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香港初次使用1至7號信號代表風暴情況。 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 圖三 7月16至17日在長洲錄得的十分鐘平均風速,長洲今早大部分時間吹烈風(每小時63–87公里)。 與小犬相關的強雨帶正影響本港,過去一兩小時,港島多處地方及九龍東錄得約30毫米雨量。
- 香港天文臺負責管理的香港時間(縮寫HKT)是香港所採用的時間標準。
- 天文臺預測週三雨勢有時較為頻密,局部地區有雷暴;到週四(19日)有驟雨,局部地區有雷暴,初時雨勢較為頻密;雨勢週五(19日)開始減弱。
- 香港天文臺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衆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溼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
- 預料一道冷鋒會在週末抵達華南沿岸,該區顯著轉涼。
- 天文臺指,受風暴潮影響,香港海水高度會於明晚接近午夜至星期六(9月2日)中午明顯上升,沿岸低窪地區可能出現嚴重水浸。
- 氣象局預料週二至週四在尼格與東北季風持續共同影響下,風勢將會增強,間中有驟雨。
兩三日該區雲量較多。 預料一道冷鋒會在星期六抵 達華南沿岸,該區氣溫顯著下降及有幾陣雨,隨後 的強烈東北季候風將於下週初為廣東沿岸地區帶來
天文臺: 氣象機構網站
天文臺在1996年在互聯網開設網頁,是最早設立網頁的香港政府機構之一。 在2000年,天文臺添增加了一套高效能伺服器,提高氣象數據處理的能力。 一年後的2001年,天文臺增強網站服務,開始提供文字版及有聲版網頁,讓視障人士也可以在網上獲得天氣資訊。 另外,天文臺亦推出網站的無線應用系統規約(WAP)及個人數碼助理版本,供流動電話用戶使用。 2010年,推出我的天文臺服務,提供網頁及智能手機版本,方便市民隨時按需要查詢天氣情況。 天文臺今日加強酷熱天氣警告服務,因應極端高溫的情況推出新的特別天氣提示,並更新警告的注意事項。
當酷熱天氣警告生效時,如氣溫普遍會達到極端程度(35.0度或以上),天文臺會發出特別天氣提示,並透過「我的天文臺」流動應用程式推送通知,提醒公眾注意極端酷熱天氣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颱風泰利逐漸遠離本港之後,星期三(19日)的DSE中學文憑試放榜日告別狂風,當日大致多雲,間中有驟雨及雷暴。 星期五(21日)重見短暫時間有陽光,有幾陣驟雨,氣溫介乎27至32度之間。 星期六(22日)部分時間有陽光及酷熱,有一兩陣驟雨,最高氣溫升至33度。 星期日(23日)步入二十四節氣的「大暑」,局部地區有雷暴,大致多雲,有幾陣驟雨,同樣天氣持續至下星期三。 美國全球預報系統(GFS)電腦結果與ECMWF則分別很大,預測西北太平洋的低壓區向東北方向移動,下星期三(26日)接近臺灣東北部。
天文臺: 天文臺開放日2023預約登記方法
香港時間全年比協調世界時快8小時,與位於UTC+8時區的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澳門、臺灣、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致。 香港天文臺現時透過時間伺服器、自動資料查詢系統及公營香港電臺報時信號廣播提供對時服務。 香港天文臺在1948年加入國際氣象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前身),開始進一步使用高技術的儀器進行氣象預測,天文臺於1949年開始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預測氣象資料,並於1959年引入第一座天氣雷達。 1964年1月1日,天文臺用攝氏報告氣溫,與華氏同用兩年,至1966年1月1日不再使用華氏。 天文臺 1973年,天文臺首臺電腦系統啓用,在兩年後的1975年,天文臺使用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電信系統交換氣象資料,包括香港至東京(1969年)、香港至曼谷(1970年)及香港至北京(1975年)。 天文臺臺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臺,因此以颱風形狀作爲天文臺的臺徽。
按最新預測,尼格將於2日下午至3日初時在澳門約100公里範圍內掠過,由於尼格的移動路徑及減弱程度仍存在不確定性,所以2日日間改發8號風球的機會為中等至較高。 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本港離岸吹強風,高地間中吹烈風。 天文臺 隨著尼格逐漸靠近南海北部,本港風勢會在今晚進一步增強,天文臺會在下午4時至5時改發三號強風信號。 而海面有大浪及湧浪,市民應遠離岸邊及停止所有水上活動。
天文臺: 警告信號概況
