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COVID-19疫情成新創加速器,打破守的醫材產業文化,創造無法等待之時間壓力。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2025 市場未被滿足的防疫與治療需求,催熟AI智慧醫療,或是SaMD醫材創新市場。 當FDA公告COVID-19相關檢測可透過緊急使用授權的快速申請通過,吸引全球醫材大廠、新創羣起湧入研發製造,團隊若具有軸轉核心能力的創新能力,有利於搶得先機。

  • 2016年香港醫療器材及用品的出口額達128億港元,按年上升8.1%,不少市場表現理想,包括中國內地、美國、東盟及英國等。
  • 相較於過去醫療影像由人工判斷的模式,AI技術可辨識人眼難以觀察的影像差異,檢測以前無法檢測到的疾病,並能夠及早發現通常為時已晚而無法有效治療的疾病。
  • 科技進展導致健康管理目的的消費性醫材產品週期縮短,以及新技術打破傳統硬體產品的買斷模式,放大數據管理與後續維護服務的需求,訂閱制的商業模式,可能再次成為趨勢。
  • 今年香港中文大學共展出11個科研項目,涵蓋檢測、治療及復康等範疇,不少項目都有展出原型機。
  • 另一個醫材發展趨勢是AI+IOT的智慧醫療物聯網 (AIoMT),帶起訂閱制商業模式的興起,打破過去傳統醫材通路的限制。
  • 過去,我們大部分的顧客均來自內地,這個展覽是個絕佳的場合,讓我們在疫情後接觸國際買家。

Quanta Dialysis Technology創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募資成績2.45億美元,其可攜式血液透析設備,最近獲得FDA覈准用於急性及慢性護理設施,Quanta攜帶式設備的效能與大型傳統透析系統的性能和劑量具等效性。 Quanta Dialysis Technology未來將進一步開發居家使用的透析設備。 CeQur 開發了一款可連續使用3天的穿戴式胰島素貼片,提供糖尿病患者免注射給藥。 COVID-19疫情推動了大部分創投案,像是遠距醫療、數位治療與居家治療的題材,都在10大投資案的範疇之中。 例如瑞典遠距醫療新創Kry (在英國和美國以Livi為名) 及Zocdoc,提供數位問診預約與電子處方簽等線上醫療。 COVID-19 診斷的開發與疫情管理數位系統需求也因疫情急增,Color結合測試篩檢與疫情管理數位系統,成為提供解決方案的新創代表之一;Wuxi Diagnostics (無錫) 與Binx Health迅速開發檢測工具,滿足市場大量篩檢需求的空缺。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展覽網址

Point-of-care檢測醫材,是體外檢測醫材的其中一種形式,指的是在照顧病患的當下,可以執行的醫學診斷測試。 早期泛稱可以移動到患者牀邊檢測的醫療設備,現在將此概念進化為任何地方,包括門診、辦公室、家裡、救護車上可進行施作的檢測診斷醫材。 POCT (Point-of-care Testing) 的發展朝向疾病預防與慢性病管理兩個方向,快速、便利、準確是其產品特性,讓非醫療人員亦可操作,將篩檢結果綁定治療方案,走向精準醫療趨勢。

經FDA技術諮詢小組審議,當產品風險等級被評定為中、低時,可重新分類為Class Ⅰ、Class Ⅱ。 這款空氣採樣器和凝膠過濾膜,用於採集空氣中傳播的微生物和病毒,去年韓國爆發中東呼吸綜合症,當地共公健康和環境研究部門曾用作監察空氣之用。 能夠跟目標客戶交流,並瞭解他們的需要和想法,對我們的業務發展至關重要。 在網上預先登記(t.ly/W3zU) 後會收到登記參考碼,然後在手機安裝APP(HKTDC marketplace)登入後利用登記參考碼領取電子入場證。 Nanopore定序技術,能夠讀取較長序列、提高連續序列片段長度、定序速度快,且能直接對原始 DNA 樣本進行定序,避免了 PCR 擴增出現的錯誤率及偏好性。 縱使有些人還未適應網上平臺,但我相信「商對易」線上智能配對平臺會改變整個行業生態。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 2010

