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過往港鐵網絡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融資方式,本線的新建路段由香港政府撥款興建,工程由港鐵監工,完工後交由九廣鐵路公司持有並以“服務經營權”方式授予港鐵公司營運。 屯馬線(英語:Tuen Ma Line)[2]是港鐵營運中的通勤鐵路線之一,路線色爲啡色。 屯馬線全線共27個車站,全程約75分鐘,連接位於屯門區的屯門站及沙田區的烏溪沙站,途經新界及九龍多個地區,大致呈東西走向,全長約56.4公里,是全港最長及最多車站的本地鐵路線,同時亦是唯一設有兩個車廠的本地鐵路線。 KOW 屯馬線英文 柯士甸站並唔係接駁東湧綫嘅車站,但可以經佐敦道行人天橋行大約10分鐘去九龍站,或者喺南昌站轉車,柯士甸站乘客行去九龍站轉東湧綫,會當兩程車計算。 2020年5月,運輸及房屋局向立法會呈交屯門南延綫報告,提到港鐵建議在屯門站和屯門南站之間的第16區(粵語:第16區站)加設一個車站,並預留向龍鼓灘延伸的條件,以配合未來的屯門西發展[51]。 受限於柯士甸站、新建的紅磡站至顯徑站月臺、以及原馬鞍山綫月臺擴建工程的設計長度有限,最終亦只可以8節車卡組成的列車行走。
- 「自悠通」曾經有免費乘搭專綫小巴81K綫的優惠,於2005年2月1日生效,但已於2007年1月1日起取消。
- 此外,多達83%投票者認為港鐵有必要就新路線命名作公眾諮詢[16]。
- 西鐵線全日通的使用方式、發售地點、售價和使用範圍與西鐵自悠通一樣,於購買車票當天可無限次乘搭港鐵西鐵線、所有輕鐵路線、所有港鐵巴士線及港鐵接駁巴士K16線。
- 屯馬綫一期大圍至啟德段於2020年2月14日正式通車,港鐵當日安排特別列車(用車為D397/D398)於清晨5時45分由啟德站開出前往烏溪沙站;而烏溪沙往啟德方向則按正常服務時間開出(5時38分;用車為D413/D414)。
- “全月通1(上水/烏溪沙-尖東)”、“全月通2(屯門-南昌)”及“全月通3(屯門-紅磡)”是一種透過八達通來使用的月票,其月票記錄在八達通的內置晶片內。
- 為維持列車服務,屯馬綫服務斷開為二部分,分別是每10分鐘一班的屯門站至大圍站,而大圍站至烏溪沙站暫停服務。
2021年9月12日 ,位於沙田圍站至烏溪沙站發生號誌故障,屯馬線列車班次大受影響。 為維持列車服務,屯馬線服務斷開為二部分,分別是每10分鐘一班的屯門站至大圍站,而大圍站至烏溪沙站暫停服務。 2021年6月28日(即屯馬線全線通車後第二天) ,位於紅磡站與何文田站之間的高架電車線故障,屯馬線列車班次大受影響。 為維持列車服務,屯馬線服務斷開為三部分,分別是每10分鐘一班的紅磡站至屯門站和啟德站至烏溪沙站,及每20分鐘一班的紅磡站至啟德站。 列車到達紅磡站及啟德站後將在原來停靠的月臺折返,而乘客到達紅磡站及啟德站後,需下車到對面月臺轉乘另一班列車以繼續行程,事件於當天車務運作完結後完成修復並於翌日回復正常。
屯馬線英文: 港鐵列車即時班次
“全月通1(上水/烏溪沙-尖東)”、“全月通2(屯門-南昌)”及“全月通3(屯門-紅磡)”是一種透過八達通來使用的月票,其月票記錄在八達通的內置晶片內。 6月20日起,西鐵線及屯馬線一期合併運作,爲通車前的過渡作最後準備,紅磡站屯馬線月臺率先啓用。 屯馬線一期列車將會全日使用啓德站1號月臺清客,以不載客駛經新路段後到紅磡站新3號月臺以西鐵線的名義繼續載客前往尖東至屯門沿途各站。 至於西鐵線列車將會到紅磡站新2號月臺清客,以不載客駛經新路段,最後駛到啓德站2號月臺以屯馬線一期的名義繼續載客前往鑽石山至烏溪沙沿途各站。 屯馬線英文 隨著紅磡站擴建部分的補救措施在2020年年中完成,屯馬線的架空電纜亦已在7月全線通電,屯馬線在8月開始進行列車動態測試。 [23]2020年底開始,屯馬線全線分數個凌晨非行車時間進行列車動態測試[24]。
