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餘。 亭子四周有磚砌花牆,亭下有明柱撐頂,頂為綠色琉璃瓦覆蓋。 中嶽嵩山為全國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少室如鳳舞,太室如龍眠”,形象地道出了嵩山的雄姿。 中嶽嵩山,羣峯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

  • 成王繼位後,攝政的周公遵照武王的遺囑建設新都洛邑。
  • 恆山由於綿延五百里,氣勢壯觀,因此古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衡山如飛”之說。
  • 聖歷二年(699年)春,武則天第五次動身駕幸嵩山,這次她撰文並行書了大周昇仙太子碑。
  • 廟的東路和西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神州宮和龍王殿等單獨構成的小院落。
  • 據東漢班固《白虎通》言:「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嶽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
  • 過千尺幢經百尺峽就到了“老君犁溝”,這是夾於陡絕石壁之間的一條溝狀道路,有570多個石級,其盡頭是“猢猻愁”,顧名思義,就是連猴子都發愁的意思,可想而知崖壁是多麼陡峭了。
  • 亭子四周有磚砌花牆,亭下有明柱撐頂,頂為綠色琉璃瓦覆蓋。

西漢的東方朔稱「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 杜甫等名人雅士也都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 崇聖門後的東亭為古神庫亭,神庫四周站立著四個神態威武、高達2.5米以上的巨大鐵人。 據說,這四個鐵人就是宋代抗擊金兵的四位道人。 在化三門後的四角亭內,有北魏所刻《中嶽嵩高靈廟碑》,字體介於隸楷之間,筆力沉靜古拙,風格高渾雄大,是研究魏體書法的珍貴文物。 在峻極門北的走廊內有著名的《五嶽真形圖碑》。

王中嶽臺大: 五嶽村

在本週末前後,中東部地區的氣溫將進入真正的低谷時段,從北到南最高氣溫將大面積創新低。 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椽飛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貴的和璽彩畫。 殿內正中神龕內為高五米的中嶽大帝塑像,兩旁為鎮殿將軍方弼、方相塑像。 王中嶽臺大2025 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後,以“正當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閣”。 下為墩臺(高8米,寬13米),上建樓閣(總高十餘米)。

填臺兩邊分別建有八角重檐黃琉璃瓦亭,東稱御香亭,西稱御帛亭。 亭內分別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四十八年(1783年)高宗弘曆自製的詩碑兩通。 王中嶽臺大 嵩山上道、儒、釋三教皆有,道教興起較早,嵩山少林寺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 中嶽嵩山東西橫亙60餘公里,峻極於天,氣勢磅礴。 23億年前,當世界還處於滄海橫流時,當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沉浸在浩翰的汪洋大海深處時,嵩山便已橫空出世,巍然聳立。

王中嶽臺大: 西嶽華山金天順聖大帝

北峯海拔1614.9米,為華山主峯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 北峯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有若雲臺,因此又名雲臺峯。 王中嶽臺大 峯北臨白雲峯,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三峯,下接溝幢峽危道,峯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渾然天成。 絕頂處有平臺,原建有倚雲亭,現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峯的好地方。

不管此法是否靈驗,她們求子抱回泥娃娃後,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些安慰。 如果如願以償,她們生下孩子後,還要在孩子周歲時到中嶽廟裡向嵩嶽娘娘還願。 當初抱嵩嶽娘娘一個娃娃,還願時一般都要送回十個。 她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表達自己的心情,這也是對嵩嶽娘娘施子之恩的一種報答方式。 王中嶽臺大 原為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殿式牌坊。 坊下部開三道拱券門,“中華門”三個大字題於門額之上。

王中嶽臺大: 五嶽神

它的古老巖系包括泰山羣的混合變質沉積巖層,以及各種成因類型的花崗巖類,基性侵入岩體和巖脈等,它們統稱為“泰山雜巖”。 泰山雜巖是太古代的古老岩石,根據同位素測定,泰山羣的年齡在25億年以上,雜巖中的巖體的年齡也在22億年至17億年之間。 名為“玉皇頂”,又稱“天柱峯”,其相對高度為1391米,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帶大陸口的第一高山。 王中嶽臺大2025 它山勢峻拔高挺,素有“泰山天下雄”之譽。

