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必要盡快對症下藥,力求減輕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及縮短病人診症的輪候時間。 我們已把相關學額由2005至06學年到2008至09學年期間平均每年250個,大幅增加到2021至22學年的530個,增幅超過一倍,並計劃未來繼續增加學額。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同時,在2018至19年度預算案中,政府亦承諾確保醫管局有足夠資源全數聘請本地培訓的醫科畢業生,讓我們的年青醫科生能專心學習,無須顧慮未來的就業前景。
- 如圖5所示,相較於去年9月,香港各公立醫院聯網下屬專科科室的輪候時間總體沒有明顯改善。
- 醫生們的擔憂也不無道理,而且也成功令一般市民站在醫生的一方,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大家也對改革後會便利某些非本地培訓醫生到港執業感到恐懼。
- 而公立醫生本身許多已是數十小時輪值一更,連醫生自己都無法健康生活,卻要照顧別人的健康,這樣下去,儘管醫委會有所改革,也無助減少醫療事故的出現。
- 本港的非緊急服務輪候時間之長,澳洲或內地的醫護人員皆嘖嘖稱奇。
- 我們已把相關學額由2005至06學年到2008至09學年期間平均每年250個,大幅增加到2021至22學年的530個,增幅超過一倍,並計劃未來繼續增加學額。
亦有醫委會委員關注,循該計劃引入的醫生最終若轉為私人執業,有關措施便是本末倒置。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第二季會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草案,當局又澄清,建議並無繞過香港醫務委員會,有關醫生來港後會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5至12年不等,纔可在港取得正式註冊。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週二表示,港府經仔細考慮後,建議就《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作3項修訂,再進一步放寬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條件,允許持有認可醫學資格及專科資格的非香港永久性居民醫生來港執業。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香港文匯網
不少投訴指出,海外培訓醫生受到非客觀因素所阻撓,難以升職;因此,新例實施後,海外培訓醫生在公營機構服務多年後,表現獲得認可,便應「直接」可以晉升。 醫療規劃應建第三所醫學院 面對人口老化,醫療服務需求與日俱增,即使成功引入更多海外醫生填埔空缺,本港在培訓本地人才上需要加把勁。 40年後的今天,本港人口現時750萬但仍然只有兩所醫學院。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與此同時,澳洲的醫學院數目由七十年代的8所增加至現時的21所。 雖然香港政府在2019至20年度起3個學年內,從培訓470醫科生,每年增加60個醫科生資助培訓學額,但人口約為香港3.5倍的澳洲於2018年培訓的醫科生超過3800人,是香港的8倍。
第一,輸入的海外醫生必須在公營醫院工作最少三年,假如期間工作不符專業要求,他們在香港的有限度的執業資格便應撤銷。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陳肇始表示,委員會主席將由行政長官在上述醫委會委員等委任,以獨立客觀、高透明度制定名單,考慮教學語言、課程內容、醫學院國際排名、覺得適合的因素 ,「不會存在政治考量」。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其他工作方面,陳肇始指特區政府將會與4間公營醫療機構,即醫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商討特別註冊醫生的評核模式、制定評核內容等。 事實上,容許海外醫生來港工作並非新事物,早在1990年代,非本地培訓醫生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便高達約四成半。 然而,在過去十年(2011至2020年),相關比例卻大幅下降至大約一成,某程度令本地醫療系統人手緊張的情況更為惡化。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海外醫生】港府再放寬至非永久港人可參與 醫生:修例破壞現有制度
具體須在公營機構服務的年期,視乎申請人在加入相關機構前是否已獲專科資格。 如果申請人是剛獲得大學本科醫學資格,則須在本港公營機構接受至少六年的專科培訓,並在獲得專科資格後再在本港公營醫療機構工作至少五年,才能獲得正式註冊。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陳肇始會後表示歡迎條例獲三讀通過,希望能吸引更多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日後循新途徑來港執業,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人手不足問題。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陳肇始指出,特區政府會立即展開多方面工作,包括成立負責制定認可名單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將爭取在本月底公佈成員名單,11月內舉行第一次會議,並於明年下半年公佈認可醫學資格名單,讓合資格人士申請特別註冊來港執業。 政府發言人晚上補充,本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兩名醫生,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如新加坡及日本每千人有2.5名醫生;美國每千人有2.6名醫生;英國更有3名、澳洲有3.8名。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意調查指出,對於有立法會議員建議,直接修改法例,容許海外醫生在符合某些特定條件下豁免考試註冊為醫生,受訪市民的態度頗為紛紜,34.1%的人並不贊成,贊成的有 24.4%,感到「一半半」的有 26.5%。 接近四成(39.0%)受訪市民擔心,豁免海外醫生考執業試將降低香港醫生整體質素。 