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因為懷孕及分娩的併發症而死亡的孕產婦有五十萬人,有七百萬人有長期的嚴重後遺症,有五千萬人在分娩後健康有負面的影響[2],其中大部份是發生在開發中國家[2]。 分娩有關的併發症有難產、產後出血、子癇及產褥熱[2]。 嬰兒的併發症有新生兒窒息(英語:Perinatal asphyxia)等[1]。 早期的陣痛感覺有點兒像經痛,最初每隔10至15分鐘發生一次,每次持續大約30至60秒;在陣痛活躍的階段,則每隔2至3分鐘一次,每次持續大約60至90秒,而陣痛的程度及子宮收縮時間漸增。 這種有節奏且不受控制的疼痛一旦開始,就只有在胎兒出生後才會停止。
也因為骨盆腔的肌肉彈性良好,所以分娩時沒有剪會陰,且會陰亦沒有裂傷,寶寶亦很容易生出來,此外,她對於產程的陣痛沒那麼明顯。 建議孕媽咪可多參加孕婦瑜伽課程,在生產前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像是練習提肛、或藉由生產球運動來訓練骨盆腔的肌肉,當骨盆腔變得有力氣,生產的力量亦會較強。 王樂明醫師曾遇過瑜伽老師因為天天做瑜伽,她在生產時很順利,只要閉氣、腹部用力推擠,胎頭就慢慢順著下來。 產後須移至恢復室觀察生命徵象、子宮收縮情形及出血(惡露排放)狀況;自然產只要生命徵象穩定、宮縮頻率正常即可進食。 觀察2小時後確定產婦生命徵象穩定、宮縮及惡露排放量正常即可移至產後病房。 影響死亡率最重要的因素是適當的營養以及有品質的醫療照護的可及性(可及性由妥善的照護之費用與距離決定)。
分娩過程: 孕婦有痔瘡能順產嗎?
相信許多新手媽媽最擔心的就是沒有生BB經驗,對陣痛、穿水、分娩等經過一無所知,最後抱著忐忑的心進入產房。 預先了解分娩過程絕對是有好處的,不僅能讓產婦放鬆,建立更好的心理狀態,也能有條不紊地應付陣痛和生產,若有突發情況,也能及時作出反應。 自然分娩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因為產婦需要經歷子宮收縮和子宮頸擴張的過程,這些過程都會帶來強烈的疼痛感。 一般來說,初產婦的產程需要的時間更長,而經產婦的產程通常更短。 分娩過程 一般而言,自然分娩的三個階段為開宮期、推產期和胎盤期。
生產後出血超過500毫升者稱產後出血,民間稱為產後大出血,產後出血是目前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應該引起重視。 凡雙胎妊娠、巨大兒、羊水過多、孕婦年齡大於35歲,合併有妊娠高血壓症候羣及內科疾病,分娩次數過多的,孕產婦分娩時容易發生子宮收縮乏力,子宮收縮乏力即易發生產後出血。 分娩過程2025 另外生孩子後胎盤未能及時完整地排出,多次人工流產的產婦也易引起產後出血。 有凝血功能障礙,平時有出血傾向的孕婦特別容易產後出血。
分娩過程: 產後恢復
但有兩點需注意:第一,正常出血情況是指臨盆時子宮頸黏膜伴隨血液流出的分泌物,呈稀釋狀且量不多,若發現預產期前就有大量鮮血流出,需警惕為「產前出血」,需即時入院。 第二,在出現陣痛前就破羊水,需小心為「羊水早破」,也要馬上送院,避免胎兒出現缺氧、細菌感染等現象。 第一産程,從你出現早期宮縮開始,一直持續到你需要用力將寶寶往下推的時候。 第二産程,是指你用力把寶寶往下推,並將寶寶娩出的階段。
