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眉之間,有一白如珂雪、軟若棉花的毫毛,向右旋轉,代表佛向眾生宣說真理正法。 天壇大佛相片 大佛的基層分三個層次,次第而上,第一層面積10,000平方英尺(929平方米),第二層8,000平方尺(743.20平方米),第三層6,000平方尺(557.40平方米),下面有一個博物館。 其設計參考北京天壇祈年殿天壇的地基形貌,所以名為「天壇大佛」。

天壇大佛的完成不但大幅的提升了寶蓮禪寺在宗教與觀光等領域上多方位的影響力,也開啟了寶蓮禪寺建築的全新裡程。 對大佛的表面著色,也經過了一年多研究試驗,從大量配方中選擇了效果最佳的塗料,使表面著色既古樸凝重,又不易因腐蝕而變色。 大佛的安裝和焊接由下而上可分八層,焊接焊道超過了5公里,而且工程是在完全露天的環境下進行,其艱巨可以想見。 但佛面太大,而大嶼山的山路狹窄,把佛面運上木魚峯有很大的技術困難。 天壇大佛相片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天壇大佛相片: 天壇大佛

大殿不設簷柱,前後分別有八根八角形石柱,柱高比例寬壯,以花崗巖雕刻了生動的蟠龍石雕,具閩南風格。 柱頭鬥拱出兩跳,柱間未設鬥拱,亦無替雀,代之以雙層的清式彩繪闌額。 天壇大佛相片 韋馱殿與建築後方左右兩邊的鐘鼓樓側殿,對向了後面的大雄寶殿,界定了大殿前的主要廣場空間。 側殿形制與韋馱殿相近,均為黃色琉璃瓦歇山頂的三開間結構。

  • 由北魏以迄唐宋,是中國佛教藝術發展最璀燦的時期,敦煌千佛洞、麥積山、雲岡、龍門、鞏縣,以至四川大足的佛灣、寶頂山,歷代開鑿大型石窟寺、雕造佛像的風氣不絕如縷。
  • 步行其實已不算辛苦,有誠心的善信更會三跪九叩,拾級而上,這需要何等毅力!
  • 前三名全為政府工程項目:冠軍青嶼幹線,亞軍機場客運大樓,季軍會議展覽中心新翼,若以民間建設工程評選,則「天壇大佛」為第一名。
  • 建成於1989年的寶蓮禪寺天壇大佛,趺坐於大嶼山木魚峯上,與香港人共同經歷了三十年的風風雨雨,現在已是要進行大規模維修和保養的時候。
  •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 技術人員經過研究測算,把整個大佛分解成202塊壁板,厚度由10毫米至13毫米不等。
  • 建築為七開間面闊與進深的重簷歇山頂,採用宋式的鬥拱形式,舉架屋坡,柱身收分與出簷比例。

儘管經過歷代的天災與戰亂,大量佛像雕刻遭受破壞,今天我們站在洛陽龍門或四川樂山的巨型佛像雕刻下,依然可體會到古代宗教藝術的磅礡恢宏氣象。 配置與立面均受洋樓建築形態的影響,是香港地區常見的嶺南近現代風格建築。 屋面為硬山雙坡斜頂,前廊的騎樓為其最突出的造型特色,正立面三開間的柱廊高兩層,柱礎線條收分簡單明確。 大雄寶殿,觀音殿與韋馱殿均由潮州市建築設計院設計,雖然主要以明清北京故宮式樣為藍本,亦同時在局部的立面細部與裝飾上表現了閩南式的地方建築風格。