西鐵「節日通」於2004年12月20日推出,售價為港幣20元,適用於購票當天無限次乘搭西鐵(現時為屯馬線(往來屯門至南昌站))、輕鐵、各新界西北的九鐵巴士、港鐵接駁巴士、K16線、以及於推廣期間內推出的其他免費接駁服務。 屯馬線英文2025 屯馬線英文 於2005年9月1日起改為長期推廣,並於當日起改名為西鐵「自悠通」,於各西鐵站票務處發售。 為了吸引乘客交回已使用的磁帶車票,凡交回任何已逾期的10張「自悠通」或「節日通」車票,可免費換取即日有效的「自悠通」連登車證各一張。
屯馬線英文: 沙田至中環綫
2021年9月12日 ,位於沙田圍站至烏溪沙站發生訊號故障,屯馬綫列車班次大受影響。 為維持列車服務,屯馬綫服務斷開為二部分,分別是每10分鐘一班的屯門站至大圍站,而大圍站至烏溪沙站暫停服務。 2021年6月28日(即屯馬綫全線通車後第二天) ,位於紅磡站與何文田站之間的架空電纜故障,屯馬綫列車班次大受影響。 屯馬線英文2025 西鐵「節日通」於2004年12月20日推出,售價為港幣20元,適用於購票當天無限次乘搭西鐵(現時為屯馬綫(往來屯門至南昌站))、輕鐵、各新界西北的九鐵巴士、港鐵接駁巴士、K16線、以及於推廣期間內推出的其他免費接駁服務。
- 同年11月20日,馬鞍山綫所有車站完成擴建工程,所有月臺由4卡長度擴建至8卡,擴建的月臺部分啟用;馬鞍山綫亦於2017年1月15日起,採用與西鐵綫相似運行模式,逐漸將原有4卡編組列車更換為8卡編組列車。
- 然而,即使全線貫通後,民間仍有不少人用通車前的網絡(分成西鐵、馬鐵及沙中線三段)稱呼本路線的不同部分。
- 根據港鐵向香港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披露,馬鞍山綫最繁忙時段載客率在2014年和2015年同為80%(以車卡每平方米站立4人計算),最繁忙路段在車公廟站至大圍站之間[40]。
- “自悠通”曾經有免費乘搭專線小巴81K線的優惠,於2005年2月1日生效,但已於2007年1月1日起取消。
- [23]2020年底開始,屯馬線全線分數個凌晨非行車時間進行列車動態測試[24]。
- 為了使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能賺取商業回報,九鐵每年向港鐵支付定額款項,在經營權有效期內總值4.65億港元[11]。
[26]政府會和港鐵公司方面討論如何填補這差額,如考慮在何文田站(即前山谷道邨用地)以鐵路加物業發展方式作出補助。 《策略2000》以九龍南環線(現稱九龍南綫)為東鐵及西鐵延伸線為理由,直接交由九鐵營運,無需作出競投;相反政府則把沙田至中環綫邀請地鐵及九鐵參與競投。 雖然市民普遍認為地鐵志在必得,可是九鐵再以延伸馬鞍山鐵路為理由,向香港地鐵作出正面競爭。 此外,當時還建議除了選擇設立何文田站外,還可以以機利士路站取代,以服務紅磡北部。 屯馬線英文 1967年9月,英國的費爾文霍士顧問工程公司發表了《香港集體運輸研究》,提議香港興建地底集體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一條稱為沙田綫,由火炭經慈雲山及九龍城區,並以尖沙咀作為南面的終點站。 現時位於車站C2出口外設有屯門站公共運輸交匯處,供乘客轉乘其他交通工具。
屯馬線英文: 通車日期
2021年9月12日 ,位於沙田圍站至烏溪沙站發生訊號故障,屯馬線列車班次大受影響。 爲維持列車服務,屯馬線服務斷開爲二部分,分別是每10分鐘一班的屯門站至大圍站,而大圍站至烏溪沙站暫停服務。 吸引上述乘客乘搭西鐵線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該些乘客開始意識到本線能方便快捷連接市區和新界西(相比容易出現擠塞的陸路交通要道如屯門公路、荃灣路和汀九橋,本線不受塞車影響,而且列車速度快,乘客更易預算和節省交通時間),因此在繁忙時間,乘客經常擠進本線車廂,環境過於擠迫。