大會亦邀得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仁教授,SBS,JP擔任今天(5月16日)下午交流酒會的主禮嘉賓。 「2017年醫院管理局研討大會」(5月16至17日)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亦再度與醫療展同期舉行,發揮協同效應,預料大會吸引逾5,000名醫療專業人士出席,是亞太地區的醫療界盛事。 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服務展是香港貿發局於2006年舉辦的一個醫療展覽。 相關推動成果包括,SPARK計畫促成19家新創公司成立;BTB及STB促成9家公司成立、2家登錄興櫃;育苗計畫及價創計畫共促成23家新創公司,募資超過20億元。

  • Moderna與BioNTech掌握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後,得以在短時間內成功開發疫苗。
  • 香港貿發局助理總裁張淑芬(圖右)和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副主席陶基祥(圖左)今天出席醫療展新聞發布會,向傳媒講解展會亮點。
  • 我們是納米纖維技術的研發商,自疫情起一直專注製造口罩產品,但近期正籌備應用公司的最新技術到其它醫療用品,如尿布和濾網。
  • 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成立於1966年,是專責推廣香港對外貿易的法定機構,服務對象包括以香港為基地的製造商、服務供應商及貿易商。
  • 不過,Illumina在2021年8月仍宣佈以71億美元完成併購Grail的程序,並讓Grail先獨立營運,靜待調查結果。
  • 微流控生物芯片快速檢測平臺,只需抽取一滴血的樣本,便可於體外免疫診斷,並在15分鐘內直接得出複合檢測結果,縮短一般檢測試驗所需時間。
  • 全球醫療器材市場仍以美洲為主,美國是最大市場佔42.1%、再來是西歐的24%,亞太地區佔21.2%。
  • 若疫情持續到2022年,體外診斷試劑、常見防疫耗材的需求不減,預估2021年產值仍持續成長,但年成長率將收斂至6%。

另一個醫材發展趨勢是AI+IOT的智慧醫療物聯網 (AIoMT),帶起訂閱制商業模式的興起,打破過去傳統醫材通路的限制。 Butterfly Network是一家手持式超音波設備與醫療影像分析雲端軟體服務的新創,希望為受限於位置而無法使用醫療影像服務的患者,提供隨時隨地的超音波診斷,2021年在紐約證交所上市。 愈來愈多的消費性產品及服務,以科技賦能、賦權予消費者,亦即使用者與購買者是同一人,而舊有醫療行銷通路將逐漸淡化。 健康照護不再限於傳統醫療體系的服務提供,走向預防醫學與健康管理的趨勢。 醫療器材主要協助人類進行疾病預防、診斷、減緩、治療與復健的民生必要性工業,整合生物醫學、電子電機、半導體、資訊、軟體、光學/機密儀器、化工、材料、機械等跨領域技術。 人命關天,每項醫材對應之症狀、應用並非一體適用,皆有嚴格的條件與限制,因此造就少量多樣的特性。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醫療器材產業趨勢:創新創業之機會與挑戰

多間知名醫療器材及用品品牌亦有參展,如Johnson & Johnson及樂聲電子等。 「明途聯繫」參加了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協辦為期三天(7/5–9/5)的「第九屆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公司藉著這次良好的溝通平臺,向有興趣的供應商和買家講解公司可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尋找更多潛在的合作商機。

通過自動化醫療影像的檢測工作流程,結合電子健康紀錄,協助醫事人員避免錯誤、減輕負擔,能夠更快、更有信心地做出精準的診斷。 許多OEMs大廠透過AI偵測、分析技術的開發,結合至既有的醫療影像設備之中,例如 CT、MRI、X 光片、超音波影像等,提升代工設計的競爭力,掌握AI演算技術,迎上此波智慧醫療浪潮。 具有AI技術的檢測、高鑑別診斷能力的新創,在醫療影像市場炙手可熱,不但合作詢問度高,更是大廠併購的標的。 我上一次來香港已經是20年前了了,最近我正探索將業務從馬來西亞、泰國和伊朗擴展到香港的可能。 我跟超過30位醫療展參展商和「商對易」線上上智能配對平臺上約20家公司進行了對話,並找到四至五位可以進一步合作的分銷商。 未來一年,我計劃在醫療展結識到的公司投資約$150,000美元,並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醫療器材及用品展覽會展會介紹

