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教研中心聘用應屆畢業生,政府撥款要求18間中心提供216個實習培訓名額予畢業首三年的醫師。 三間大學每年共有約80名畢業生,而各間教研中心每年均會聘請4至5位醫師,合共剛好約80名。 中醫薪酬 中醫薪酬2025 他估計,現時中藥畢業生的起薪點約1.4萬元,一般會擔任藥廠或政府部門監測中藥工作,甚至貿易、化驗,亦有部分學生擔任研究生;陳指,現時政府部門及業界內,約8成人員來自浸大的中藥課程畢業生。

以中大為例,報讀生除是中醫學士畢業生,生物化學學士亦可報讀;港大則是西醫、牙醫、物理治療或護理學士,均符合資格。 中醫「望聞問切」診病方式愈受港人重視,有中醫診所的求診人數按年升5%,加上藥廠及醫療機構逐步引入中醫元素,令註冊中醫日漸喫香。 中醫薪酬2025 目前本港只得3所大學提供中醫學士課程,每年培訓79名新力軍,但市場卻要吸納近百「新血」,行業正出現人才不足情況。 位於將軍澳的香港首間中醫院將於2025年落成啟用,醫衞局局長盧竉茂早前亦肯定中醫的地位,但本港中醫師的平均薪金卻與一般西醫「差天共地」。

中醫薪酬: 香港缺乏西醫,中醫卻太多

中醫作為一個保護市民健康的專業,仍處於專業化初期,卻長期被供求失衡的問題衝擊,長遠難保行業健康發展。 政府可逐步提升對中醫專業的資助,以及納入公營醫療體系,長遠全面資助市民使用中醫。 2020年3月開始,政府增加對教研中心的資助,但教研中心仍是採用三方合作模式,由非政府組織以自負盈虧方式承擔大量營運成本。 此外也缺乏合理的薪酬架構與晉升機制,社會福利署提供給非政府機構參考的薪酬表當中並沒有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立法會議員陳永光促請政府將中醫納入公營醫療系統、制訂薪酬架構與晉升機制改善待遇,以應付日益增加的中醫需求,紓緩醫療系統壓力。 另外《報告》曾建議政府留意本港學生在內地修讀中醫課程的趨勢及通過執業資格試的考生人數,並評估他們對中醫整體人手供應的影響。 政府應研究上述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法,方法之一是提高門檻,因為發展成熟的專業一般只允許少數精英進入,以保證專業服務水準。 中醫薪酬 有70.6%受訪者認為管委會需在中醫執業資格試裏增強臨牀實踐操作考覈,如加入四診或針灸應用等。 以醫院管理局三方協作「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下稱教研中心)為例,中醫師入職起薪約為港幣2.4萬到2.7萬元之間(資料由業界合作伙伴提供),而醫院管理局的註冊護士起薪點則不少於3萬元,醫生約為6.4萬元。

中醫薪酬: 薪酬趨勢2023|第三季收入中位數|個人:20,500元|家庭:30,000元|約22.6萬戶月賺至少10萬

「就好似海底撈同美團咁,喺香港生存唔容易。」但有食客卻接受探魚的定價,認為與內地低物價水平作對比並不合理,更稱會相約朋友再次光顧。 本次活動共計減重774.5 公斤,平均每人減重2.28 公斤,前三名個別減重17.3 公斤、16.1 公斤、15.5 公斤,員工對整體活動滿意達93%,對各項課程滿意度達99.5%。 除遵循勞動法令給予應有之休假、合法工時、勞、健保、退休金、留職停薪等權利外,另設有職工福利委員會,為員工規劃多重福利項目,運用醫療照護之專業與資源,照顧員工及其眷屬之健康,使員工無後顧之憂。 中醫薪酬 ▲莊醫師指加入位元堂是由於其百年老字號,除了品牌和中藥材品質具保證,其「師帶徒計劃」亦令新人容易上手。 JobsDB向全港二十個行業包活資訊及通訊科技界、教育及培訓界、廣告、媒體及出版界、互聯網及創企、飲食界等六千名從業員發出問卷調查,深入發掘他們對工作的期望。