活動現場播放早產兒成長影片,並舉辦「星光大道」,邀請早產兒們走秀及才藝表演,讓大家看見孩子們充滿自信與活力的表現。 院方每年會安排「早產兒回孃家」活動,串起加護病房醫護團隊與家長們共同努力照顧小寶貝的回憶,是大家非常期待的活動。 分娩過程2025 國外網站《Glamour》就特地為媽咪們製作了2分鐘的「自然產」影片,透過簡單、明瞭的畫面,讓媽咪們搞懂「自己的下面」發生了什麼事。
分娩過程: 媽媽們信賴JOHNSON’S®,永遠給寶寶極致溫和的呵護
A:自然產要看產程長短,會依產程進展建議產婦下牀走路、活動,不見得會一直躺著。 剖腹產則只要更換病服、剃毛,做剖腹產的準備,一般來說只要在家中禁食再到院,不會在待產室待太久。 分娩過程2025 分娩過程分3個產程,每一個產程有不同的身體反應來讓媽媽更瞭解分娩的進度,在每一個產程,只要我們好好掌握技巧,就能夠更享受整個分娩過程了。 專家建議產後餵初乳,可以減少出血以及增強孩子免疫。
- 收縮會不斷變得更密集,力道也會變強,子宮頸也會不斷擴張。
- 將嬰兒牀移至新生兒處理臺旁,將嬰兒抱至新生兒處理臺上徹底擦乾身體、戴上腳圈、蓋腳印、量體重、消毒臍斷面,再抱給產婦做肌膚接觸。
- 對於初產婦來說,分娩是一個既難忘又奇妙的歷程,正常分娩過程約需12至14小時,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 此外,若是產婦有接受無痛分娩,此時第二產程會多增加1小時,亦即超過3個小時纔算有問題。
- 大部份的嬰兒分娩時是以頭部先露出產道的頭位姿勢出生,不過有4%會是腿部或是臂部先露出產道,稱為臀位出生(英語:breech birth)[12][14]。
也可以向醫生詢問無痛分娩、藥物性鎮痛等緩解產痛的分娩方式,也可選擇導樂式分娩,或選擇家庭式病房、丈夫陪產或坐式分娩等,引導產婦安全順利生出寶貝。 原則上,媽媽教室的孕婦瑜伽通常會教生產球運動,讓孕婦坐在生產球上,左右緩慢搖擺,或藉由上下訓練的方式來加強骨盆的力量。 再者,做生產球能夠刺激骨盆腔肌肉,藉此改善頻尿效果。 楊振銘醫師指出,倘若媽媽的體重過重,也許骨盆腔不大但全身比較胖,連帶的也會造成外陰部肥厚,如此一來亦增添了胎兒產道推擠的難度。 以下專題文章介紹如何處理懷孕期的不適、孕婦營養及運動須知,還有如何為生產作充足準備。 接著把左右兩側的腳架升高,讓產婦的兩隻腳分別踏在腳架上,再開始消毒會陰、準備生產器械,通知醫師做生產準備。
分娩過程: 第一產程:宮縮
具體休息時間的長短取決於產婦的身體狀況和分娩過程的複雜程度,一般來說,產婦需要至少休息24小時,才能開始進行日常活動。 分娩前數天,孕婦會感到腹部一陣陣變硬,可伴有輕度墜脹感,這就是子宮在收縮。 這時的子宮收縮往往持續時間短,間隔時間長短不一,常常在夜間出現,清晨消失,宮口不會擴張。
分娩過程: 併發症與分娩風險
2012年有2300萬名嬰兒是以剖宮產(剖腹產)的方式出生[16]。 分娩過程 若是雙胞胎、胎兒宮內窒息(英語:Fetal 分娩過程2025 distress)或是臀位出生,會建議用剖宮產方式分娩[12]。 但剖宮產的產後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復原[12]。 有準媽媽在產前就計畫要進行剖腹產,又或者在產前檢查中,醫生從胎兒的大小或者母體的健康狀態等來判斷有否此需要,如:產位異常、胎盤前置、產婦患心臟病或嚴重腎病等。
