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警告信號將透過香港各電臺及電視臺廣播,其中電視螢光幕會在節目播出期間出現顏色雨雲標誌。 發出暴雨警告信號目的是及早提醒市民香港將會下大雨,可能造成嚴重混亂,並確保各緊急服務機構及部門都已經準備就緒,隨時處理因暴雨可能造成的緊急事故。 天文臺則指是參考全港雨量站數據,作為發出暴雨警告信號的參考基礎。 天氣警告信號 而雨量站的分佈密度因地區而異,佈局考慮了不同因素,在水浸風險、山泥傾瀉風險、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雨量站會較密。 若果大雨在雨量站較密的地方出現,錄得高雨量的站數自然較多,發出暴雨警告的機會亦會增加[14]。

  • 週一(18日)氣溫稍為升高,巿區最高溫度有18度,星期二則更升至20度。
  • 天文臺表示,本港未來一兩日天氣有顯著變化,預計明早將明顯轉涼,並有幾陣雨,溫度亦會持續下降,週六晚至週日早上,市區最低氣溫將下跌至約12度。
  • 1931至1972年間,5、6、7和8號信號分別用作表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方向的烈風信號。
  • 1999年12月19日凌晨3時10分首次發出,直至2023年1月,共發出了150次。
  • 遇有持續下雨的情況,即使未達到每小時規定雨量,天文臺亦可能發出有關信號。

與會外交官透露,14日為烏克蘭啟動入盟談判掃除障礙、促使奧班退出會議的過程中,德國總理蕭茲發揮了關鍵作用。 天氣警告信號2025 天氣警告信號2025 藝術節涵蓋一連串精彩活動,公眾可於故宮學堂欣賞「2023年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得獎展和參與擴增實境(AR)水墨藝術互動體驗,亦可於香港賽馬會演講廳觀賞「墨影劇場」沉浸式水墨動畫投影,一同感受水墨藝術所帶來的刺激觀感體驗。 天氣警告信號2025 期間限定的「墨韻樂揚」音樂表演更會為公眾帶來不一樣的藝術視聽體驗。

天氣警告信號: 局部地區大雨提示

長者安居協會表示,隨著本港全面復常,長者人口流動大幅提升,感染傳染病機會有所增加。 根據統計,今年2月至11月,長者外遊的每月平均人數較疫情時上升近9成,每月平均接獲因流感症狀送院的求助個案,亦較疫情時上升3成。 在夏天,亞洲大陸受到太陽的強烈照射,地面溫度升高,其上的空氣受熱,於是膨脹和上升,一個長期維持的低壓區便在亞洲中部形成。 當溫暖潮濕的空氣從印度洋及南海吹向這個低壓區時,亞洲南部及東南部便受到夏季季候風的影響。

2011年5月10日,天文臺氣溫升至32.9℃,但天文臺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日長洲太平清醮有2人中暑不適;同樣情況在翌日再次出現,天文臺氣溫已升至33℃,但天文臺仍然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天文臺在2011年5月12日上午9時半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日下午4時20分便告取消,氣溫只升至32.5℃[4]。 2000年5月29日下午4時半首次發出,直至2023年7月15日,共發出了387次[4]。 當香港市區或廣泛地區的最高氣溫預料升至33℃或以上便會發出,而33℃並非硬指標,天文臺亦會考慮其它天氣因素(如相對濕度、風向及風速,以及2014年起公佈的「香港暑熱指數」)而發出警告。

天氣警告信號: 發出最多暴雨警告的日子

而現時寒冷天氣警告的天氣稿亦會不時提醒市民相關事項:「不論氣溫多少,當使用舊式氣體燃料熱水爐時,要確保室內有大量清新空氣」[1]。 • 天氣警告信號2025  「高溫天氣持續」特別提示 — 當本港遇上持續數天的高溫天氣(酷熱天氣或熱夜[1])時便會發出,提醒大家要補充足夠水分,感到不適時要立刻休息或求助,需要時儘快求醫。 •   「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 天氣警告信號2025 — 如氣溫已經或預料普遍會達到極端程度(35.0度或以上)便會發出,提醒公眾天氣極端酷熱,特別要留意身體健康狀況,多補充水分及做足防暑措施。 1999年12月19日凌晨3時10分首次發出,直至2023年1月,共發出了150次。 而12℃並非硬指標,天文臺亦會考慮其它天氣因素(如相對濕度、風向及風速等)而發出警告。 而天文臺亦較常在下午4至5時發出警告,主要原因是預測冷空氣會在夜間抵達。