  • 2016年,政府在醫療衞生的經常性開支為614億元,當中18間中醫教研中心的常規撥款為6,400萬元;2018/19年度,政府增加醫管局的撥款至624億元,當中18間教研中心的撥款為1.12億元。
  • 書本上學到的中醫知識,始終是紙上談兵,對於新晉中醫師來說,實戰經驗纔是關鍵。
  • 2019年共有7559名註冊中醫師,我們研究的回應率為21.7%,涵蓋不同背景的1541名中醫師。
  • 自2020~2022 年累積調薪幅度達8.5%,調薪金額及三節獎金累計支出達15.2 億元。
  • 據最新統計,2023年第3季的家庭住戶數目為2,715,900戶,當中77.3%為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
  • 市民黃小姐亦認為,政府應加強中醫在公營醫療系統的比重,「而家去到公立醫院,即使睇專科門診,亦只有西醫選擇,點解政府唔可以大力宣傳中醫?點解唔可以對中醫治療提供基層資助,而要我哋普羅大眾睇中醫一定要自己出去搵」。
  • 至於2025年落成的中醫院,陳永光認為對於紓緩香港醫療系統壓力「作用有限」,批評當局配套不足、交通不便,「當區居民都覺得唔方便,唔通叫住灣仔嘅專登去將軍澳睇病?」而院內僅有400牀位亦勢必「爭崩頭」。

季度家庭住戶平均人數為2.7人,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家庭住戶平均人數為2.5人。 記者昨到首間香港探魚分店採訪,下午3時半並非繁忙時段,但仍然有數枱食客。 其中王女士與家人途經商場時,驚喜發現探魚分店,便立即進店點了一份最貴的鮰魚,不計小菜及飲品已索價338元,內地分店卻只收188元人民幣(約205.9港元)。 但她接受探魚香港分店的定價,認為與內地低物價水平作對比,並不合理。 為支持員工兼顧家庭,除依法令提供安胎休養、產檢假、陪產檢及陪產假、產假、哺(集) 乳時間、家庭照顧假等假別,並訂有「育嬰留職停薪相關規定」,提供生育、托育之補助或協助,支持員工多元育兒需求。 上文節錄自第16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14日)《出路少 中醫薪酬2025 薪酬差西醫一倍 「跑數」掙扎求存  中醫師:從未後悔》。

中醫薪酬: 中醫治療專門化  「師帶徒計劃」助速成走更遠

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署理院長梁榮能稱,各中醫院校設有碩士課程,供本科及生物醫學學生報讀。 過往不少人士轉行當中醫,如歌手張德蘭、前新聞主播黃德如等,均成中醫新力軍。 版權及商標調查科人員亦藉此機會向各代表分享海關在打擊冒牌及影射藥物方面的執法工作 ,加強與業界溝通和合作,攜手打撃相關侵權活動及不良營商手法,致力保障消費者權益 。 喜歡看中醫的朋友大概會發現,無論街頭還是商場的中醫診所都愈來愈多。 有說這是中醫發展愈來愈好的現象,也有人認為這是中醫市場危機的警號。 據最新統計,2023年第3季的家庭住戶數目為2,715,900戶,當中77.3%為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

  • 陳永光嘆稱,「大家都喺讀6年書、一樣要實習,西醫起薪點7萬,中醫得2萬7,一半都無」,笑言「中醫人工仲低過護士」。
  • 3所大學提供79個學額,畢業後須完成註冊中醫執業試,成為正式執業中醫。
  • 中醫醫院會提供以中醫為主的中西醫協作服務,設400張病牀,並有住院及門診服務。
  • 同時,中醫研究中心至今未有清晰薪酬架構,及晉升階梯,他透露,希望政府增設相關內容,提升中醫師專業認受性,及帶頭為業界豎立一個指標。
  • 欲知更多香港打工仔的訴求,可參閱jobsDB引才法則 (Laws of Attraction) 互動網站的按需分析。