  • 距今4000年到3000年,嵩山地區是夏商周三代立國的中心,禹都陽城,啟都陽翟、斟尋、湯都西亳、商都鄭州、東都洛邑環嵩山而立,一舉奠定了嵩山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不可取代的中心地位。
  • 再後,兩側各有形制相同的磚石殿臺兩座,按順時針方向為東嶽殿臺、南嶽殿臺、西嶽殿臺、北嶽殿臺。
  •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日前脫口稱桃園成「全世界第一個放棄臺積電的城市」,臺積電政治學引爆選戰攻防,風城立委「四腳督」大搶科技…
  • 接著,武則天下詔令改年號為「萬歲登封」。
  • 古時,因為科技落後,生產力不發達,認識水平低下,人們認為天圓地方,認為天球投影下的地球南北長三萬裏。
  • 中國歷代的封建帝王在這裡舉行隆重的封禪典禮,文人墨客在這裡流連觀賞,吟詠讚嘆。

按地質構造分類來看,泰山屬於“斷塊山”,它是在中生代,由地殼斷裂上升作用形成的。 王中嶽臺大 從紅門宮以南的一天門起,泰山拔地而起,在水平方向僅5000米的距離,垂直升高竟達1300多米;其間形成了三個明顯的階梯,一個在一天門,一個在中天門,另一個在南天門。 泰山是我國古老的變質巖系出露的標準地區之一。

王中嶽臺大: 中國山脈·平原·高原·盆地·沙漠

恆山山脈祖於陰山,橫跨塞外,東連太行,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 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王中嶽臺大2025 主峯天峯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王中嶽臺大: 著名景點

中嶽嵩山被稱為五嶽之尊、萬山之祖,古稱外方、崇高、嵩高等。 嵩山西起龍門,東至鄭州,長120公里,綿亙於黃河南岸,自西而東由萬安山、紫雲山、大苦山、當陽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嶺(浮戲山)等組成。 主體太室山、少室山位於登封市境內,太室山主峯峻極峯海拔1495米,少室山主峯連天峯海拔1512。 嵩山位居天中,有“中華民族的文化聖山”、“中華民族的父親山”、“東方的奧林匹斯聖山”等讚譽。 禪宗祖庭,道教洞天,儒學聖地,武林盟主,天地之中,五世同堂,齊集嵩山,因此我們只能以仰視的角度來審視嵩山。

王中嶽臺大: 文化遺產

武則天在掌權的四十多年中,曾多次來嵩山封禪。 如684年,武則天獨掌大權後,立即赴中嶽嵩山封禪。 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改嵩山為神嶽,封嵩山神為「天中王」。 王中嶽臺大2025 王中嶽臺大2025 695年,武則天在嵩山峻極峯築「登封壇」。 第二年,即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女皇武則天在「登封壇」上,封「神嶽天中王」為「神嶽天中皇帝」,奉嵩山為五嶽之首,並親往嵩山封禪、封嶽神。

王中嶽臺大: 南嶽衡山

隨着暖溼氣流的“反攻”,南方氣溫還會有明顯反彈,14日前後,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最高氣溫將達到或超過20℃。 12月首次寒潮過程正在影響中東部,今天降溫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安徽北部、江蘇北部、湖北北部等地,不少地方降溫幅度達到10—16℃。 王中嶽臺大 另外,下週即將到來的寒潮更是“王炸”,降溫直達華南,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將創新低,北方大部全天冰凍,還有大範圍的雨雪。 12日早晨最低氣溫0℃線將位於湖北中部至蘇皖北部一帶。 嵩山南麓,尚有中嶽行宮數個,現存之黃蓋亭,即為其中之一。

王中嶽臺大: 東嶽廟

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頌公結事”八分篆書字。 這些篆文氣勢挺拔,蒼勁有力,是研究我國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 東闕雕有人物,車騎出行、馬伎、舞劍、龍、虎、玄武、象、羊頭、鬥雞、犬逐兔、蟾蜍、貓頭鷹、建築物、長青樹等畫像50餘幅,是研究漢代民間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王中嶽臺大2025 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陽書院,位於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釋、集道於一體的典型建築掩映於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環水抱之區,無地不染梵塵”之美稱。 陽書院前身為佛教寺院,曰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擁有僧徒數百人。