天壇大佛相片: 建造緣起

拍過照下行到巴士站搭23號車回東湧轉車,今日天氣清涼行山好爽,7 公里多,4個多小時完成。 大佛原來的構思是以鋼筋混凝土﹙三合土﹚來作主要材料,但因為混凝土本身有限制,不易達到大佛造型要求,結構上有困難,也難於控制完成後的效果及成本,所以最終選擇了錫青銅為建造材料。 據佛典記載,佛陀生前,中印度潑沙國優填王和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因佛陀上天為母說法,思念心起,遂召工匠分別以栴檀木和紫磨金各造一尊5尺高佛像,以慰別懷,是為佛教造像之濫觴。 天壇大佛相片 其後幾百年,佛家子弟弘法,多借助語言和文字,而少造像,因信眾以為,佛陀是具有無上智慧的聖者,其莊嚴法相是無法描繪的──從來沒有一個人達至佛陀得大智慧以後的境界,故人的形像不足以比擬。 信徒僅以足印、法輪、菩提樹和鹿的形像來象徵釋迦牟尼佛的存在。 天壇大佛相片2025 天壇大佛相片 寶蓮禪寺的地藏殿,「大圓滿覺」,「金剛窟」,「藏經閣」,以及「真香閣」,「指月堂」與「如是室」均由伍秉堅建築師樓委託王維仁建築設計研究室完成古跡測繪圖,交香港政府古物古跡辦事處存檔。

  • 側殿形制與韋馱殿相近,均為黃色琉璃瓦歇山頂的三開間結構。
  • 座落大嶼山的天壇大佛(The Big Buddha)是舉世聞名的旅遊景點,吸引全球佛教信徒前來朝拜;同時,它亦是佛像造像藝術傑作,是香港不可多得的文化建築。
  • 她由1982年4月開始塑造,至1984年2月始完成一比五的石膏模型,其間不斷與負責大佛形象的藝術家斟酌商討,八易其稿,才抵於成。
  • 在宗教推廣與全球化的進程中,寶蓮寺的建築由嶺南的地方風格,轉化為北京的官式宮殿形式,在歷經百年的發展後,又將步入了一個新民族形式的嶄新階段。
  • 功德堂是先人長眠之地,當中包括香港已故天后梅豔芳,她的靈位成為全球歌迷朝拜的地方,以緬懷這位一代百變歌姬。
  • 在總工程設計中,不到三個月便繪製出五千多張圖紙、編印出三百冊技術文件;運用系統分析,排出三年內每月每天的工程進度。
  • 配置與立面均受洋樓建築形態的影響,是香港地區常見的嶺南近現代風格建築。
  • 據佛典記載,佛陀生前,中印度潑沙國優填王和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因佛陀上天為母說法,思念心起,遂召工匠分別以栴檀木和紫磨金各造一尊5尺高佛像,以慰別懷,是為佛教造像之濫觴。

功德堂是先人長眠之地,當中包括香港已故天后梅豔芳,她的靈位成為全球歌迷朝拜的地方,以緬懷這位一代百變歌姬。 梅豔芳另有靈位在九龍塘省善真堂,但她的骨灰實際在寶蓮禪寺附近的海會塔內,以乳名「珠女」供奉。 大殿中央三開間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如來佛與阿彌陀佛,側左右兩間分別為弟子迦葉與阿難,殿內側周邊動線則配以壁畫雕刻。 大殿下方為羅漢堂,也是大雄寶殿的基座,內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

天壇大佛相片: 造型

到大佛所在之地,以往要搭巴士或大嶼山的士,沿行車道繞一大圈始能到達。 自 2006 天壇大佛相片 天壇大佛相片 年昂坪 360 纜車啟用後,縮短所需時間至 25 分鐘,沿途亦可觀賞大嶼山景色。 要近距離參拜大佛,必須先走過「天梯」,爬上 268 級石階。 步行其實已不算辛苦,有誠心的善信更會三跪九叩,拾級而上,這需要何等毅力! 大家參觀過天壇大佛後,當然不可錯過毗鄰的兩大佛教景點:寶蓮禪寺和心經簡林,它們與昂坪市集都是由昂坪廣場連接起來,全在步程之內。

1974年,寶蓮禪寺獲得政府以象徵式地價批出地廣6,567平方米的木魚峯以建造大佛。 寺方於1981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寶蓮寺籌建天壇大佛委員會」,專責研究籌建工作,包括審定佛像藝術造型、建築材料及施工細則等。 天壇大佛相片 天壇大佛座落於木魚峯山頂,俯瞰整個大嶼山,亦彷彿鎮守這個香港離島中的最大島嶼。 大佛由 202 塊銅片組成,高 26.4 天壇大佛相片 米,加上蓮花座及基座總高約 34 米,重 250 公噸。 它盤膝而坐於蓮臺上,面相豐圓端麗、莊嚴祥和,雙耳垂肩,右手示「施無畏印」,顯示佛陀救拔眾生的心願;胸前「卍」字,代表佛陀萬德莊嚴。 「真香閣」,「指月堂」與「如是室」均為寶蓮禪寺主建築羣兩邊的附屬建築,分別為五零年代前完成的客堂與僧堂建築。