約一半受訪市民認為,海外醫生在取得本地註冊後,會轉去私人市場執業,因而無助解決公營醫療人手不足的問題。 政府將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以開闢新途徑,讓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醫生又怎麼看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質疑,當局建議的免試制度下負責制訂合資格院校名單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即使加入3名醫委會成員,仍有一半成員由特首委任,足證海外醫生免試制度欠缺各層面的聲音。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此外,有議員質疑政府推動免試輸入海外醫生修例時,並無遊說醫學界,形容政府「做乜都得」。 為應對醫生短缺問題,政府將透過立法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
特區政府因應法案委員會的討論,為條例草案作出三項主要修訂。 特區政府提出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建議在現有註冊制度外新增一項特別註冊途徑,讓非本地培訓醫生在符合特定條件後,可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 申請人須符合的條件包括(1)本身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2)持有獲特區政府認可的醫學資格;(3)須在本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5至11年並獲機構確認滿意其表現。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醫生爭議不絕
他認為,一些東南亞地區等醫生薪酬較低地方,或會有更多醫生希望來港工作。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有24.4%的受訪市民贊成直接修改法例,容許海外醫生在符合某些特定條件下豁免考試註冊為醫生。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另外,約有三成(29.0%)受訪者認為,香港醫務委員會過於保護本地醫生的利益,故海外醫生的註冊條件應由立法會直接修改法例來決定。 因此,高永文說連日來遇到市民對他說:「不是相信你就可以,我們是不相信整個政府。」可見事件已不單是解決醫療問題,而是香港上下的信心問題。 而更惡劣的是政府今回又成功把「病人」站在自己的一邊,與醫生對立面,造成一定程度的「醫醫相衛」論,盡一步撕裂「醫患關係」──病人對醫生不信任,根本就無法有效治療。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政府建議放寬引入海外專科醫生 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可申請
然而,與硬件上的需要相比,本港醫療人手的短缺問題同樣嚴峻。 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兩名醫生,數字遠遠落後於新加坡和英美等先進經濟體。 根據最新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報告,醫療人手短缺問題在中長期更會惡化,而目前公營醫療體系人手短缺的情況,更是迫在眉睫。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醫療人才須符本地要求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劉澤星認為,香港醫生人手短缺,即使增加本地醫科生學額,亦要一段時間纔有成效,引入海外醫生則可以紓緩人手不足。 海外申請者必須已經入讀獲認可的專科培訓計劃,並獲得第一部分的認可資格。 同時,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當中九個專科學院已準備接受海外醫生申請,當中包括人手短缺的急症科。 這新方案可以更早讓海外醫生接受相關培訓,並熟習本港醫療制度。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港府日前宣佈將會修例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昨日討論該建議,有議員批評政府此舉是「政治決定」,擔心免試引入不熟悉本港醫療運作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對香港醫療體系帶來的影響恐得不償失。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醫生 本地薑圍插政府
每逢遇上流感高峯期,急症室輪候時間長及病房使用量遠超負荷的情景,便多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有見及此,我在過去幾份財政預算案都着力在硬件及軟件兩方面,盡量增加公營醫療體系的資源,緩解人手及相關配套的瓶頸問題。 過去數年投放在公共衞生方面的開支,由2017至18年度的711億元,大幅增加至本年度(2021至22年度)的1,158億元,四年間累計增幅達到65%。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醫療衞生是政府開支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佔比與社福及教育相若。 除了香港醫療資源供需矛盾不斷激化之外,本地醫學人才培養不足,以及公院醫生不斷流向私立醫院,亦是造成香港公立醫療人手短缺的重要原因。 如圖4所示,減少公院人手流失問題最受關注,公院人手短缺造成每位醫生工作壓力更大,進而導致部分醫生不堪重負最終選擇離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相關推薦
