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音樂指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始興起,且在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年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1]。 巴羅克藝術 這些上層的富裕家族以自己的宮殿建造得如同教堂一樣為榮,互相攀比鬥富。 建造鄉村的別墅也像城市裡的宮殿一樣,要求許多藝術家來提供服務。 巴洛克指的是一種藝術風格,自十八世紀以來,藝術史家和考古學家們特別重視風格的研究。 所謂“風格”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種特定的組合方式而構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內在諧和一致。

  • 在路易十五登基後,宮廷生活就不再侷限於凡爾賽宮,藝術形式上的風格也隨之轉變,最初的洛可可風格是隻出現於皇宮裏,後來纔是整個法國上層社會。
  • 例如,意大利南部表現為受到西班牙強烈的影響,在裝飾上是非常繁複,這與意大利北部的巴羅克形成明顯的對比。
  • 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複雜。
  • 到了15世紀以後,歐洲各國陸續發展更多先進文明,更進一步的是擁有更多思想自由,於是開始質疑米開朗基羅有繪畫的《創世紀》裡的神學論點,變而引起改革運動產生,於是那顆不圓的珍珠就在此刻誕生——巴洛克藝術。
  • 它產生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義大利,發展於歐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區,以後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

備受觀眾注目的卡拉瓦喬代表作《捧果籃的男孩》也是首次來到國內美術館展出。 光線在作品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它從男孩身後滲透出來,映照在籃子上,使籃子裏的果實呈現出各種不規則和不完美之處。 展覽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週年的慶祝活動之一,7月15日至11月2日在香港藝術館2樓專題廳舉行,標準票價十元。

巴羅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

18世紀初,歐洲藝術在各方面「除舊佈新」,經歷了以下幾個重大變革:資產階級興起,君主政治逐漸獨立於宗教之外,民主思想也悄然萌芽;科學在伽利略、牛頓等人的開創下展開;文學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倫勃朗等;歐洲人的殖民地迅速擴展,漸漸佔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 它產生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義大利,發展於歐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區,以後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 巴洛克作為一種在時間、空間上影響都頗為深遠的藝術風格,其興起與當時的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繫。

聖伯多祿聖保祿教是1387年立陶宛正式信奉天主教之後在維爾紐斯郊區建造了第一座木造教堂;15世紀重建的教堂毀於1594年的大火;1609至1616年間又重建另一木造教堂,在1655至1661年間與俄國交戰又被摧毀。 目前的教堂建築是在17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用以慶祝維爾紐斯自俄羅斯手中解放出來。 巴羅克藝術 巴羅克藝術2025 巴羅克藝術 這座教堂是蘇聯佔領期間維爾紐斯少數正常運作的教堂之一,當時立陶宛的守護聖人聖卡西米爾的遺體自維爾紐斯大教堂遷移至此處。 談到繪畫藝術層面,經常使用有動感、對角線、弧線等表現手法呈現,乍看之下巴洛克好像與文藝復興前輩們作畫、手法等不一樣。 文藝復興總是提昌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的藝術風格概念;反則巴洛克提昌動勢、熱中表現或暗示無窮、不安和對比的感覺、擅用光的特性創造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並且不拘泥各種不同藝術。

巴羅克藝術: 巴洛克復興藝術

巴洛克建築是一種極具裝飾性和戲劇性的建築風格,起源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並逐漸傳遍歐洲。 巴羅克藝術2025 它將原本羅馬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建築,添上新的華麗、誇張及雕刻風氣,彰現出國家與教會的專制主義的豐功偉業。 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複雜。

17世紀初開始,這個藝術形式逐漸在義大利的戲劇、文學、舞蹈和音樂上被使用,但其風潮的興起和義大利中部(以羅馬城和翡冷翠為中心)的天主教會有關,天主教為了反擊當時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尤其是基督新教中的路德教派,於是想盡辦法去編造一些反對改革的理由[3],而在藝術的高美學在此時就成為一種特別方便的反對理由[4]。 17世紀初開始,這個藝術形式逐漸在意大利的戲劇、文學、舞蹈和音樂上被使用,但其風潮的興起和意大利中部(以羅馬城和翡冷翠為中心)的天主教會有關,天主教為了反擊當時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尤其是基督新教中的路德教派,於是想盡辦法去編造一些反對改革的理由[3],而在藝術的高美學在此時就成為一種特別方便的反對理由[4]。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整個17世紀以及18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1750年)的歐洲最流行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建築與繪畫領域,這一時期傳承自文藝復興藝術,具體時間為1452~1600年,巴洛克在18世後半演變為洛可可風格,又在19世紀出全面被新古典主義替代。 巴羅克藝術 巴洛克影響歐洲的時間非常長,尤其在皇宮或者歐洲皇室居住的建築物中,同時它也影響了後面德國的浪漫主義。