教育局早上5時公佈幼稚園上午班及全日班停課,中小學則不停課。 由於天文臺上午10時30分前取消所有風球,幼稚園的下午班將恢復上課。 天文臺2025 有興趣參加天文臺開放日2023的市民,可以在3月6日中午12時前前往天文臺網站,選好參觀時段後,填妥個人資料後再確認無誤,完成以上3個步驟即可預先登記領取入場券! 天文臺 每人最多可以領取4張天文臺開放日入場券,費用全免。 簡單地說,它與要多久纔在太陽光下被紫外線B曬傷有關。 舉例來說,使用SPF15太陽油,在10分鐘出現明顯曬傷的情況會延長至150分鐘纔出現。
一號風球生效,隨著颱風小犬繼續靠近廣東東部沿岸,天文臺預告今日(6日)下午5時40分改發3號風球。 颱風泰利襲港,8號風球現由今日凌晨0時40分生效,天文臺下午近2時預告會於4時20分改發3號風球,即生效近16小時。 天文臺2025 天文臺指泰利已開始遠離香港,本地東部的風勢開始逐漸減弱,但與泰利相關的烈風區仍影響珠江口一帶,本港西南部在未來數小時仍普遍吹烈風,高地達暴風程度。
天文臺: 警告機制引起的爭議
尼格已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於4 時50分鄰近的珠海市香洲區登陸。 下週日(22日)有單車節,又是獵戶座流星雨高峯期,天文臺料吹東至東北風5級,初時離岸及高地間中6級,短暫時間有陽光,日間乾燥,單車節參加者要留意向北行時或要面對逆風。 下週一(23日)為重陽節,部分時間有陽光,日間乾燥,相對濕度介乎60%至85%,氣溫介乎攝氏22度至27度,較為舒適,但掃墓時要留意火種。 天文臺預測週三雨勢有時較為頻密,局部地區有雷暴;到週四(19日)有驟雨,局部地區有雷暴,初時雨勢較為頻密;雨勢週五(19日)開始減弱。 氣候服務方面,天文臺設有一站式「氣候資料服務」網頁,方便公衆人士及不同界別的使用者獲取各式各樣的香港氣候資料及統計數據、最新氣候消息和與氣候題材有關的教育資源。 天文臺亦積極與夥伴和持份者合作,以促進氣候資料在不同範疇的應用,當中包括工程項目、城市規劃、水資源管理、科學研究、節能減排、公共衛生及防災減災等。
天文臺: 今日平均紫外線指數
事後香港天文臺全面檢討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並決定在2007年開始採用新的準則決定是否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又加強個別地區風勢資料的發放[18]。 2007年,惡搞香港天文臺的一批香港網民更聲稱發現香港天文臺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決定跟香港股市升跌有著一些不尋常的關係(除風力頗強外,在此指強風與烈風之間),但未經精密驗證[注 5]。 1999年臺風利奧(Typhoon Leo)吹襲香港,香港普遍風勢不大,只有部分離岸及高地風力達強風程度。
天文臺: 氣象監測
(二) 天文臺務求在大雨出現前一、兩小時發出「黃」色信號。 天文臺 天文臺2025 但如大雨迅速發展,則提前發出警告的時間可能大大縮短。 此外,「黃」色信號發出後,並不代表隨後一定會發出「紅」色信號。
天文臺: 紫外線A輻射量 (每小時更新)
當日天文臺卻懸掛了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風勢在信號懸掛期間持續減弱,令市民質疑香港天文臺的做法是否正確。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臺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天文臺事後解釋在決定是否更改信號時,會考慮所有相關因素,但公衆安全是首要顧及的,當時天文臺預測的移動路徑及熱帶氣旋強度,是有需要懸掛8號風球。 若海嘯持續,將會在3小時以內到達香港,而海嘯高度可能會超過正常潮水高度0.5米。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臺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
天文臺: 天文臺
天文臺指出,位於南海中部越南附近的低壓區正逐漸增強,發展成熱帶氣旋,並移向北部灣一帶,與其相關的雨帶會影響廣東沿岸,該區天氣稍涼。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電腦預報顯示,東北風正沿着廣東沿岸,進入該低壓區系統,可見這次東北季候風再度為熱帶氣旋「助攻」。 天文臺昨晚(16日)10時45分發出俗稱「黑球」的強烈季候風信號,預料本港吹偏東強風,平均風速每小時超過40公里,即風力等同3號風球。 天文臺今早指出,陣風間中更達烈風程度,即8號風球的8級風,料週三(18日)高地風力仍達8級,雨勢有時較為頻密,局部地區有雷暴,即橫風橫雨。 按照天文臺最新資訊,杜蘇芮現時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達每小時205公里。 路徑方面,預料它會在大約本週五在本港東北偏東約莫400公里,以強颱風強度登陸。
天文臺: 天文臺的英文
另外,由於未來數日正值天文大潮,內港一帶於零晨至清晨時份有機會出現水浸情況,提醒巿民留意最新天氣資訊。 受「尼格」與東北季風的共同影響,預料澳門風勢將逐漸增強到6至7級,間中8級及有陣風。 由於近日正值天文大潮,加上尼格比預期更接近澳門,2日凌晨內港南一帶將出現約0.2米的水浸,而2日晚間至3日清晨內港地區將出現約0.5米的水浸,提醒巿民留意最新天氣資訊,及早做好防風防水浸措施。
天文臺: 天文臺電腦運算系統