陳永光嘆稱,「大家都喺讀6年書、一樣要實習,西醫起薪點7萬,中醫得2萬7,一半都無」,笑言「中醫人工仲低過護士」。 陳永光認為即使做不到「同工同酬」,當局也需盡快制訂中醫師薪酬架構與晉升機制以改善他們的待遇。 中醫薪酬2025 本港中醫師薪酬遠低於西醫,政府於《施政報告》中要求醫院管理局檢視受聘於中醫教研中心醫師薪酬。 政府消息人士指,醫管局轄下中醫診所中醫師薪酬普遍偏低,平均僅有兩萬多元,要求作為執業機構的醫管局應進行檢討。 市民黃小姐亦認為,政府應加強中醫在公營醫療系統的比重,「而家去到公立醫院,即使睇專科門診,亦只有西醫選擇,點解政府唔可以大力宣傳中醫?點解唔可以對中醫治療提供基層資助,而要我哋普羅大眾睇中醫一定要自己出去搵」。

中醫薪酬: 教研路、開診所或加入中醫診所 畢業生點揀好?

香港前線中醫聯盟主席李穎強稱,在中醫研究中心入職三年以上的中醫師薪酬纔可能突破兩萬元,但由於沒有「拆帳」,與坊間中醫師薪酬制度有別。 同時,中醫研究中心至今未有清晰薪酬架構,及晉升階梯,他透露,希望政府增設相關內容,提升中醫師專業認受性,及帶頭為業界豎立一個指標。 醫管局與非政府機構及本地大學以三方夥伴協作的模式,在全港十八區設立中醫教研中心,提供中醫服務。 不過,醫管局作為中醫研究中心執業機構,但至今未為中醫師制定薪級點。 有政府發言人稱,中醫師薪酬較市場醫護人員低,中醫師平均薪酬兩萬多元,影響部分中醫師積極性,政府要求在薪酬方面進行檢討。 多所國內中醫大學畢業生,均符合香港中醫管理委員會課程要求,合資格報考中醫執業試。

中醫薪酬: 大學

香港目前有三間大學提供中醫學士課程,收生要求頗高,與很多醫療專業相距不遠,惟經過六年苦讀,學生畢業後的待遇卻未必享有其他醫療專業的同等地位及薪酬。 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中醫系、25歲的吳小姐稱,在私人診所執業1年,與診所6︰4拆帳,因求診人數日升,薪酬已由最初1.1萬元,跳升至3萬元,現時在內地修讀碩士課程,料薪酬隨專業資格上升。 位元堂深明此道,旗下有超過70間門巿設有註診中醫,聘有超過70位註冊中醫師,為顧客提供一站式的診症、配劑及煎藥服務。 另設三間中醫醫療中心是以專科形式營運,有多名中醫師駐場,秉承「專業、專門、專治」的理念,提供針對性治療,例如腫瘤、婦科、皮膚科、痛症、針灸、骨傷及脾胃問題等診療方案。

中醫薪酬: 中醫藥發展專員丨查詢詳情

香港3所大學的中醫學士課程收生要求頗高,和其他醫療專業相距不遠,然而他們經過6年苦讀,畢業後無法享有和其他學習週期相若的醫療專業同等的地位和薪酬,卻須投入日益惡劣的市場裏為生計奔波,難有餘裕參與專業發展工作。 中醫及中藥兩者常被混為一談,浸大中醫藥學院副教授餘堅文直言,中醫是接觸病人,而中藥則是研究藥材;以該校中醫學士課程為例,是需要學貫中外知識,6年內修讀中西醫診斷學,並要到內地醫學院實習,學生畢業後須通過中醫執業試,纔可成為中醫師。 然而,中醫師薪酬水平卻遠遠追不上行業發展;比起同等資歷的西醫,註冊中醫師仍未被納入公營醫療體系,沒有統一的薪級表。 註冊中醫朱源興醫師(下稱朱醫師)指出,中醫畢業生出路一般會選擇投入私人市場或政府資助的教研中心,大部分起薪僅約 $24,000-$28,000。