分娩過程: 自然分娩的産程
另外,孕前多去熟悉準備分娩醫院的環境,多與醫生交流,確定最適合自己的分娩方式,並據情況讓醫生指導分娩應該做的準備,如進行呼吸法練習等。 分娩是自然的生理現象,分娩痛是生理性疼痛,一般人都可以忍受。 但是生產時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劇痛,如果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孕婦會被意料不到的疼痛打跨。 分娩前24~48小時,從陰道排出少量血性粘液稱「見紅」,或破水,即子宮內的羊膜囊破裂,羊水流出,也是臨產的可靠徵象。 見紅可能持續幾天,每天有少許排出;也可能一下子突然見紅。
分娩過程: 懷孕期須知
另外,有一些生了兩胎、三胎的孕媽咪認為自己很有經驗,因而不按時間來產檢,王樂明醫師甚至遇過孕婦在10個月的孕期裡,只產檢了一、兩次,接著來到醫院就是準備生產……。 他指出,沒有定期產檢不僅難以發現疾病,甚至像子癲前症、胎兒過小、或胎盤問題等潛在風險都難以被發現,而醫師也難以事前預防,這都會提高生產的危險性,造成媽媽或寶寶的永久性傷害。 楊振銘醫師說明,有些媽媽生過比較多胎,導致肚皮鬆弛造成懸垂腹,也會讓胎兒歪一邊無法筆直進入骨盆腔,如此也會延後產程。 他進一步解釋,生第一胎的媽媽由於肚皮比較緊,胎兒很容易卡進骨盆腔,慢慢往下推。
分娩過程: 媽媽教室
為了更瞭解這個過程,媽媽可以摸一下自己的鼻子,未曾打開的子宮頸就像鼻子一樣堅硬, 而當宮頸柔軟到像耳珠一樣,就可以展開拉伸了。 早產,高血壓,糖尿病,之前有剖腹生產經驗等會提高生產風險。 已開發國家大部份的產婦是在醫院分娩[8][9],而開發中國家大部份的產婦是在傳統接生員(英語:Traditional 分娩過程 birth 分娩過程2025 attendant)的協助下,在家中分娩[10]。 當BB準備好要臨盆時,便會向媽媽發送信號,也就是規律性宮縮。
分娩過程: 自然產的疼痛程度如何?
對大多數人來說產後抑鬱症只是一時的症狀,不必治療。 但其中也有再次發作的可能,持續1~2年,發展為抑鬱症的。 產後抑鬱是比產後鬱悶更嚴重的症狀,在10個媽媽中大約有一個受其影響。 生活中的一些很平常的事都會越來越覺得受不了,悲傷流淚,無心打扮,不思飲食,甚至連孩子也不想照顧。 產後有半數的媽媽在一段時間經歷了輕度的憂鬱情緒,稱為 產後鬱悶,它不像產後抑鬱症那麼嚴重,可能只持續幾小時或幾天,然後就消失了。
分娩過程: 會陰切開
不過孕婦在分娩的時候可能對痔瘡會有一定影響。 也就是說在順產的過程中,孕婦會用力過度,腹壓急劇增加,持續性的用力,會讓痔瘡發生嵌頓現象,疼痛難忍。 而且在生完孩子後,肛門那裡仍然很疼,生活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不過,王醫師也曾遇過臍帶繞頸達4~5圈以上個案。 在分娩的過程因為臍帶繞頸,造成臍帶過短,當在胎兒在向下推擠時發生胎兒窘迫的情況,不過此類個案不多。
分娩過程: 自然產 後需要休息多久?