巴羅克藝術: 巴洛克建築

卡拉瓦喬對比及其強烈的明暗畫法,使畫面極具戲劇性;魯本斯的宗教畫人體姿勢動作激烈,色彩鮮明;倫勃朗的畫作如同在舞臺上,人物面部處於高光部位,與周圍的陰影有強烈的對比;委拉斯開茲的作品如《宮女》也曾經對後期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卡拉瓦喬對比及其強烈的明暗畫法,使畫面極具戲劇性;魯本斯的宗教畫人體姿勢動作激烈,色彩鮮明;倫勃朗的畫作如同在舞臺上,人物面部處於高光部位,與周圍的陰影有強烈的對比;委拉斯開茲的作品如《宮女》也曾經對後期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本站有部分連結與商家有合作關係,若透過我的連結購買,我會獲得少數佣金,讓我可以持續營運網站,但並不會影響您的任何權益,詳情查看免責聲明及使用條款。 其中,個人私心喜歡林布蘭的《夜巡》(De Nachtwacht),這幅作品構圖相當精美,此畫所描繪的其實是白天隊長與副隊長的景象。

17世紀中期,法國的路易十四還把此藝術深深植入其宮廷禮儀之中,帶有前庭、大樓梯、豪華的會客室、藝術收藏室、和金葉窗花及欄杆的建築被創造出來,並進而發展出了洛可可風格,收穫了巨大的反響,尤其是建築領域的巴洛克藝術最終反超了原始的戲劇領域,成為現今巴洛克的代表。 巴羅克藝術2025 在17世紀晚期的啟蒙運動時期,因為巴羅克在法國取得的輝煌成就,這功績引起了當時歐洲其它國家的極大羨慕,即使在非西南歐的國家、或者非天主教的國家(例如奧地利、捷克、波蘭、瑞典和俄羅斯等)也能看到巴羅克風格的建築被一座又一座地興建起來。 此時巴羅克已經不單單是為了表現「宗教上」的美學了,更是升級為了一種「炫耀和包裝自我」的手段,讓巴羅克藝術的擁有者看起來比他實際上的要強,讓觀看者容易被其洗腦、為之傾倒,這種功能至今仍然能在名媛貴婦的奢侈品和各國富豪的別墅中看到。 巴羅克藝術 20年後,巴羅克藝術就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傳出了意大利半島,這門藝術風格在各個天主教國家開花結果,因為當時國力的原因,所以巴羅克的中心從分裂的意大利轉移至中央集權的西班牙和法國兩國,又以法國為最多,並且在彫塑、繪畫、建築等視覺化的領域上大為發展。

巴羅克藝術: 巴洛克

位於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特博物館是意大利最大和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以收藏世界頂級意大利畫作而聞名。 則荷蘭藝術家林布蘭把這項技法更上一層樓,不單單只有光線明暗而已,林布蘭把整個畫作方式帶入氣氛,像是舞臺劇一樣,主角相當明亮呈現,而其他的地方壓暗色光。 像文藝復興三大神人中的米開朗基羅有運用到肌肉線條等方式呈現,所以會在文藝復興那篇文章說明米開朗基羅的手法有巴洛克味道而來的。 而且,當時的16世紀到18世紀裡依然是君主專制時代,各國因領土問題而戰爭,於是纔有一項「英法百年戰爭」出現。 結果,這樣的自由,讓人們意識到《創世紀》的神學論點是否正確,後續引發了宗教改革,在舊派想要鞏固該有的勢力所以也引起「反宗教改革」,所以就形成新/舊宗教進行爭論。

巴羅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

巴羅克風格是介於風格主義(Mannerism)與洛可可風格(Rococo)之間的一種風格,開始是為了對羅馬天主教堂進行改造的需要而派生出來的。 新教徒對基督教的批評集中在宗教的儀式和教義上,特別對教會出售贖罪券和羅馬教廷的腐敗政治不滿。 與文藝復興強調人道主義相比,新的思想更直接指向精神價值,它比人本身獲得權利更顯得重要。 在天主教為主的南方,慕尼黑的聖彌額爾堂是第一座越過阿爾卑斯把意大利風格帶來的教堂。