而原本位於F2出口旁仁政街的臨時公共運輸交匯處已於2010年3月14日停用。 縱使屯馬綫通車令西鐵綫及馬鞍山綫名稱消失,但因有關路綫名稱使用多時,不少人仍然會習慣稱呼其為西鐵或馬鐵,而部分人以地鐵稱呼沙田至中環綫新建路段。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2019年7月18日宣佈,港鐵沙中綫顯徑、鑽石山、啟德三個新車站以2020年首季為啟用目標,由烏溪沙站至啟德站的鐵路正式稱為「屯馬綫一期」(Tuen Ma Line Phase 1)[10],以方便顯徑及啟德居民使用新的鐵路服務,並於2019年10月28日開始試營運。 經過多年規劃過程,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在2012年3月27日根據《鐵路條例》授權進行全長17公里的沙田至中環綫鐵路計劃。 大圍至紅磡段於2012年6月22日動工,將馬鞍山綫從大圍伸延至紅磡連接西鐵綫,組成屯馬綫,提供更直接和方便的鐵路服務。
屯馬線英文: 服務時間
但由於此綫定綫非常迂迴,除「遊車河」的乘客外甚少有乘客坐足全程,或利用此綫往來新界西及新界東,反而依舊利用城門隧道轉車站之轉乘優惠或乘搭九巴43X、263、269D等線,乘搭巴士往返兩地。 港鐵公司與政府及九廣鐵路公司簽訂了規管屯馬綫營運及服務經營權的四項主要協議。 屯馬線英文2025 由屯馬綫全綫通車日(2021年6月27日)起,港鐵公司獲得屯馬綫營運及服務經營權,為期兩年[17]。 現時屯馬綫共使用62列8卡列車,包括45列近畿川崎列車及17列中國製列車。 屯馬線英文2025 前者由九廣鐵路公司擁有,於兩鐵合併後租予港鐵使用;後者則由港鐵購買及擁有。 當餘下3列近畿川崎列車完成重編後的測試工序後,全綫用車數量將增加至65列。
屯馬線英文: 通車歷史
測試最後比原定時間提早完成,西鐵綫及屯馬綫一期因此分別於早上約7時10分及早上6時40分回復正常。 2016年1月2日,西鐵綫為配合未來東西走廊運行,開始更換運行車隊編組,將原有7卡編組逐漸更換為8卡編組行駛,期間採取混合運行模式,7卡及8卡編組同時用於運作中。 同年11月20日,馬鞍山綫所有車站完成擴建工程,所有月臺由4卡長度擴建至8卡,擴建的月臺部分啟用;馬鞍山綫亦於2017年1月15日起,採用與西鐵綫相似運行模式,逐漸將原有4卡編組列車更換為8卡編組列車。 2017年12月24日,馬鞍山綫完成列車編組改組,全綫改以8卡列車運行;西鐵綫亦於2018年5月27日完成列車編組改組。 1967年,英國的費爾文霍士顧問工程公司發表了《香港集體運輸研究》,提議香港興建地底集體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一條被建議路綫為「沙田綫」,為當時建議興建的四條路綫之一。 沙田綫建議於沙田的禾寮坑、下禾輋、沙田中、山下圍、紅梅谷(接近現大圍站)、慈雲山、鑽石山、啟德、馬頭圍(接近現宋皇臺站)、土瓜灣、何文田、紅磡及尖沙咀設站。
屯馬線英文: 車站
