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雷暴的影響範圍廣泛,還是隻涉及香港的某一地區,天文臺便會發出雷暴警告。 香港的室外運動場、球場及泳池習慣上會暫停開放,以免發生意外。 天文臺閣2025 雷暴警告是一年內發出次數最多的警告信號,有雨季時甚至有可能會一日內多次發出。

1964年1月1日,天文臺用攝氏報告氣溫,與華氏同用兩年,至1966年1月1日不再使用華氏。 1973年,天文臺首臺電腦系統啟用,在兩年後的1975年,天文臺使用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電信系統交換氣象資料,包括香港至東京(1969年)、香港至曼谷(1970年)及香港至北京(1975年)。 世界氣象組織「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也是由香港天文臺也負責運作及發展。 藉著這一個國際性框架,融合和促進區域性活動,減低惡劣天氣帶來的人命及財物損失。

天文臺閣: 天文臺閣附近的醫院

一年後的2001年,天文臺增強網站服務,開始提供文字版及有聲版網頁,讓視障人士也可以在網上獲得天氣資訊。 另外,天文臺亦推出網站的無線應用系統規約(WAP)及個人數碼助理版本,供行動電話用戶使用。 2010年,推出我的天文臺服務,提供網頁及智慧型手機版本,方便市民隨時按需要查詢天氣情況。 2006年8月3日,颱風巴比侖影響香港期間,香港境內普遍吹烈風程度的東至東南風,近海及高地的測風站風力更有時達暴風程度。 天文臺閣 但香港天文臺以維多利亞港內未有持續的烈風為由,不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而事實上巴比侖所帶來的風力,已經比其他大部分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颱風更強。

  • 高度約為75公尺,是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其名稱也擁有著「通向天空的高樓」的含意。
  • 20世紀,天體物理學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天文臺的發展,許多天文臺裝備了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
  •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 天文臺閣位於天文臺圍10-12號, 於1985年08月 起入夥。
  • 星體咁大會唔穩定,有啲變化來自噴射而質量減少。
  • 此後2、3、4號信號時有時無,到1930年代後期被刪除。
  • 古代許多國家的天文臺常常不但是天文觀測的場所,也是運用占星學的場所,也因此天文臺一般都為統治者所控制。
  • 香港天文臺會根據有利於火災發生及擴散的因素,如低濕度、高風速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有關草木乾燥情況的資料,發出火災危險警告。

雖為一個獨立氣象警告,但建基於香港在整理河道的技術已使香港的淹水個案減少,一般只可能出現在暴雨警告信號或較高的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時,才會因應情況而發出。 香港天文臺會根據有利於火災發生及擴散的因素,如低濕度、高風速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有關草木乾燥情況的資料,發出火災危險警告。 黃色火災危險警告表示火災危險性頗高,而紅色火災危險警告則表示火災危險性極高。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臺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 1992年,香港天文臺建立以綠色 ,黃色 ,紅色及黑色為主的四個級別暴雨警告系統。 1998年暴雨警告系統修訂為黃、紅、黑色三個級別。

天文臺閣: 大廈資料:翠景閣

當香港天文臺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意見,認為持續大雨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臺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此後2、3、4號信號時有時無,到1930年代後期被刪除。 天文臺閣2025 二樓亦設「巨八日本料理」,餐廳內有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和天窗式樓頂供食客欣賞香港景緻。 三樓為「阿甘蝦餐廳」,以電影「阿甘正傳」為主題。 凌霄閣於2005年3月由香港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進行大規模翻新工程,耗資逾1億港元。 工程包括增加店舖,整體租用面積增加一萬七千平方英尺,餐廳由兩間增至六間,密封原設於5樓的觀景臺作為概念觀景餐廳,遷觀景臺往天台,在山頂廣場增設入口及大型多媒體顯示屏。

該網站亦提供世界各地的官方熱帶氣旋信息及惡劣天氣的觀測數據。 除霧觀測資訊外,該網站同時也提供全球大雨、雷暴和烈風的資料。 天文臺閣 特別天氣提示為香港天文臺在2011年起推出的服務,旨在當相關天氣警告未發出前,能儘早提醒市民重要天氣有機會影響香港,例如大雨、熱帶氣旋、轉涼或炎熱天氣等。

天文臺閣: 天文臺閣

天文臺綜合氣溫、濕度及風速資料,在寒冷(以預測或實況最低氣溫在攝氏12度或以下作為參考值)及酷熱(以預測或實況最高攝氏33度或以上作為參考值)的情況下發出有關警告。 1987年開始,天文臺在發出八號信號之前的2小時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在天文臺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 發出強烈季風信號,表示在本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 冬季季風一般從北面或東面吹來,而夏季季風則主要是西南風。 在十分空曠的地方,季風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70公里(烈風程度)。 強烈季風信號初時跟熱帶氣旋警告一樣,以懸掛方式發出,由於懸掛信號是一個黑色的球體,因此又稱為「黑球」。