巴羅克藝術: 義大利和法國

“巴洛克”是一種風格術語,指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作家用這個詞來批評那些不按古典規範製作的藝術作品。 巴洛克風格雖然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確立起來的錯覺主義再現傳統,但卻拋棄了單純、和諧、穩重的古典風範,追求一種繁複誇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於動感的藝術境界。 巴洛克風格的在繪畫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在建築與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義大利的貝爾尼尼。 巴洛克藝術簡稱巴洛克(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英語:)是對歐洲17世紀時流行藝術的總稱,巴洛克的作品有大量使用金色的特徵,在邊框上和內容中擇一留白,在能放入裝飾的地方儘量放入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規則裝飾,給人一種充滿嚴肅感和對稱感,以法國的凡爾賽宮為其藝術巔峯。 巴羅克藝術 在天主教為主的南方,慕尼黑的聖彌額爾堂是第一座越過阿爾卑斯把義大利風格帶來的教堂。

巴羅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風格有哪些?號稱不圓的珍珠於十六世紀展現它的鋒芒

建築造形方面利用不規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賦予建築元素以動感的理念,是所有巴羅克藝術最重要的特徵。 巴羅克建築不再崇尚那種含蓄的邏輯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戲劇般的效果。 作為一個「形容詞」,巴羅克原本的意思和其詞源一樣是貶義的;在整個17世紀,巴羅克指的都是那些沒有遵循古代規範的、在結構上頭重腳輕的、缺乏明確主體的或者開放式結局的作品;到了17世紀末,即使「巴羅克藝術」已存在許久,但對這種藝術遲遲沒有一個統一的叫法。 複調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調性音樂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 在藝術史上偉大時期之一的巴洛克藝術,因卡拉瓦喬Caravaggio、卡拉契AnnibaleCarracci和貝尼尼GianlorenzoBernini有重大的成就。

巴羅克藝術: 特點

而迪林根耶穌會教堂(the Jesuit church 巴羅克藝術 in Dillingen)則為教堂建築提供了一種更實用和適應性較強的範例:牆壁柱教堂,桶拱形中殿以及被牆壁柱分隔的大型開放式禮拜堂。 與慕尼黑的聖彌額爾堂相反,這些禮拜堂高得幾乎要達到牆壁柱教堂的中殿頂部,並且它們的拱頂(通常是橫向桶拱頂)末端與中殿主拱頂端末位於同一水平高度。 禮拜堂內有充足的光線,從教堂入口看來,牆壁柱為一旁的祭壇提供了一種戲劇化的舞臺佈置。 福拉爾貝格派(Vorarlberg)和巴伐利亞石匠大師(master-masons of Bavaria)進一步發展了牆壁柱教堂。

巴羅克藝術: 意大利巴羅克

17世紀初開始,這個藝術形式逐漸在意大利的戲劇、文學、舞蹈和音樂上被使用,但其風潮的興起和意大利中部(以羅馬城和翡冷翠爲中心)的天主教會有關,天主教爲了反擊當時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尤其是基督新教中的路德教派,於是想盡辦法去編造一些反對改革的理由[3],而在藝術的高美學在此時就成爲一種特別方便的反對理由[4]。 巴洛克式建築(Baroque architecture)係一種喺 17 世紀嘅意大利發源嘅建築風格。 當時基督新教發源咗冇幾耐,但係成功噉由羅馬天主教會手上攞走咗好多信徒,於是依然由羅馬天主教主導嘅拉丁歐洲-指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同葡萄牙呢啲語言發源自拉丁文嘅地區-發展咗一套用嚟展示羅馬教會權威嘅風格[5]。 巴羅克藝術 據悉,“巴洛克”一詞源於葡萄牙語的“barroco”和西班牙語的“barrueco”,其本意為不規則形狀、非完美圓形的珍珠。

巴羅克藝術: 流行

另外還有魯本斯Rubens、林布蘭特Rembrandt、維拉斯奎茲Velazquez和威梅爾Vermeer等知名藝術家。 於18世紀,巴洛克藝術才被更優雅及精緻的洛可可藝術RococoArt所取代。 展覽又特別加入巴洛克音樂,為藝術欣賞添上聽覺元素,引領參觀人士走進巴洛克藝術世界。 三位本地藝術家伍韶勁、周俊輝和missquai也透過不同創作,注入香港視點,回應巴洛克大師的作品。 到了15世紀以後,歐洲各國陸續發展更多先進文明,更進一步的是擁有更多思想自由,於是開始質疑米開朗基羅有繪畫的《創世紀》裡的神學論點,變而引起改革運動產生,於是那顆不圓的珍珠就在此刻誕生——巴洛克藝術。