中醫薪酬: 中醫師前程未卜?行內人:「起薪點只有一萬五,畢業生供過於求。」

港人對「針灸推拿」不再抗拒,市場需求漸大;浸會大學開辦的中醫及中藥學士課程,其畢業生平均起薪點分別逾2萬元及1.4萬元;中藥畢業生若擔任政府部門的科學主任,月薪更可高達5萬元。 自2020~2022 年累積調薪幅度達8.5%,調薪金額及三節獎金累計支出達15.2 億元。 2022 年各職類基層員工平均薪資為於國內基本薪資(25,250 元)的1.1~3.5 倍。 現時全港有18間中醫教研中心,由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本地設有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的大學(即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以三方夥伴協作模式運作。

中醫薪酬: 保留傳統百子櫃 中藥材具質量保證

中醫的良性發展除了可以完善本地醫療系統,更能成為在國際具影響力的優勢產業。 中醫薪酬2025 中醫薪酬 《基本法》第138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自行制定發展中西醫藥和促進醫療衛生服務的政策。」我們希望政府能積極考慮增加資助,提升中醫專業地位,也讓有需要的市民更能選擇中醫服務。 上述建議在我們訪談當中,由多位中醫專業領袖提出,也是業界具高度共識的願景。

中醫薪酬: 將軍澳中醫醫院2025啟用 陳永光:應設「中藥藥劑師」發牌制度

特首林鄭月娥於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公佈,預計2024年於將軍澳百勝角落成的中醫醫院將由政府興建,並由非政府機構負責營運,會於今年下半年招標挑選營運機構。 中醫醫院會提供以中醫為主的中西醫協作服務,設400張病牀,並有住院及門診服務。 另外,政府亦會與大學及其他機構籌備不同的培訓課程,包括為註冊中醫師、中藥藥劑師、西醫、護士及其他醫療人員提供相關培訓課程。 中醫薪酬2025 撇除薪酬待遇,張懿松認為教研中心對剛畢業的中醫師而言,是一個好的體驗。

中醫薪酬: 中醫藥發展專員丨入職條件

「平時我哋一休息就會返深圳食嘢。」由於王女士家住天水圍,毗鄰深圳灣口岸,加上她的家鄉位於內蒙古,因此她經常北上品嚐川菜或湖南菜等。 中醫薪酬 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

中醫薪酬: 中醫畢業生起薪點三級跳 如何成為中醫師

3所大學提供79個學額,畢業後須完成註冊中醫執業試,成為正式執業中醫。 浸會大學中藥學院副院長蕭文鸞建議,當局應建立中醫薪酬架構,進一步提升中醫地位,並設立本地中醫院。 她指現時5年大學本科課程中,約有1年至1年半為實習時間,多數選擇到內地中醫院實習,讓學生更密集及全面學習應對各種奇難雜症,若香港有自家的中醫院,學生便可在港實習,料有助吸納更多尖子入行。 現時本港有14間政府中醫診所,由政府、醫院管理局及社福機構以三方合作模式營運,每年需吸納大約100名大學中醫畢業生,接受3年培訓。 陳永光認為未來當局需推進中醫「專科發展」,指如西醫一般,中醫亦設有腫瘤科、骨科、婦產科等,認為發展專科有助加強培訓中醫人才,「人才一直都在,只要有好的薪酬待遇,他們自然會願意到公營機構服務」。 中醫薪酬2025 陳永光本週三在立法會大會提出「積極推動中醫發展,紓緩醫療系統壓力」的議員議案。