因此,當該延線完工以後,屯馬線將成為自2008年東區海底隧道鐵路專營權完結以來,第一條由多於一間公司持有業權的港鐵路線。 根據港鐵向立法會提交的2021年統計數字[39],2019年上半年大圍至鳥溪沙段以每平方公尺六人站立密度計算的最高可載客量為45.9萬人次,而最繁忙的路段為大圍站至車公廟站,載客率以每平方公尺四人站立密度計算為52%。 2018年5月25日,港鐵宣佈東西走廊正式命名為「屯馬線」[15],然而該名稱在網上受到批評,鐵路愛好者Facebook專頁「Riders」曾進行網上投票,收集了2,270份問卷,結果顯示「屯馬線」僅有12%支持,相對之下「東西線」的支持度高達62%。 此外,多達83%投票者認為港鐵有必要就新路線命名作公眾諮詢[16]。 屯馬線英文 修訂方案後,馬頭圍站與地理上的馬頭圍及馬頭圍邨相距甚遠,甚至土瓜灣站比馬頭圍站更接近馬頭圍和馬頭圍邨;同時土瓜灣站與地理上的土瓜灣及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相距甚遠,也不接近海邊,而馬頭圍站其中一個出入口更位於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旁。
屯馬線英文: 屯門站 (屯馬綫)
社會輿論要求港鐵公司改變鐵路走向,使土瓜灣區內的珍貴文物可以原址保護,但港鐵不同意這項建議。 屯馬線英文 2009年5月21日,香港多份報章報導港鐵新修訂之建議方案,除加入早已拍板的顯徑站外,亦修改土瓜灣一帶走綫由土瓜灣道改走馬頭圍道。 據《鐵路發展策略2014》,屯馬綫將會興建屯門南延綫,由屯門站向南伸延至屯門碼頭一帶,屆時屯門站將由屯馬綫西端終點站變為中途站。 2021年6月28日(即屯馬線全線通車後第二天) ,位於紅磡站與何文田站之間的架空電纜故障,屯馬線列車班次大受影響。
屯馬線英文: 港鐵路綫圖
屯馬線(英語:Tuen 屯馬線英文2025 Ma 屯馬線英文2025 Line)[2]是港鐵營運中的通勤鐵路線之一,路線色為啡色。 屯馬線全線共27個車站,全程約75分鐘,連接位於屯門區的屯門站及沙田區的烏溪沙站,途經新界及九龍多個地區,大致呈東西走向,全長約56.4公里,是全港最長及最多車站的本地鐵路線,同時亦是唯一設有兩個機廠的本地鐵路線。 屯馬線英文 屯馬綫全綫共27個車站,全程約75分鐘,連接位於屯門區的屯門站及沙田區的烏溪沙站,途經新界及九龍多個地區,大致呈東西走向,全長約56.4公里,是全港最長及最多車站的本地鐵路線,同時亦是唯一設有兩個車廠的本地鐵路線。 屯馬綫(英語:Tuen Ma Line)[2]是港鐵營運中的通勤鐵路綫之一,路綫色為啡色。 屯馬綫全綫共27個車站,全程約75分鐘,連接位於屯門區的屯門站及沙田區的烏溪沙站,途經新界及九龍多個地區,大致呈東西走向,全長約56.4公里,是全港最長及最多車站的本地鐵路綫,同時亦是唯一設有兩個車廠的本地鐵路綫。 吸引上述乘客乘搭西鐵線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該些乘客開始意識到本線能方便快捷連接市區和新界西(相比容易出現擠塞的陸路交通要道如屯門公路、荃灣路和汀九橋,本線不受塞車影響,而且列車速度快,乘客更易預算和節省交通時間),因此在繁忙時間,乘客經常擠進本線車廂,環境過於擠迫。
屯馬線英文: 紅磡站地底隧道出現滲水 需拆石屎重新施工
因為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路線最終由香港政府興建,將原屬兩鐵的網路整合,並以綜合車站規劃轉線車站以更妥善安排不同路線的轉乘,建成後以服務經營權方式授予港鐵公司營運。 屯馬線英文 屯馬線英文2025 九鐵公司及後提交新的建議,亦即是兩條貫通香港南北、東西的策略性鐵路走廊:東西走廊(現為屯馬綫)和南北走廊(現為東鐵綫)的方案,紅磡站由三綫轉車站改為兩綫轉車站,九鐵公司表示會使轉車的客量減少。 兩鐵合併後,港鐵公司仍沿用這個方案,故紅磡站將會成為東西走廊和南北走廊兩條鐵路線的轉車站。
屯馬線英文: 發現遺蹟 港鐵拒原址保護