不過,若麻醉時間點剛好,既可減少第二產程時會陰的痛感,也能夠用力,對於生產是再好不過;如果產婦無法出力則要視情況關掉無痛分娩的點滴。 通常產痛會規則性收縮,無論坐著、站著、躺著都不會改變,如此纔算是進入產程。 雖然醫護人員會教導產婦憋氣與用力的方式,可是有些媽媽仍會抓不到要領,只記得憋氣而忽略用力。 真正的頭盆不相稱情況通常見於患有佝僂病和畸形骨骼疾病或傷害的婦女,或者由看護和醫療器械在第二階段所施加的時間限制所導致。 全世界在2015年時有1.35億人出生[5],其中有1500萬人是懷孕不到37週就出生[6],也有3%至12%是懷孕42週後纔出生[7]。
這個過程中,子宮的頸部,也就是宮頸部位,會慢慢從閉合狀態逐漸隨著宮縮打開到10釐米。 現在某些父母則選擇另類生產環境,希望讓新生兒,產婦以及家人舒服一點。 胎兒最大的風險之一是早產,以及相關的體重過輕。 越是早產的嬰兒,越容易死亡以及發生肺部、呼吸道疾病。 過去25年來,醫療科技大幅增進工業化國家早產兒的存活率。
雖然程度或症狀有差別,但經歷過產後抑鬱症的女性非常多。 分娩過程2025 分娩過程2025 有的症狀很輕微,甚至未察覺到就在短時間內結束了,據統計可佔新媽媽的80%。 有些媽媽覺得非常焦慮和緊張,小小的問題常會讓鬱悶的媽媽非常煩惱、不知所措。 有些產後媽媽會合併非醫療因素所產生的疼痛,或是有的覺得自己生病了,但卻沒有任何特別的症狀。 大部分患有產後鬱悶的媽媽感覺大多時候她們都非 常的疲備和昏睡,也時常有睡眠困難的問題。
分娩過程: 比手搖飲輕…出生僅590克 新竹3歲娃健康「回孃家」
盡管不同的媽媽對分娩的體會各有不同,但産程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整個過程共分三個階段或者叫三個産程。 想要讓生產過程順利,媽媽們不只要有運動習慣,有足夠的體力生小孩,還要了解生產的過程! 越清楚分娩的各個跡象,也就越能配合醫護人員,讓產程更加順利。 在窗簾隔著、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影片也清楚呈現手術的過程:醫師會割開肚皮、肌肉、子宮等處,把寶寶從溫暖的子宮拿出來。
分娩過程: 分娩的3個產程
很多女性還覺得伴侶、夥伴或專業人士的情感支持很有幫助。 很多女性喜歡對母親或胎兒無害的蹲式、爬式生產姿勢。 由於疼痛是一種生理與心理共同作用的結果,透過心理上的制約、放鬆也是有助於止痛的,例如拉梅茲法。 分娩過程 胎兒娩出時間一般介於30分鐘至2小時,若胎兒長時間無法娩出,便需要注射催產素或動用其他助產方式。 胎兒大小、產婦產道大小、初產或曾生產、產婦年齡及心理狀態等都會影響分娩時長。
分娩過程: Results for : 分娩過程
每次收縮結束時,肌肉會放鬆到比開始時要短一點的長度。 每次收縮都會擴張子宮頸,直到完全擴張:通常是直徑10公分以上。 分娩過程2025 由子宮收縮引起的疼痛,將會貫穿整個分娩過程。 宮縮痛主要在下腹部,有時也發生在兩股內側或脊柱上面。
分娩過程: 嬰兒娩出
通常人類的分娩由子宮開始收縮,而子宮頸也擴張開始。 宮縮多始於夜裡10點至翌日凌晨6點間[17][18][19],這是因為孕婦大腦在夜間分泌更多的催產素,且子宮在夜間對催產素最敏感[17]。 收縮過程中子宮的長肌肉會由頂端開始收縮,收縮範圍往下擴大。
分娩過程: 產後
開始測量血壓及血氧濃度,評估是否給予氧氣,同時做胎心音的監測(5分鐘一次或在每次宮縮結束後測量)。 還有一種罕見情形是橫位:孩子橫在子宮,一隻手或手肘先進入產道。 分娩過程2025 橫位的孩子常常會變成其他姿勢,不過不是總是如此。 陰道有少量帶血的黏液流出,這些黏液呈粉紅色、棕色或因子宮頸的微絲血管破裂而呈血紅色。 胎兒順利娩出後,醫護人員會迅速剪斷BB臍帶,清理BB口鼻,再清理其身上的羊水黏液,之後便會聽到BB的啼哭聲了!