我們公司有35年生產復康產品的歷史,並建立了超過50個國家的營銷網絡。 這次是我首次參與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在這裡我希望找到新的復康方案、軟件和設備供應商,帶回波蘭的市場。 這次是我第二次參加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在這裡我見識到醫療服務自動化和電子化的急速發展,並跟四位人工智能與科研生產商建立了聯繫,他們都展出了我從未見過的產品。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2025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2025 此外,我還跟超過50家公司交換了聯絡,並已經安排了些進一步交流的會議。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第一屆亞洲發明展覽會 – 香港 2018

配合新上路的醫材專法,衛生福利部亦研擬3項指引與原則,簡化智慧醫材上市前的驗證流程,例如針對醫療影像AI應用的電腦輔助偵測 (Computer Aided Detection, CADe) 審查要點指引、無顯著風險醫材臨牀試驗之申請制度。 此舉著眼於臺灣電子、資通訊產業的優勢基礎,希望從法規、制度面的建立,推動智慧醫材產業的發展。 第7屆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今日圓滿結束,三日展期共吸引超過10,000名買家入場參觀,比去年微升1.2%。 資料顯示,去年香港醫療器材及用品的進出口市場平穩上升,香港醫療及保健設備112億元,按年上升2.6%;而進口貨值亦達120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3.9%。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 2015

不過,Illumina在2021年8月仍宣佈以71億美元完成併購Grail的程序,並讓Grail先獨立營運,靜待調查結果。 Neurolution與Neuralink、Synchron三家新創在2019年獲得FDA給予的突破性醫材認證,以鼓勵、加速腦波、神經偵測等用於癱瘓或截肢醫療器材的開發與應用。 2021年4月,Neurolution手部中風復健機器人成為第一個獲得FDA上市許可的非侵入式腦機介面醫材,其開發的IpsiHand上肢復健系統,經由腦波偵測、平板電腦與穿戴式機器人支架,協助上肢中風患者能透過腦波執行手部動作的復健。 募資第一名是英國的機器人手術公司CMR Surgical,其2019年已是獨角獸新創,此次獲得D輪資金6億美元,將規劃用於軟組織Versius手術機器系統的行銷。 迄今為止,Versius手術機器已執行1,000次上下的手術,包括子宮切除或結腸直腸手術。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2025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BMI Research醫療器材產品的次領域分類,區分為醫用耗材產品、診斷影像產品、牙科產品、骨科與植入物產品、輔助器具以及其他類醫材 (未包含體外診斷醫材)。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醫療器材及用品展覽會搭建方案

醫療行業是創業的熱門領域,近年不少初創企業致力研發嶄新的醫療用品及技術,醫療展今年同時新增「初創」專區,展示多家本地初創企業的創意,讓他們物色買家及潛在合作夥伴,發掘更多商機。 其中一家本地初創企業將展出一款全自動化的沐浴設備,備有自動梘液、溫度調控、噴水花灑及暖風機設備,減低沐浴時跌倒的機會(展位:3G-D23);亦有初創企業展示一系列專門治療及紓緩背部痛症的產品(展位:3F-J03)。 當健康、生理感測器蒐集到患者資料後,經過分析之後,產出結果可作為診斷或治療建議,這個由軟體處理的過程,被視作一種醫療器材,故稱為軟體即醫材 (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 根據國際醫療器材法規管理論壇的定義,SaMD「旨在用於執行醫療目的的一個或多個醫療軟體,且不是硬體醫療設備的一部分。」,可用於廣泛的技術平臺,包括醫療設備平臺,既有醫療商業平臺和虛擬網絡等,包含「獨立軟體」、「醫療設備軟體」與「健康軟體」。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創新科技嘉年華2021