中醫薪酬: 需求沒顯著擴張 供應卻不斷急增

中醫行業的發展較疫情之前更加普及,再加上將軍澳百勝角的中醫醫院預期2025年落成,這更標誌著香港中醫藥發展邁向新里程。 每月有數百萬人次港人北上為求喫喝,同時有內地「過江龍」殺入香港開業,深圳烤魚品牌「探魚」上週五(12月1日)進駐沙田新城市廣場。 中醫薪酬2025 惟翻查資料,早年攻港的餐飲品牌如海底撈火鍋至今僅得數間分店,喜茶甚至由高峯期的8間分店縮至現時3間,可見短暫的熱潮過後,進軍之路其實並不容易。 (h) 與本地、內地(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及國際的中醫藥界保持密切聯繫,透過推進中醫藥合作措施,以期推動香港中醫藥界在香港以外的市場進一步發展。 ▲位元堂大部份店鋪均保留傳統百子櫃,亦是坊間少數提供中藥飲片的中醫藥店,莊醫師認為飲片比中藥夥粒有更高療效,一般會建議患者服用飲片。

中醫薪酬: 家庭住戶數目

根據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下稱管委會)的資料,比較2012年和2019年,報考執業試臨牀考試的考生數目從429名增至948名;及格人數則從199名增至346名。 中醫薪酬2025 另外據食衛局資料,雖然通過執業資格試的本地畢業生平均維持在65人左右,但非本地培訓畢業生人數近年不斷增加,由2017年的102升至2019年的224。 《報告》指出,因為中醫人手供應穩定,所以教資會資助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在過去約10年都保持在總數79個。 然而內地有30所院校的中醫課程獲管委會認可,修畢課程的學生可參與香港中醫執業試,故每年內地院校的錄取本地中醫學生的總數遠超本地三大的錄取學額。 我們希望研究能令公眾更加關注中醫專業的現存問題,並攜手推動中醫發展。

中醫薪酬: 薪酬福利

我們得到特區政府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進行了「香港中醫專業發展研究」,也獲9個中醫專業組織支持。 2019年共有7559名註冊中醫師,我們研究的回應率為21.7%,涵蓋不同背景的1541名中醫師。 88.2%受訪者認為現時香港中醫市場的競爭愈來愈大,可見僧多粥少已成為共識。 在教研中心工作近八年,工作量與日俱增,看診時間卻一減再減,加上進修機會都優先給了應屆畢業生,迫使張懿松於去年6月離開教研中心,投身私人市場,與朋友合資於佐敦開中醫診所。 「在教研中心沒有彈性時間,出來私人市場後,不但能花更多時間仔細看症,亦能抽出時間進修及從事更多可以促進中醫業界發展的事務。」他現時是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會長,在中醫公會中也有職務,並曾多次與政府官員開會討論將於2024年落成的中醫醫院。 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本港中醫藥發展,但薪酬待遇未能吸引私營中醫師到公營機構服務,導致公營中醫服務供不應求,現時中醫公私營比例約為1比9。

中醫薪酬: 中醫藥發展專員丨職責

欲知更多香港打工仔的訴求,可參閱jobsDB引才法則 (Laws of Attraction) 互動網站的按需分析。 公屋方面,據統計處數字,每月收入處於9,999元或以下的公屋住戶數目總計為202,100戶,意味著賺得少過1萬元的公屋住戶共有逾20萬戶。 他舉例指,深圳的麗思卡爾頓等五星級飯店,與香港的標準相同,但價格較低,估計港人仍然會北上深圳光顧探魚。 不過他認為進軍香港並非一無事處,例如有利品牌的擴張,並可對外自稱為國際多元化的品牌。 至於首批於2004年進軍香港的小肥羊火鍋,雖然初期發展相當成功,在本港最繁華的地段開設多間分店,其後更在2008年於香港主板上市。 惟好景不常,小肥羊於2012年被除牌後,全線便陸續結業,2016年後全港只剩下荃灣店,並在近月搬遷至旺角,繼續維持一間分店。