天壇大佛相片: 建築園林

這個時期寶蓮禪寺的建築形式多半延續了香港及嶺南地區的地域建築特色,可以稱之為寶蓮禪寺建築的嶺南風格時期。 禪宗寺廟的配置從「伽蘭七堂」之說與唐代「百丈清規」制,發展到南宋的「五山十剎」,已經由以三門,佛殿,法堂,方丈,僧堂,廚庫組成的基本佈局,擴展到包含經藏,輪藏,鐘樓,以及伽蘭堂,祖師殿和塔林的完整配置。 天壇大佛相片 本次工程規模浩大,開支甚巨,感恩於多年來十方善信的供養和支持,維修所需費用主要由寶蓮禪寺天壇大佛維修基金承擔。

天壇大佛相片: 香港十八區景點

採用內骨架支撐,將佛身分塊鑄成青銅壁板,然後以螺栓固定的結構方式。 在總工程設計中,不到三個月便繪製出五千多張圖紙、編印出三百冊技術文件;運用系統分析,排出三年內每月每天的工程進度。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天壇大佛相片: 開放時間

在南京完成鑄造後,於1989年4月以海路付運香港,1989年10月13日,大佛最後一塊銅壁安裝完成。 天壇大佛相片 天壇大佛(英語:The Big Buddha)是一座位於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前木魚峯上的釋迦牟尼佛像,座落於海拔520米的昂坪,是全球第一高的戶外青銅座佛,也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1]。 佛像坐在268級石階上,由207塊銅片組成(佛身165塊、蓮花36塊、雲頭6塊),高26.4米,連蓮花座及基座總高約34米,重250公噸,坐於3層祭壇上。 天壇大佛由寶蓮禪寺自1981年開始籌建,1993年12月29日開光,歷時12年,耗資超過6000萬港元。 2000年開始籌劃,預計2012年完成的萬佛寶殿,採宋式古典樓閣形制,內部具有佛殿,展示,禪堂,方丈室,藏經閣等多功能的使用與現代化的設備。 在宗教推廣與全球化的進程中,寶蓮寺的建築由嶺南的地方風格,轉化為北京的官式宮殿形式,在歷經百年的發展後,又將步入了一個新民族形式的嶄新階段。

天壇大佛相片: 建造過程

三棟建築樓高均為兩層高的混凝土磚造結構,造型為硬山斜頂的嶺南近現代民居風格。 「真香閣」,「指月堂」為標準三開間形制;「指月堂」後方服務空間和僧堂又與擋土墻間形成小院。 「如是室」配合地形,兩開間旁另加半個側間,形成了一個小前院。 作為寺廟的附屬設施,這三棟建築分別表現了靈活的空間彈性與有機的地方特色。 由於寶殿的量體宏大,以及對中國古典建築形式的期望,設計的挑戰與構思在於如何結合樓閣的建築造型,將萬佛寶殿多層的空間需求,對應成樓閣立面的基本構成:基座,大殿,平坐,樓閣收分,與重簷歇山頂的升起。 大雄寶殿為七開間面寬三開間縱深的大殿,屋頂用重簷歇山頂,黃色琉璃瓦屋面與屋脊的獸吻,龍鳳與走獸,基本上為仿明清北京故宮式樣的建築形制。