王中嶽臺大: 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

各臺上原有殿堂五間,內風、雷、雨、雲神像。 抗日戰爭中被焚毀,今僅存平臺、柱基和臺邊石欄。 王中嶽臺大 南嶽殿臺西北有《中嶽高靈廟碑》一通,碑文記載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公元456年),寇謙之修建中嶽廟的活動情況。 此碑久經風雨洗禮,字跡模糊不清,難以辨認。

王中嶽臺大: 地質演變

恆山又名玄嶽,集“雄、奇、幽、奧”特色為一體,素以“奇”而著稱,在五嶽中有“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嵩山如臥”之說,而“恆山如行”。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追溯,恆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氣候涼爽,民俗獨特,自然和人文景觀兼勝,素有“人天北柱”、“絕塞名山”、“道教第五洞天”之美譽。 古代,這裡曾有108所廟宇,現存還有26所。 南嶽鎮上,有佔地9.8萬平方米的江南最大的寺廟——南嶽大廟,廟前書有“天下南嶽”的花崗石大牌坊。

王中嶽臺大: 道教的尊崇

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歇山式殿頂,黃琉璃瓦頂,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欞子門窗,金碧輝煌,素有“臺閣連雲,甍瓦映日”之稱。 殿內正座為五米高的中嶽大帝塑像,即殷朝“聞騁”,經歷代帝王加封為“祟聖大帝天中王”。 塑像兩邊有使臣侍者和鎮殿將軍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執斧荷鉞,威風凜凜。 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毀於火。

7億年前,當嵩山最後一次升出海面,雄姿矗立碧天時,喜馬拉雅山和秦嶺都還在海底沉睡。 嵩山岩齡有的已屆36億年,無愧於地球上的老壽星這一讚譽,嵩山堪稱萬山之祖、五嶽之尊。 遠古時代,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女媧補天、伏羲畫八卦、二郎擔山趕太陽等眾多神話傳說,在嵩山地區都留下了迴響的遺蹟。

王中嶽臺大: 中嶽大帝

東峯是華山的奇峯之一,因峯頂有朝臺可以觀看日出、美景,故又名朝陽峯。 北峯也叫雲臺峯,山勢崢嶸,三面絕壁,只有一條山道通往南面山嶺,電影《智取華山》即取材於此西峯叫蓮花峯,峯頂有一塊“斧劈石”,相傳神話傳說故事《寶蓮燈》中的沉香劈山救母就發生在這裡。 王中嶽臺大 南峯即落雁峯,是華山主峯,海拔2083米,也是華山最險峯,峯上蒼松翠柏,林木蔥鬱,峯東有凌空飛架的長空棧道,中峯亦名玉女峯,依附於東峯西壁,是通往東、西、南三峯的咽喉。 漢代所祀南嶽,為廬江郡天柱山神君,隋唐以後,改祀湖南衡山。

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 第一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漢武帝數次封泰山,而歷代共有72位皇帝到泰山封禪。 碑制高大,字型雄健,挺立廟院,蔚然可觀。 再後,兩側各有形制相同的磚石殿臺兩座,按順時針方向為東嶽殿臺、南嶽殿臺、西嶽殿臺、北嶽殿臺。

2009年4月19日,嵩山世界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首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 這是嵩山繼申報世界地質公園成功之後,又一次獲得的國家級榮譽。 王中嶽臺大 嵩山被譽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蹟。 在嵩山可以領略到中華民族八千年的歷史進程。 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陽城都在這裡留有眾多的遺蹟與美麗的傳說。 是歷代帝王祭祀封禪、文人學士遊宴講學、僧佛道學家傳教修行的場所。

王中嶽臺大: 南嶽

嶽行宮位於廟後的黃蓋峯下,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擴建成八角重樓琉璃瓦亭。 登臨亭臺,中嶽廟全景盡在眼底,更見其道院幽美、清靜,風光宜人。 中嶽神廟規模龐大,氣勢雄偉,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型和汗水的結晶。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 《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 始建於秦朝的道教聖地中嶽廟,是中國古代建築羣之一。

王中嶽臺大: 嵩山滑雪場

中嶽廟創建於秦代(公元前3世紀下半期),稱“太室祠”,內設祠官專事祀典。 西漢時,武帝遊嵩嶽,中嶽廟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 王中嶽臺大 中嶽廟佔地十萬平方米,從廟前的中華門到廟後的御書樓,全長(即進深)一點三華裏。 青石板鋪成的大甭道是中嶽廟古建築羣的中軸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