翻新工程於2006年7月完成,於9月1日重新開幕,及於11月舉行為期兩星期的開幕慶祝活動。 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為了觀測天狼星,建立了迄今為止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前2000年,巴比倫也建立了天文臺。 相傳中國在大約2500年前,也開始有天文臺,當時稱為清檯、靈臺、觀象臺。 天文臺閣位於天文臺圍10-12號, 於1985年08月 天文臺閣 起入夥。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天文臺閣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天文臺閣: 氣象服務

1873年,首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維也納舉行,成立國際氣象組織,提出氣象是國際關注事宜。 翌年1874年九月,香港遭受颱風蹂躪,史稱甲戌風災。 甲戌風災為香港帶來巨大破壞,奪去超過 2,000 人的性命,是當時香港人口近 8%。 時任總督軒尼詩及其副官龐馬少校(Major Henry S Palmer)後來修訂計劃,勾勒出天文臺早年三大工作方向:一、進行氣象觀測;二、提供觀象授時服務;三、進行地磁觀測。 [2]1879年,第二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羅馬舉行,推動國際氣象合作。

天文臺閣: 時間標準及地球物理服務

但在2002年起已跟隨熱帶氣旋警告改為「發出信號」。 海嘯警告表示猛烈地震預計會產生或已產生海嘯。 若海嘯持續,將會在3小時以內到達香港,而海嘯高度可能會超過正常潮水高度0.5米。 天文臺閣2025 1917年,香港初次使用1至7號信號代表風暴情況。 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侵襲香港。

天文臺閣: 天文臺閣全棟歷史成交記錄及平面圖

觀眾可透過一個4×8公尺的高科技的巨型銀幕,坐上獨立的動感坐椅及配合音響設備,讓觀眾能感受虛擬逼真的效果。 不過動感影院的設計是希望適合不同年齡的人士,所以驚險程度不足。 信不信由你奇趣館(英語:Ripley’s Believe It 天文臺閣2025 or Not!#Museums)香港分館,於1998年開幕,位於3樓,由11個主題組成,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450件稀奇展品。

天文臺閣: 相關新聞

1999年颱風利奧(Typhoon Leo)侵襲香港,香港普遍風勢不大,只有部分離岸及高地風力達強風程度。 當日天文臺卻懸掛了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風勢在信號懸掛期間持續減弱,令市民質疑香港天文臺的做法是否正確。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天文臺事後解釋在決定是否更改信號時,會考慮所有相關因素,但公眾安全是首要顧及的,當時天文臺預測的移動路徑及熱帶氣旋強度,是有需要懸掛8號風球。 每當新界北部的低窪地區已經或預料會發生淹水,天文臺便會發出新界北部淹水特別報告。

天文臺閣: 天文臺閣樓價走勢

由於惡劣天氣下,香港政府及私人機構的上班,以及學校停課的準則多與天文臺所發出的警告信號(專業及科技)掛勾,香港天文臺在發出熱帶氣旋及暴雨警告信號時經常受到來自各界的壓力。 近年不少市民亦在熱帶氣旋及暴雨情況下,直接致電天文臺質問(即使合理)發出警告信號的理據[15]。 而天文臺近年數次的預測及發出的警告決定間中備受質疑。 香港天文臺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

天文臺閣: 天文臺電腦運算系統

天文臺臺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臺,因此以颱風形狀作為天文臺的臺徽。 正中的十字坐標,代表從雷達監測颱風雨帶,代表天文臺時時刻刻都觀察著天氣的變化,並以準確預測天氣為目標。 天文臺閣2025 把颱風形狀左右兩邊拉闊,套在像地球般圓中帶扁的外框中,取其平穩慎重形象,同時也代表天文臺的工作範疇包含氣象及地球物理等方面。

天文臺閣: 香港天文臺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3,750,年齡中位數為 45.6歲。 凌霄閣(英語:The Peak Tower)是香港一座特色建築,位於香港島扯旗山與歌賦山之間的爐峯峽上,亦是山頂纜車的終點站,地址為山頂道128號。 它座落於海拔396公尺高之處而非山頂最高處,設計突出卻不破壞山脊線。 凌霄閣最高處達海拔428公尺,能俯覽維多利亞港兩岸景緻,是香港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15-16世紀,歐洲的一些天文學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天文臺,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76年在哥本哈根建立的天文臺,它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儀器。