這個案例顯示,智慧醫材在醫療與健康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走向消費性產品。 首次參展的澳洲公司APL Group Pty Ltd展出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買家反應熱烈,希望開拓香港及亞洲地區市場。 「家用醫療產品」專區展出各款家居使用的醫療器材,深受買家歡迎,包括快速心電圖掃描儀(展位:3G-B20)、專門改善睡眠質素的輔助器(展位:3G-B18)和負離子療養儀(展位:3G-B09)等。 焦點展區「家用醫療產品」專區展出各款家居使用的醫療器材,包括一款適用於智能手錶的心電圖儀錶帶,可以隨時掌握心電圖及心臟數據。 展會亦新增「初創」專區 (Startup zone),展示多家本地初創企業的創新醫療產品,讓他們物色買家及潛在合作夥伴,發掘更多商機。 今屆醫療展新設「保健護理世界」(World of Healthcare),匯聚各類保健產品及服務,包括健體美健產品、健康食品及飲料、營養補充品等。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醫療器材及用品展覽會

Synchron開發的Stentrode裝置,可經由微創手術從頸部靜脈植入到大腦的運動皮質,將大腦活動轉譯成電腦訊號,讓使用者能夠控制外接設備,像是發送簡訊、電子郵件、網路購物及遠距醫療。 這項技術可應用於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腦性麻痺等導致的癱瘓,具有200億美元潛在市場。 大會安排了多場研討會,邀得業界專家主講,共同探討醫療用品的技術研發、相關法規和市場趨勢等議題, 其中「一帶一路市場機遇」買家論壇邀請多位專家,剖析醫療業界如何把握一帶一路的商機。 2016年5月5日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主辦、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協辦的第7屆香港貿發局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醫療展)今日圓滿結束,三日展期共吸引超過10,000名買家參與,較去年微升1.2%。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醫療器材及用品展覽會用戶社區

根據NGS應用,市場分為診斷、藥物開發、農業及動物研究及其他應用。 由基因定序發展而來的基因組學應用,是精準醫療概念的起始點,透過基因組數據來決定患者的治療與照護計畫,或是需搭配伴隨式診斷試劑給予標靶藥物。 其中涉及基因數據的AI分析,對應傳染病、腫瘤學及藥理學,判斷有效的治療方案,作為個別化藥物診斷,已用於治療癌症及囊性纖維化等疾病。 現在醫學發展過程中,經由臨牀經驗與資料反覆蒐集、驗證後,建立許多生理狀態評估的方式,這些可做為健康判斷的指標,被稱作生物標誌 (Biomarker)。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2016

低風險之醫療器材,由過去查驗登記制度改採電子化線上登錄制度,藉由數位化加快處理速度,以簡化未來核實、追蹤需求。 關於醫療器材臨牀試驗之管理,擴大管理範圍,試驗施行期間發生與臨牀試驗有關之不良情事,皆應通報;特定高風險醫療器材須執行安全監視,醫事機構應協助配合辦理,並賦予業者主動監控上市後產品風險管理之責任。 雖然如同全球醫材產業趨勢,非緊急的醫療行為,像是骨科、牙科、手術等治療多延後執行,影響相關耗材收入,下降約5%。 若疫情持續到2022年,體外診斷試劑、常見防疫耗材的需求不減,預估2021年產值仍持續成長,但年成長率將收斂至6%。 相較於過去醫療影像由人工判斷的模式,AI技術可辨識人眼難以觀察的影像差異,檢測以前無法檢測到的疾病,並能夠及早發現通常為時已晚而無法有效治療的疾病。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國際資訊科技博覽 2016

2020年1月已有中國的研究團隊公佈COVID-19病毒的基因組,僅僅花了兩個月時間。 Moderna與BioNTech掌握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後,得以在短時間內成功開發疫苗。 公共衛生管理方面,透過病毒基因序列的掌握,更有機會循線查出感染源頭,進行疫情管控。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國際資訊科技博覽 2010

期間我與約25間公司交流,並有至少五間是我有意進一步合作的,尤其是其中兩間香港營養補充品供應商。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除了醫療展,我對與亞洲醫療健康高峯論壇同期舉行的安排以及「商對易」智能配對平臺感到很滿意,他們分別提供了讓我瞭解目前醫療行業趨勢的洞見,以及結識商業夥伴的機會。 短短兩天,我已經建立了八至十個寶貴用的聯繫,並將展開更深入的瞭解,研究下單的可能。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2023 醫療業界必到盛事! 5.16起會展實體展覽+線上採購同步舉行!3大本地智慧科技成果率先睇