起初天文臺為此設立了4個級別,綠色及黃色暴雨警告帶有預報成份,只向政府部門及公共服務機構發出;而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則會根據香港實際錄得的雨量而發出,並向市民公開發布。 1997年6月4日早上香港受暴雨影響,天文臺在早上7時05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7]。 由於紅雨警告在學生上學途中發出,而當時的教育署亦並無宣佈停課,情況頗為混亂。

天氣警告信號: 香港酷熱天氣警告

根據分區天氣預測顯示,明日入夜後顯著降溫,巿區及新界地區普通氣溫跌至12度以下,其中打鼓嶺更低見9度。 而週日(17日)溫度將進一步下降,天文臺預料最低氣溫12度,其中打鼓嶺最低只有攝氏8度。 天文臺表示,本港未來一兩日天氣有顯著變化,預計明早將明顯轉涼,並有幾陣雨,溫度亦會持續下降,週六晚至週日早上,市區最低氣溫將下跌至約12度。 當冷空氣集結,氣壓上升,一股巨大的大陸性反氣旋便在西伯利亞形成。 青藏高原則構成一個有效的天然屏障,阻礙這股反氣旋內的冷空氣向南伸展。 在冬季不同時間,隨著各天氣系統的配合,寒潮可從北面、東北面或東面抵達香港。

1998年3月,天文臺接納申訴專員公署就暴雨下上課安排的調查報告的建議[8],開始向市民公開發佈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綠色暴雨警告信號同時被刪除,以及將黑色暴雨警告的定義修訂至現行制度。 發出暴雨警告信號多次引起爭議,亦與信號與停工停課安排掛鈎有關。 天氣警告信號2025 近年不少市民會在暴雨情況下,直接致電香港天文臺表達對發出信號安排的不滿[10]。 天氣警告信號2025 不少市民甚至僱主不明白暴雨影響時間一般遠比熱帶氣旋吹襲為短,誤以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應變措施與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的措施相同,以為在發出信號後即時下班回家,未有依照當局呼籲留在安全地方暫避,結果導致更多不便及混亂。 現任天文臺助理臺長的徐傑志曾於2013年在網誌提到:當雨勢稍為減弱,但天氣仍然持續不穩定時,已生效的暴雨警告不一定會隨之改變,以免信號經常「又上又落、又落又上」,造成更多的混亂[11]。

天氣警告信號: 發出最多暴雨警告的年份

酷熱天氣警告系統獨立於其他氣象警告,例如火災危險警告、一號或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雷暴警告及強烈季候風信號,這些警告可同時生效,但不會和與其相反的警告——寒冷天氣警告,以及霜凍警告同時生效。 與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暴雨警告信號、山泥傾瀉警告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同時生效的機會極微(但仍有可能),因為天氣惡劣時,溫度難以上升至酷熱程度。 酷熱天氣警告制定於1999年12月,於2000年5月29日首次生效。 寒冷天氣警告 (英語:Cold Weather Warning)是香港天氣寒冷或預料寒冷時(最低氣溫達12℃或以下),由香港天文臺發出的警告信號。

天氣警告信號: 天文臺預告週六早上發今年入冬後首個寒冷天氣警告 市區最低12度

由1999年起,天文臺盡可能會在廣泛地區下大雨之前,在「每小時溫度濕度報告」指出短期內/未來一兩小時/未來數小時香港廣泛地區可能會受大雨影響。 2011年起透過「特別天氣提示」顯示,而天文臺微博及Twitter則顯示為「大雨預報」。 當黃色暴雨警告發出後,短期內/未來一兩小時/未來數小時香港廣泛地區可能會受大雨影響提示便會取消。 近來,天文臺較少預測香港氣溫升至33℃或以上,而預測升至32℃,最後天文臺及本港廣泛地區氣溫升至33℃或以上,逼使天文臺在上午較後時間、中午,甚至下午初段急忙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又或者不發出。 類似情況在2009年8月24日、2011年5月11日、2014年9月20日、2016年6月29日、2019年6月30日、2019年7月24日、2020年7月2日、2020年9月7日及2021年8月2日再次出現,天文臺氣溫已升至33℃以上但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天氣警告信號: 熱帶氣旋主頁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是根據中國氣象局制訂的《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佈試行辦法》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佈與傳播辦法》發佈的氣象預警。 中國氣象局的天氣預報等級分為消息、預報、警報、緊急警報、預警信號五級,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是中國氣象局所發佈的最高級彆氣象預報[1]。 天氣警告信號2025 中國氣象局指出,設置預警信號體系的目的是為規範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佈工作,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使用效率,有效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2][3]。