分娩過程: 分娩時能喫巧克力補充熱量嗎?
多數女性感覺到的宮縮痛與月經期痛性痙攣相似,只是更強烈些。 在胎兒即將出世時,由於會陰和外陰部的擴展,產婦還會感到這些部位有燒灼感和強烈的疼痛。 分娩過程2025 尋找一個舒適的體位,在放鬆的狀態下進行深呼吸,可以緩解分娩疼痛。
陣痛會越來越密集,強度也會越來越強[12]。 陰道分娩的產程包括三個階段:宮頸管消失及宮頸擴張(英語:Cervical 分娩過程 分娩過程2025 dilation)、胎頭下降及嬰兒出生、以及第三產程的胎盤娩出[11]。 一般來說進到產房待產時,當子宮頸口開到接近10公分,會先請護理人員教產婦練習用力,練習差不多後才會讓她進產檯生產。 當你順利過了第一產程的潛伏期, 子宮收縮會愈來愈增強,每次宮縮持續時間為45~60秒,強度逐漸增加,間歇時間逐漸變短,由開始時的5~7分鐘縮短至2~3分鐘。
分娩過程: 選擇分娩方法
此時麻醉科醫師、麻醉科護士、主刀醫師、協助醫師、產房護理師、開刀房護士、機動護士等產房醫護人員在產房待命,準備開始進行手術。 A:減痛分娩是在背部第3、4腰椎或第4、5腰椎間施行硬脊膜外注射,將麻醉劑或其它止痛藥用一根細導管送入硬脊膜外腔。 產婦注射完畢後仍然可以在生產過程中活動、用力,不僅可以減輕待產過程中的不適,也可以藉此儲備體力,以便上產檯後再開始用力,是一種很好的減痛方式。 在過渡期,通常都會伴有明顯的體力和情緒變化。 當胎兒下降進入骨盆時,媽媽會感到下背部或會陰部有一種巨大的壓力,而且會有一種急於向下用力排便的感覺。
首先產婦的年齡在25~29歲生育,順產的可能較大。 年齡越大,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併發症的幾率也較高,因此一般都會採用剖宮產。 在分娩前數周,因胎頭入盆,孕婦會感覺上腹部輕鬆了一些,呼吸和胃口也明顯好轉,但小便次數增多,走路也不太舒服。 若生產計劃書載明「親手斷臍」,護理人員即會在斷臍時將剪刀交由陪產的先生,讓先生為寶寶斷臍;若是「延遲斷臍」,則護理人員會等到寶寶臍動脈搏動消失後再斷臍,此作法可降低新生兒貧血發生機率。 將嬰兒牀移至新生兒處理臺旁,將嬰兒抱至新生兒處理臺上徹底擦乾身體、戴上腳圈、蓋腳印、量體重、消毒臍斷面,再抱給產婦做肌膚接觸。 雖然產婦大多想要趕快卸貨,但胎兒太快滑出容易讓陰道裂傷擴大,醫護人員通常會提醒產婦哈氣減少衝力以控制胎兒娩出速度。
不同止痛方式對產婦與胎兒會有不同的功效與副作用。 比如太早施行硬脊髓膜外腔止痛,會停止或遲滯分娩,而太晚施行則可能耗盡產婦精力。 這些風險應該與生產的可能劇痛平衡考慮,而且麻醉一般是安全有效的。 經歷約40星期,即9至10個月的懷孕期,媽媽子宮內的小寶寶便呱呱落地。 縱使分娩過程很辛苦,但孩子平安誕生就是媽媽生產的動力。 媽媽將孩子抱入懷中,自會深深領略到做母親的喜悅和幸福。
如果你是第一次懷孕的孕媽咪,你的宮頸口通常1小時最少擴張1釐米。 分娩過程2025 隨著宮縮進一步增強,孕媽媽會感到腹部疼痛加重,疲倦無力。 BB順利出世後,醫生會協助產婦將胎盤娩出,宮縮情況會繼續以協助胎盤順利脫出,但這時候已經不再感到強烈的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