巴羅克藝術: 建築

在路易十五登基後,宮廷生活就不再侷限於凡爾賽宮,藝術形式上的風格也隨之轉變,最初的洛可可風格是隻出現於皇宮裏,後來纔是整個法國上層社會。 展覽中,6幅卡拉瓦喬作品與其他40餘位“巴洛克畫派”藝術家的60餘幅繪畫一同呈現了難得一遇的巴洛克藝術盛宴。 同時,展陳設計還融入巴洛克建築與音樂元素,讓觀眾得以沉浸在該藝術風格所帶來的美學理念之中。 巴洛克(粵拼:baa1 lok3 haak1,意大利文:Barocco),又譯巴羅克,係歐洲藝術革新風格,喺文藝復興之後出現,大概喺1590年代開始喺意大利羅馬興起,跟住蔓延到歐洲其他地方,一路去到大概1720年代,畀新古典主義同其他藝術風格取代。 巴羅克繪畫的代表人物魯本斯是佛蘭德斯大畫家,是歐洲第一個巴洛克式的畫家, 他的繪畫具有巴洛克藝術的壯麗風格。 魯本斯的創作以對生活的富於詩意的表現來歌頌生活,首先是歌頌作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類。

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在這些眾多的藝術家中,貝爾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是最傑出的一位,設計的教堂充分表現了巴羅克的格調,在室內裝飾中,他把整個建築、雕刻、繪畫結合在一起,協調而均衡。 他的藝術特點是利用明暗的強烈對比,充滿了戲劇化的動感,尺度巨大,並且用料豪華。 但是在世俗和教會的兩類建築作品中存在着差別,基本風格則是相 同的。 巴羅克建築是一種極具裝飾性和戲劇性的建築風格,起源於十七世紀的意大利,並逐漸傳遍歐洲。

禮拜堂內有充足的光線,從教堂入口看來,牆壁柱為一旁的祭壇提供了一種戲劇化的舞臺佈置。 代表人物有義大利的維瓦第(1678~1741)、英籍德裔的韓德爾(1685~1759)、德國的巴赫(1685~1750)。 作為一門難以形狀的藝術領域,如同文藝復興的音樂落後於繪畫與建築,巴羅克的音樂也落後當時代其他藝術領域有50~70年的時間。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維瓦第(1678~1741)、英籍德裔的韓德爾(1685~1759)、德國的巴赫(1685~1750)。

巴羅克藝術: 巴羅克風格

巴羅克一詞的來源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說來自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原本的意思是「不對稱的、擠壓變形的珍珠」,但具體屬於葡萄牙還是西班牙則不明確,因為兩種語言的寫法均是「Barroco」且發音一樣,所以無法判定是那個為先;又一說它來自意大利語,有「結局不合理的」或「判斷錯誤的」之意,但實際上最初的詞彙來源至今並無法確定[1]。 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1610年)是西方藝術史上具有革命性意義的藝術家之一,通常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最後一位巨匠與巴洛克繪畫的開啟者。 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當時在各個中心城市充斥着貧困,但同時也有許多家族十分富有。 事實上,在17世紀增加了許多新興的富裕家族,與教皇有着密切關係的家族極為富有,他們擁有宏大的府邸和別墅,而從事貿易和銀行業的家族更是財源滾滾。 斯托姆的作品《厄瑪烏(以馬忤斯)的晚餐》時說,畫中的門徒身穿17世紀服飾、面容平凡,是當時那不勒斯街上平民的樣貌。 香港藝術館明日起舉行「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走進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珍藏展」,展出意大利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珍藏的40件文藝復興後期和巴洛克時期畫作。

巴羅克藝術: 建築風格

20年後,巴洛克藝術就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傳出了意大利半島,這門藝術風格在各個天主教國家開花結果,因爲當時國力的原因,所以巴洛克的中心從分裂的意大利轉移至中央集權的西班牙和法國兩國,又以法國爲最多,並且在雕塑、繪畫、建築等視覺化的領域上大爲發展。 巴羅克藝術2025 17世紀中期,法國的路易十四還把此藝術深深植入其宮廷禮儀之中,帶有前庭、大樓梯、豪華的會客室、藝術收藏室、和金葉窗花及欄杆的建築被創造出來,並進而發展出了洛可可風格,收穫了巨大的反響,尤其是建築領域的巴洛克藝術最終反超了原始的戲劇領域,成爲現今巴洛克的代表。 巴羅克藝術 在路易十五登基後,宮廷生活就不再侷限於凡爾賽宮,藝術形式上的風格也隨之轉變,最初的洛可可風格是隻出現於皇宮裡,後來纔是整個法國上層社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