過去醫療機構之間,甚至之內的不同科別之間協調運作都是困難的,因為醫療資訊系統架構不一致導致資料流通性的限制,以及對於病歷隱私權與資安的考量。 當醫療物聯網與健康資訊的數位化框架、基礎建設建構完備後,在AI的幫助下,在醫院內部的跨科別診斷將能更容易發現有惡化風險的患者;跨院之間的數位醫療系統可以提高照護效率,協調機構間的醫療資源管理。 例如,GE Healthcare與Tampa醫院合作手術排程、醫療流程及人員配置等數位化管理措施,經2019年8月啟動優化後,所提高之效率到2020年底節省了4,000萬美元。 醫療物聯網2019年的市場達555億美元,以高達27.6%的年複合成長率,預估2024年達到1,880億美元。 醫療物聯網是各種應用程式與醫療設備,用於連接醫療照護的IT系統,技術重點在於設備間的通訊。 透過數據的共享及分析,幫助管理者做出合理的決策,像是整合各式數據以降低醫療服務成本、優化患者治療效果,並提高營運效率。

慢一步進入市場的快篩產品需面對先佔者的挑戰,以及曇花一現的急迫需求可能迅速消失的風險。 截至2020年12月底,FDA已通過309項緊急授權的COVID-19檢測產品,並尚有數百項申請中。 2021年後才急起直追的檢測產品後進者,想要搶得市佔,並從中獲利的機會逐漸渺茫。 此時,新創應評估是否能夠軸轉至公衛檢測管理、疫苗施打管理等衍生需求。 相關市場定位與產品軸轉的實務做法,可參考《新創教練實戰錄》關於「顧客開發優勢CDE (Customer Development Edge)」的一系列文章。 根據CBInsights,2021年第二季創下近年新高的82億美元創投金額,早期投資階段 (包括種子輪與A輪) 的佔比達51%,是近9季第一次提高,顯示創投對於醫療器材產業未來發展的信心。

未來長期照護將有兩大選擇,其一是傳統人力照護,另一個是利用醫療科技增加至現有裝置。 透過科技賦能,克服老化帶來的行動不便,以及健康風險監控,例如輪椅、牀、廁所、浴室、電梯等,設計為健康監測與友善活動的輔助、輔具功能。 臺灣醫療器材產業營收約1,200億臺幣,整體生技產業則約有6,011億元,這個數字包含了像是健康食品、運動器材等大健康產業市場,針對醫材、製藥、應用生技等核心技術產業,年營收僅達3,956億元。 臺積電2020年年營收3,624億元,大概就是臺灣生技產業的年產值,鴻海一季營收更是超過6,000億元,顯示臺灣生技產業發展叫好不叫座。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國際資訊科技博覽2019

隨著時間演進,15年以後將轉變翻過來的倒立金字塔型,老年人口族羣成為一個必須要被照護的多數,退休成為一個尷尬的概念。 香港國際醫療器材及用品展 透過液態活檢的ctDNA基因檢測 (包括基因組、轉錄組、代謝物、蛋白質組等基因組學檢測),可以即時檢測、監測變化,以及辨識癌症種類,作為進一步組織切片的確診檢查,最終達到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醫療照護中的AR與VR應用通常涉及軟體程式用於模擬訓練,例如各式外科手術練習,以及因應治療目的設計的虛擬場景,像是應用於憂鬱症、注意力不集中兒童、視力問題等治療、訓練方案。 醫療虛擬現實或擴增實境能夠刺激或緩和大腦的活動,減緩大腦疼痛,或是訓練情緒、疼痛管理等。 2018年Apple Watch心電圖測量獲得FDA二類醫材覈准,可診斷心室顫動症狀;2020年Apple Watch推出血氧偵測,避開診斷的說法而未經FDA許可,強調一般健康 (Wellness) 管理應用。 Apple Watch的血氧測量功能,在COVID-19流行期間,發揮了強大的個人健康管理效果,幫助消費者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尋求醫療協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