天文臺閣: 尖沙咀天文臺閣 312呎連平臺

油尖旺區的尖沙咀@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1,464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24,554人。 主要街道包括廣東道(尖沙咀段)、彌敦道(尖沙咀段)、加連威老道(尖沙咀段)、麼地道(尖沙咀段)、梳士巴利道(尖沙咀段)。 天文臺閣2025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港景峯,美麗都大廈,華源大廈,偉安大廈,華寶大廈。

天文臺閣: 尖沙咀 熱門屋苑

每年3月或4月都會在總部舉行開放日來慶祝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受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暫停開放日,2021年改為網上舉行,2022年則順延至11月尾)。 1883年3月2日,第九任港督寶雲成立了香港天文臺[4],由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出任首任天文臺臺長。 香港天文臺最初的職責包括天文、地磁、氣象及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 杜伯克博士自稱政府天文司,並出版了香港首冊恆星目錄。 天文臺閣2025 1912年,英皇佐治五世對香港天文臺頒賜皇家香港天文臺(英語: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年1月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 像是在凱旋門上建造艾菲爾鐵塔一般,初代通天閣在1912年7月被建造於遊樂設施Luna Park之中。 高度約為75公尺,是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築,其名稱也擁有著「通向天空的高樓」的含意。 其後,1956年通過當地人的積極復興,再次打造了第二任的通天閣。

天文臺六、七十年代亦在熱帶氣旋警告寫上「請勿打電話詢問天文臺有關熱帶氣旋消息」等字眼,以免令電話線路繁忙[10],並向公眾在特定時間(如每小時30分及58分等)留意最新消息。 及後天文臺在1985年開始設立播放錄音的「打電話問天氣」服務,分擔職員以往在熱帶氣旋來襲時忙於聽電話的工作,因此再沒有呼籲公眾在熱帶氣旋侵襲期間不要打電話予天文臺的相關公佈。 天文臺閣2025 香港天文臺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 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天文臺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信號,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

[13]香港所處不屬活躍地震帶,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低,但香港天文臺仍有監測地震。 香港發生的地震大部分都是低強度的無感地震,但香港天文臺平均每年仍測得約兩次在香港本地的有感地震,同時也會量得發生在華南及東南亞等地的強震。 天文臺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旦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眾發出海嘯警告及報告。 香港天文臺負責管理的香港時間(縮寫HKT)是香港所採用的時間標準。 香港時間全年比協調世界時快8小時,與位於UTC+8時區的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澳門、臺灣、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致。 香港天文臺現時透過時間伺服器、自動資料查詢系統及公營香港電臺報時信號廣播提供對時服務。

天文臺閣: 香港大廈搜尋

有婦人在尖沙咀天星碼頭附近被吹翻的資源回收箱絆倒,被無線電視的記者所拍下,這一段新聞片段於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上廣泛流傳,引起輿論譴責和猛烈抨擊。 事後香港天文臺全面檢討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並決定在2007年開始採用新的準則決定是否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又加強個別地區風勢資料的發放[18]。 2007年,惡搞香港天文臺的一批香港網民更聲稱發現香港天文臺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決定跟香港股市升跌有著一些不尋常的關係(除風力頗強外,在此指強風與烈風之間),但未經精密驗證[註 5]。 市民亦可以使用「打電話問天氣」服務,打電話給一個特定的熱線來收聽天氣報告和正在生效的天氣警告。 諷刺的是,香港政府在二三十年代時並不鼓勵市民在惡劣天氣的情況下打電話給天文臺詢問天氣,以免令天文臺電話線路繁忙,更至少三次刊憲呼籲市民切勿在熱帶氣旋襲港時打電話給天文臺[7][8][9]。

設計者內藤多仲也是同時期建造東京鐵塔的設計師。 近年來還設置了室外展望臺和「TOWER SLIDER」等設施,每年都有新的發展。 另外還有一些教學天文臺以及大眾天文臺,教學天文臺一般設置在一些大學學院,用於教學研究,而大眾型天文臺主要起到普及天文的作用,對大眾開放。 1667年法國建立了巴黎天文臺;1675年英國建立了格林尼治天文臺。

天文臺閣: 天文臺閣 位置地圖

另外也是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共同主持的颱風委員會成員。 此後,天文臺的信號發出政策改變,一般被認為是變得較為保守。 而前任天文臺臺長林超英亦指出天文臺有時會因為謹慎起見,會發出較為保守的預測。 由於天文臺在2022年7月前仍隸屬於香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一些市民質疑天文臺此舉是否想避免得罪商界。 天文臺閣2025 香港天文臺在1948年加入國際氣象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前身),開始進一步使用高技術的儀器進行氣象預測,天文臺於1949年開始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預測氣象資料,並於1959年引入第一座天氣雷達。 於1964年後接收極軌衛星的自動圖像傳送信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