屯馬綫日常維修廠房是設於新界沙田區大圍與顯徑站之間,即港鐵現時大圍站西南面的大圍車廠及新界元朗區錦上路站與荃灣西站之間,即港鐵現時錦上路站南面的八鄉車廠,兩個車廠每日24小時運作,為屯馬綫的列車提供維修服務。 乘客可以透過iOS或Android應用程式「MTR Mobile」或使用經「data.gov.hk」授權的應用程式查閱輕鐵、荃灣綫、東湧綫、機場快綫、將軍澳綫、屯馬綫、東鐵綫及南港島綫未來四班抵站列車的到達時間,亦可以在港鐵網站查閱詳細時間表。 根據港鐵向立法會提交的2015年統計數字[38],2015年西鐵綫以每平方米六人站立密度計算的最高可載客量為4.92萬人次,而最繁忙的路段為錦上路站至荃灣西站,早上繁忙時段客量達每小時3.64萬人次,載客率以每平方米四人及六人站立密度計算分別為104%及74%,載客率為所有港鐵重鐵路綫中最高。 西鐵綫全日通的使用方式、發售地點、售價和使用範圍與西鐵自悠通一樣,於購買車票當天可無限次乘搭港鐵西鐵綫、所有輕鐵路綫、所有港鐵巴士綫及港鐵接駁巴士K16線。 屯馬線英文 2016年10月15日,港鐵開放快將啟用的何文田新車站予公眾參觀,有網民發現一機房當時被冠以「環境控制系統房(東西綫)」,但在該站正式啓用後已移除東西綫之名。 然而對於大圍至紅磡一帶新建路段,從展開工程到完工於沿途所設的「裏數牌」,一直都以EWL(東西綫)稱之。
大圍站到啟德站一段喺2020年2月14號通車,連埋原本嘅馬鞍山綫,夾埋叫「屯馬綫一期」(烏溪沙站↔啟德站)[1],而全綫喺2021年6月27號通車,總行車時間71分50秒至75分鐘。 屯馬線英文2025 1970年,顧問公司完成對興建地下鐵路系統的進一步研究,發表《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其中原有沙田綫被「東九龍綫」取代,沙田段被取消,北端終站改為鑽石山;南端終站則由尖沙咀(此報告書中稱「馬連拿站」,接近現尖東站)延伸至香港島上環的林士站。 在興建修正早期系統鑽石山站及港島綫上環站之時,地鐵公司亦同時興建了預留位置供未來發展東九龍綫使用。 唯最後,在政府決定興建「車鐵兩用」的東區海底隧道以紓緩當時的過海交通問題的同時,決定暫緩東九龍綫計劃。 1998年,政府推出《香港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及《香港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建議興建沙田至中環線(沙中線)。
屯馬線英文: 乘客量
“自悠通”原定優惠期至2007年12月31日,但兩鐵合併時被西鐵線全日通取代。 西鐵線全日通的使用方式、發售地點、售價和使用範圍與西鐵自悠通一樣,於購買車票當天可無限次乘搭港鐵西鐵線、所有輕鐵路線、所有港鐵巴士線及港鐵接駁巴士K16線。 因爲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路線最終由香港政府興建,將原屬兩鐵的網絡整合,並以綜合車站規劃轉線車站以更妥善安排不同路線的換乘,建成後以服務經營權方式授予港鐵公司營運。
初步建議該系統將會類似香港國際機場的乘客捷運系統一樣,以無人駕駛模式運行。 由於沙田至中環綫顯徑站至鑽石山站之間路段會途經黃大仙馬仔坑一帶,並計劃封閉馬仔坑遊樂場,作為沙中線施工地盤,日後會興建永久通風樓和緊急出入口。 遭到鄰近屋苑如天馬苑、天宏苑、鵬程苑、翠竹花園、竹園南邨及竹園北邨等居民反對,認為興建永久通風樓會影響日後該區空氣質素及休憩用地馬仔坑遊樂場比大大縮減,嚴重影響該區居民生活。
港鐵高層在6月6日再召開記者會,表示在5次巡查發現鋼筋有問題,其中2015年12月發現有5條鋼筋被剪短,但另外4次沒有完整紀錄,只提到「少於5支」。 屯馬線英文2025 屯馬線英文 港鐵行政總裁梁國權6月7日出席電臺節目時稱,按港鐵監督人員的匯報和書面紀錄,「推算」被剪短的鋼筋少於20多支。 港鐵再在6月15日公開紅磡站報告,將問題鋼筋由不多少20多支收窄至不多於17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