素的細胞)的結構,這些色素體能以非常有效的方式把從太陽取得的能量作出轉化。
香港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
當把它放入水中時,由於水分子與納米膠束尾部之間的“分子間氫鍵作用”(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g),納米膠束會自組裝,合爲一體。 當添加鈷催化劑,即會引發光催化制氫及轉化二氧化碳,從而產生氫氣和甲烷。 在相處過程中,主角從初期「扮friend」,到逐漸玩得樂而忘返。 然後爸爸說「敵人派」做好了,叫主角和小傑一起來享用,這時主角已喜歡上小傑這個朋友,不希望他被毒死。 香港品德教育 故事最後,小傑仍然存在,但敵人卻「消失」了,因為主角不再認為小傑是敵人,爸媽可以跟小孩探討主角的想法為何會轉變,學習寬恕別人。 小恐龍有一包糖果,正在「你一粒,我一粒」的分成兩份,其中一份要給牠他的朋友。
香港品德教育: 價值觀教育
把正向教育應用到日常教學當中,不但可以協助學生培養正向情緒,還能加深他們的自我認識,發掘強項,從而可以更好地發揮個人的潛能。 香港品德教育 此外,孩子在服務別人的過程中,也能學會彼此互相尊重及「施比受更有福」的概念,從而做到切身處地及體諒他人,並且時刻對身邊人懷有感恩的心和克己服禮。 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學位階段展開後,你亦可在此查閱參與派位的中學名單。 香港的教育質量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名,在“全球十大最佳教育系統”中被評爲第三位,遠超英國瑞士美國加拿大;在全球最大規模的中小學排名裏面,香港排名第二位;同時被評爲全球最適合孩子成長和教育的地區之一。 這繪本對於幼兒來說略為深奧,文Sir建議家長與小孩討論到底學生們甚麼行為纔是「不乖」,是沒有跟隨老師吩咐? 這繪本最精妙的是在生動可愛的故事中,滲透「不因強大(野狼)而驕縱、不因弱小(兔子、小豬)而自卑」的道理。
香港品德教育: 分享好品德
歐鳳榮指出,“複合”不只體現在專業課程當中,還體現在觀念和綜合能力當中。 醫學教育要從以疾病治療爲中心向以促進健康爲中心轉變,將“大健康”的觀念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 此外,良好的品德、創新創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國際交流能力都是新時代卓越醫生培養的重點內容。 遊詠表示,“5+3”當中的“5”即五年制臨牀醫學本科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階段。
若將「品德」二字剖析來看:「品」,人的操行、本質;「德」,指人行為正直,品性善良。 而將「品德」二字一併來看,亦即是指人行為正直,品性善良。
經過英國100多年的殖民後,現香港教育主要是沿用歐洲的教育模式,採用較爲寬鬆、自由的教學方法,尊重個性,這與內地應試教育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很多先進的教學方式和授課思路都是國內學校所不具備的。 香港品德教育 同時,香港還最大限度的保有了中華傳統文化,可謂中西結合的典範,在那裏你不僅能體驗到中西環境的差異,更能感受到頂級教育的魅力。 除了學業,品德教育亦是家長們很重視的教育,而品德又與價值觀關係密切。 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社會服務協調主任吳健文(文Sir)指出現代家庭較多隻有一孩,讓小孩容易養成較為自我中心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