天壇大佛相片: 佛像

這尊由寶蓮禪寺籌建,歷時12年落成的莊嚴宏偉大佛,寓意香港穩定繁榮,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座落大嶼山的天壇大佛(The Big Buddha)是舉世聞名的旅遊景點,吸引全球佛教信徒前來朝拜;同時,它亦是佛像造像藝術傑作,是香港不可多得的文化建築。 寶蓮禪寺坐落在大嶼山中部、海拔400公尺的昂坪平原上,四面羣山環抱,崗巒起伏,清幽寧靜。 自從1993年12月天壇大佛開光以來,寶蓮禪寺成為世界佛教聖地,前來參拜和觀光的信徒和遊客絡繹不絕。 已拆除的「大圓滿覺」,「金剛窟」,「藏經閣」為寶蓮禪寺最早的一棟主體建築,由三個三開間形制的廳堂並排連接而成,共有九個開間,是嶺南地區常見的廟宇形制。 中央的「大圓滿覺」為主殿,左邊的「藏經閣」與右邊的「金剛窟」均有二層的夾層,分別作藏書與僧舍使用。

天壇大佛相片: 天壇大佛、寶蓮禪寺

60年代之後,隨著戰後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信眾的規模增加,寶蓮禪寺的建築形制與形式進入了另一個發展的階段。 1963年籌建,1970年完成的大雄寶殿為七開間的重簷歇山頂,採明清式樣的北京宮殿建築形制。 有鑑於此,本寺進行維修工程主要目的是清除佛像上受破壞之原保護塗層和惡性銅鏽,重新塗上新的保護物料,從而恢復天壇大佛原有的慈祥和莊嚴。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論證和實地測試,決定以氧化鋁噴砂為主、打磨為輔的表面除鏽方案,力求在維修翻新的同時,保護好大佛原有表面肌理,讓天壇大佛能長久住世,普利眾生。

天壇大佛相片: 佛像

萬佛寶殿以河北獨樂寺觀音閣,山西善化寺普賢閣,山東孔廟奎文閣,以及北京庸和宮萬佛閣的樓閣為參考藍本。 建築為七開間面闊與進深的重簷歇山頂,採用宋式的鬥拱形式,舉架屋坡,柱身收分與出簷比例。 寶蓮禪寺自1906年創建大茅蓬道場以來,先後於1928年興建大雄寶殿「大圓滿覺」與「金剛窟」,並於次年興建方丈室,客堂與五觀堂。 三十年代之後,禪寺逐步擴建發展,陸續完成了韋馱殿,彌勒殿,地藏殿,「真香閣」,「指月堂」,「般若堂」,「如是室」,以及法華塔,華嚴塔和羅漢塔等建築。 天壇大佛相片2025 到了1950年代,寶蓮禪寺大致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具備基本形制與規模的完整禪寺。 休後經昔日茶園步出昂坪,沿石級路拾級而上順探昂坪大佛,大佛座落於海拔520米木魚峯上,天壇大佛由寶蓮禪寺自1981年開始籌建,1993年12月29日開光,歷時12年,耗資超過6000萬港元。

天壇大佛相片: 建造緣起

屋頂在主殿「大圓滿覺」上方,以嶺南廟宇常見的廣式雕花屋脊突顯主殿。 天壇大佛相片2025 除了在藍天白雲下盡現莊嚴偉,天壇大佛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晚上都會亮燈,入黑時分坐在纜車上欣賞,可給你另一種體會。 其後得到運輸署協助,經過周密安排,用一輛大卡車居中,前後各用一輛吊車協助,終於把佛面及另外兩件大青銅壁板運抵工地。 天壇大佛相片2025 技術人員經過研究測算,把整個大佛分解成202塊壁板,厚度由10毫米至13毫米不等。

佛像形態豐滿、安祥,外貌巍峨而細緻,懸現佛陀慈悲喜捨的神韻。 1973年,日本曹洞宗邀請寶蓮禪寺智慧、源慧諸位法師訪問日本,法師對鐮倉大佛之莊嚴肅穆印象深刻。 天壇大佛相片 2021年12月31日(公曆跨年),TVB翡翠臺在香港大嶼山寶蓮寺、中環街市、中環海濱長廊及無綫新聞臺東角怡和午炮同步直播並且倒數迎接2022年。 天壇大佛相片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由中國佛教協會及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寶蓮禪寺承辦;饒宗頤文化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及一新美術館協辦的《菩提花開——慶祝香港回歸25週年佛教書畫展》已經圓滿結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