中醫畢業生平均起薪點約1.5萬起,但有入職1年的年輕中醫,薪酬已倍升至3萬元;有學院稱,受聘藥廠的畢業生,挖角跳槽薪酬升幅更理想。 全國人大代表李應生、立法會議員陳永光與及一眾中醫中藥界的代表24日上午到香港海關總部大樓參觀及交流。 此外,浸大亦在2001年開辦全港首個中藥學士課程,浸大中醫藥學院中藥課程主任陳虎彪指出,不少學生誤會課程是學「執藥」,但課程除了學習藥用學名,更要學藥用拉丁語、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將來可以從事藥物開發研究。

中心更設有多部非入侵性的治療儀器,如德國進口聚焦式衝擊波治療儀、日本銀錐針無痛針灸中頻電療儀、頸椎腰椎牽引機等,幫助醫師與時並進,發展專業潛能。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講座教授及院長童瑤指,港大每年有24名畢業生,就業率達百分百,大部分受聘於醫管局中醫診所,但部分受聘於藥廠的畢業生稱,私人執業或藥廠挖角跳槽頻繁,薪酬遠高於平均的1.5萬元。 浸大、港大及中大提供5年制中醫學士課程,每年合共培訓79名畢業生,完成註冊中醫執業試,便投身「醫師」大軍。 政府支持興建的中醫醫院也將在2024年落成,代表中醫在臨牀、教學和研究方面即將有進一步的發展。 我們在2015年的研究發現,香港市民對中醫處理嚴重疾病和一般疾病的效果愈來愈有信心。 莊智孚醫師由從事10多年中、西藥品銷售,到決心轉型加入百年老字號位元堂成為中醫師,源於一次治療體驗,深深體會到中醫治療的全面性,而驅使他修讀中醫課程。

中醫薪酬: 中醫師的平均薪資範圍

惟本港中醫未建立薪酬架構,市場起薪點平均介乎1.5萬至1.8萬元,遠低於西醫及護士,據醫管局數字,轄下新入職西醫起薪為49,350元,註冊護士則為20,950元。 中醫薪酬2025 至於2025年落成的中醫院,陳永光認為對於紓緩香港醫療系統壓力「作用有限」,批評當局配套不足、交通不便,「當區居民都覺得唔方便,唔通叫住灣仔嘅專登去將軍澳睇病?」而院內僅有400牀位亦勢必「爭崩頭」。 我們把中醫師年齡分為「39歲或以下」和「40歲或以上」兩個組別,可以發現前者有超過一半(51.2%)的收入低於3萬元,也有50.3%表示對收入不滿意,後者則只有26.2%表示不滿意。 浸大中醫藥課程導師強調,課程並非培訓學生默默「執藥」,而是要成為具備中西醫知識的現代中醫及中藥藥劑師。 健康的人透過中醫調理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病毒;新冠康復者透過中醫治療,調整正氣驅邪排毒。

短期而言,政府可增加撥款予醫管局,直接聘用中醫師,並制定合理的薪酬及晉升階梯;長遠來說,政府應把中醫藥正式納入公營醫療體系,並成立中醫藥統籌機構管理教研中心及中醫院。 浸會大學中醫學士課程畢業的麥小姐表示,隨着近年市民對中醫藥認知增加,中醫師社會地位亦相應提升,然而,地位提升不等於待遇獲正比例提升,以她執業五年為例,月薪約50000元,連入職西醫的起薪點也不及。 她認為,問題與行業人手過剩有關,「香港本地畢業生每年不超過100人,但年年近千人考執業試,幾百人成為香港註冊中醫師,當中本地畢業生佔少數,我個人認為要提升行業專業性,首先由改革執業試難度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