天氣警告信號: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根據天文臺的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由1998年更新暴雨警告信號以來至2023年10月所發出的150個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中,有105個,即70.9%的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是在星期一至五的上班時間以外,或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發出[19]。 天文臺署理助理臺長鄭元中今午(15日)預告,一道冷鋒會在明日(16日)橫過華南沿岸,明早香港天氣轉凍,市區氣溫最低攝氏12度,更有幾陣陣雨,預料會發出今年入冬以來首個寒冷天氣警告。 於二零一一年十月十日開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除顯示正式記錄外亦會同時顯示最近發出的警告或信號的臨時記錄。 臨時記錄一般在警告或信號完結後的首個工作天內核實並確認為正式記錄。 現行的預警信號分為颱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等十四類。

天氣警告信號: 天文臺將於明早發出入冬以來首個寒冷天氣警告

寒冷天氣警告系統獨立於其他氣象警告,例如強烈季候風信號、火災危險警告、霜凍警告及雷暴警告,這些警告可同時生效,但不會和與其相反的警告——酷熱天氣警告同時生效。 與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暴雨警告信號、山泥傾瀉警告及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同時生效的機會甚微(但仍有可能),因為香港的冬季不是風季和雨季,加上天氣寒冷時,甚少岀現惡劣天氣,寒冷天氣警告制定於1999年。 天氣警告信號2025 1998年天文臺接納了申訴專員公署就暴雨下上課安排調查報告的建議,決定將以往僅供內部參考的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公開向市民發布,且重新定義紅、黑色暴雨警告,經修改後的三個級別暴雨警告信號均具有預報成份,沿用至今。 所以,今時今日大家常聽到的暴雨警告信號都是三個級別,而綠色暴雨警告信號從來都未公開使用過,所以「被消失」的繼續被消失,而政府內部亦非常少用此信號。 而天文臺指,當預料本港有30、50、70毫米的大雨才會發出3種信號,亦盡可能在香港未廣泛有大雨前發出,但由於暴雨來勢非常急,所以有時會未必趕得及時間上的追逼。 天文臺的綠色暴雨警告,與其餘3種顏色級別皆為1992年創立,由於當年5月8日早上天文臺一小時錄得接近110毫米雨量,創下當時最高每小時雨量紀錄,當日全港多處出現嚴重水浸、山泥傾瀉及部分地區交通癱瘓,有市民更不幸喪命,這一場暴雨便促成了「暴雨警告信號」的設立。

天氣警告信號: 酷熱天氣警告頻率及生效日數

另一方面局部地區大雨提示可能會與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同時發出,但當天文臺預計大雨有機會擴展至廣泛地區並達至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指標時,則會發出有關暴雨警告信號,並取消局部地區大雨提示。 2014年5月25日下午,在副熱帶高壓脊支配下,本港普遍地區天氣酷熱,天文臺總部氣溫升至32.6℃,達酷熱程度;同時全港31個可測度氣溫的自動氣象站,有15個氣溫升至酷熱水平,不過天文臺沒有立即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只維持「特別天氣提示」了事。 直至翌日早上6時45分,天文臺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晚7時正取消。 5月27日,副熱帶高壓脊有跡象稍作減弱,天文臺當時只預測氣溫升至32℃;但本港多處地區氣溫在中午時份仍然升至33℃或以上,天文臺總部氣溫亦達32.7℃,天文臺在下午2時10分被逼再度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維持僅4小時20分鐘,在下午6時半取消[4]。

天氣警告信號: 發出最多單一暴雨警告的年份

不過該信號只供政府部門內部使用,以提高政府部門對自然災害的預防能力,而不作公開發佈。 天氣警告信號 根據九天天氣預報,天文臺預料隨後受冬季季候風影響,下週初廣東早上寒冷。 預料一股乾燥的季候風補充會在下週中後期為華南帶來持續寒冷及普遍晴朗的天氣。 天氣警告信號 週一(18日)氣溫稍為升高,巿區最高溫度有18度,星期二則更升至20度。 天文臺負責密切監察各區氣溫的轉變,當預測香港普遍會受到寒冷或酷熱天氣影響時,天文臺便會發出警告,呼籲市民提高警惕,預防因寒冷引起體溫過低,或因酷熱而中暑及曬傷。

天氣警告信號: 寒冷天氣警告之最

但天文臺氣溫在中午時份已升至33℃,天文臺在上午11時45分緊急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最終,天文臺氣溫在當天升至34.5℃,為6月第三高紀錄[4]。 當天的酷熱天氣警告更因此緊急於當晚通宵維持,至翌日傍晚6時才取消。 而在寒冷天氣警告設立前,天文臺曾在1993年設立「安全使用氣體熱水爐預警」(Gas Heater Alert),並在寒冷天氣出現時發出,以提醒市民使用熱水爐時要保持空氣流通。 但後來香港立法禁止在浴室使用無煙道式熱水爐,理論上已不會再發生浴室一氧化碳中毒的意外,所以警告後來被廢除,最後一次是在2000年2月24日至3月2日發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