轉個頭來,這次修訂卻不只是香港永久性居民,(非香港永久性居民也有包含在內)。 我們目前擔心的是(修例)會破壞現有制度,影響深遠,包括考試制度、審批制度、由誰審批、審批標準是甚麼等。 本港過往一段長時間接受英聯邦迴流人士在醫院任職,醫學界議員陳沛然質疑,以往醫生的專業資格在英聯邦下有「互認」安排,亦有院校認證考覈。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惟現時只能單方面接受培訓的院校資格,估計認可的醫學院名單中會包括內地院校,而當局無法進行任何水平考覈。 政府提出的醫委會改革條例草案,增加由特首委任四名業外委員,卻沒有相應增加業界委員,醫學界認為,此舉並不能加快聆訊的效率,並擔心醫委會從此受政府操縱,為降低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坎鋪路,因而極力反對。 第四,輸入的海外醫生,倘若未取得專科資格,在公營醫院工作期間,全部或部分本地執業試可以考慮豁免(細節與醫委會商議)。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免試引入海外醫生 須符4大條件 服務公營醫療綑綁最少5年
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各個科室的不同,熟悉醫院的工作流程,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特長和細分興趣方向。 然後根據學生選擇的專科領域,會有相對應的培訓,時間3-7年不等。 最低工資自2011年實施,每兩年檢討一次,本年度政府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建議,維持最低工資時薪為37.5元,意味未來兩年最低工資時薪不變,「凍薪」情況是歷年以來首次。 建議課程內容亦設「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部分,學習時數約為10小時,要求學生在網上自學介紹傳統中華文化的特質的文章及瞭解文化遺產,並到內地考察,撰寫考察報告,此部分並不計算公開試分數。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學醫這條路確實不容易,但如果你的孩子有當醫生的志向,或者不怕辛苦希望獲得一份高薪水、穩定且受人尊敬的工作,那學醫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引入海外醫生】港府三大方面修訂醫生註冊條例 包括準非港人專科醫生來港
爭論聲不休,食物及衞生局今日(18日)就引入海外醫生公佈重大政策改動,擬修改法例,另闢免試制度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 根據政府建議,當局會制定指定海外醫學院院校名單,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的合資格醫生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最少5年,便可以取得正式註冊資格,換言之可於綑綁期後轉為私人執業。 政府擬修訂醫生註冊條例草案,容許在認可非本地醫學院就讀的港人,以「特別註冊」的形式,回港在公營機構任職5年或以上,在本港免試註冊,以解決本港醫護人手不足問題。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輸入「港人專醫」計劃
他稱,已就事件兩次去信食衞局,該局回覆第一封信時稱會於立法會再研究。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行會今早通過醫生註冊條例修訂建議,政府認為現時特別註冊框架過於嚴格,恐怕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成效未必理想,因此提出三項修訂建議,期望在在本屆立法會會期完結前通過審議。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議員對修例建議意見分歧,議員陳沛然慨嘆,本港前線醫生正努力抗疫,港府卻在此時重提修例建議,形容當局是一個政治決定。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特別推薦
到2030及2040年,分別會短缺1 610名和1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949名醫生。 至於公營機構該如何挽留這批工作5年的專科海外醫生,陳肇始相信他們自有挽留人才的方法,如讓醫生得到滿足感、提供晉升機會、改善工作環境等,作為僱主應留意。 在硬件方面,我們正全力推動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以增加病牀數目及提升醫療設施及相關配套。 當中為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預留了2,000億元撥款,多項工程正在進行中,預計可額外提供超過6,000張病牀和超過90個手術室。 我在2018至19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的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包括重建瑪嘉烈醫院和屯門醫院,以及擴建伊利沙伯醫院和北大嶼山醫院,預計可額外提供超過9,000張病牀及其他新增醫療設施,足以應付直至2036年的預計服務需求。 除上述兩個計劃外,我們亦預留了50億元增購醫療設備,包括引進治療癌症和專科疾病的尖端醫療儀器等。
此外,引入更多海外醫生的好處是,可以促進競爭,提升本港醫療水平,這肯定又是病人之福。 立法會議員黃碧雲在一場論壇表示,目前招聘海外醫生困難重重,除了公營醫療系統外,私營醫療系統同樣欠缺醫生,引入海外醫生是解決醫護人手不足的最好方法。 本港長期短缺醫生,政府預計到2040年短缺近2000名醫生,公立醫院醫生不足問題尤為嚴重。 另外,在海外畢業的醫生、屬香港永久性居民,即使在外國未完成實習,亦可回港參與執業資格試。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此外,政府亦建議為具備專科資格的有限度註冊醫生提供銜接安排,通過後可加入特別註冊制度。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 本港引入海外醫生議題一直備受爭議,有支持放寬者批評本地醫生有「保護主義」,質疑執業考試制度對海外醫生設立重重關卡;反對陣營則強調醫生執業資格試是確保醫生質素的客觀標準。
美國醫學院一般不需要面試和工作經驗,但有醫學背景或參加過活動肯定會更有競爭力,如果有推薦信就更好了。 主要考醫學知識和學醫需要的能力,好的學校要求分數非常高。 在基礎培訓或者之後的培訓期間,學生都可以選擇轉去香港或新加坡完成剩下的培訓。 相比美國,英國的醫學生起步更早,本科就可以進入醫學院,並且讀完本科後的培訓,都有工資,可以減輕留學花費上的壓力。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引入海外醫生好處2025 所以,從開始學醫到最後成爲醫生,兩個國家需要的時間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