如尼格進一步減弱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天文臺會改發較低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在東北季候風影響下,不少市民發現昨晚開始本港風力大增,大樹被吹得左搖右擺,天文臺昨晚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代表風力等同3號風球,即風力達強風程度(6至7級)。 天文臺早上11時半一股清勁至強風程度的東北季候風會在未來一兩日繼續影響廣東沿岸。 今日顯著降雨概率預報為「中」,日間部分時間天色明朗,稍後有幾陣雨,市民今晚外出宜帶定雨具。 天文臺預料,杜蘇芮會在未來一兩日移向呂宋海峽,隨後可能移向廣東東部沿岸,亦有可能靠近臺灣南部一帶。
天文臺: 強烈季候風信號生效風力如3號風球 天文臺指陣風達8號風球烈風
如尼格減弱為一個熱帶低氣壓,或本港的風力顯著減弱時,天文臺會改發較低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臺今早更新預測,預料本港吹偏東強風,平均風速每小時超過40公里,陣風間中達烈風程度,即8號風球時的8級烈風。 九天天氣預報顯示,天文臺預測週三(18日)吹東風5級,初時離岸6級,高地間中達8級,甚為少見東北季候風會帶來烈風風力。 每當新界北部的低窪地區已經或預料會發生水浸,天文臺便會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
天文臺: 颱風杜蘇芮︱週三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
正中的十字座標,代表從雷達監測颱風雨帶,代表天文臺時時刻刻都觀察著天氣的變化,並以準確預測天氣爲目標。 天文臺2025 天文臺 把颱風形狀左右兩邊拉闊,套在像地球般圓中帶扁的外框中,取其平穩慎重形象,同時也代表天文臺的工作範疇包含氣象及地球物理等方面。 世界氣象組織“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也是由香港天文臺也負責運作及發展。
天文臺: 暴雨警告系統
藉着這一個國際性框架,融合和促進區域性活動,減低惡劣天氣帶來的人命及財物損失。 該網站亦提供世界各地的官方熱帶氣旋信息及惡劣天氣的觀測數據。 除霧觀測資訊外,該網站同時也提供全球大雨、雷暴和烈風的資料。
天文臺: 紫外線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按分區預測顯示,當日上午7時,新界多區氣溫跌至12度或以下,其中石崗及打鼓嶺氣溫料跌穿雙位數,僅得9度。 電子選民登記冊系統晚上出現故障,2023年區議會一般選舉所有投票站晚上8時12分開始轉用正式選民登記冊印刷本發出選票。 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陸啟康宣佈,投票時間延長一個半小時至午夜12時。 天文臺2025 年曆中英對照,按月編排,載有中國傳統農曆、節氣和月相,以及日出日落、日中天、月出月落、月中天和潮汐漲退時間等資料,並以圖表顯示太陽及行星在香港中天和出沒的時間。 年曆亦附有詳盡的太陽週年路徑圖及四季星圖,並載有曙暮光的持續時間、視太陽時的計算方法、日食、月食、流星雨和行星觀測等資料,以及有關曆法和二十四節氣的知識。
另外,「指定地點閃電戒備服務」亦於地理信息系統平臺上一站式顯示閃電及其相關資訊。 「地球天氣」網頁以互動形式展示電腦預報模式的產品,讓市民更容易掌握亞太地區大範圍以至區內多個城市的天氣變化,以及該區的海浪狀況。 若海嘯持續,將會在3小時以內到達香港,而海嘯高度可能會超過正常潮水高度0.5米。 香港天文臺會根據有利於火災發生及擴散的因素,如低濕度、高風速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有關草木乾燥情況的資料,發出火災危險警告。 黃色火災危險警告表示火災危險性頗高,而紅色火災危險警告則表示火災危險性極高。
不過到晚上8時40分的公佈,長洲氣象站已錄得最高持續風速達烈風(8至9級)風力,風速為每小時63公里。 天文臺 至於非屬於參考測風站的大老山及橫瀾島,最高持續風速分別為每小時86公里及65公里,均屬於烈風風力。 在一些氣溫高、濕度高或風勢弱等的天氣情況下,雖然天氣條件未達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水平,但如市民未有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仍有中暑的風險。
在過去一小時,大老山、橫瀾島及長洲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69、56及48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81、64及66公里。 在過去一小時,大老山、橫瀾島及昂坪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68、55及53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85、60及77公里。 根據天文臺資料,在今晚8時,尼格的烈風圈約為222公里(120海浬),意味着最近香港時,烈風圈很可能覆蓋本港全境。 位於香港南端的蒲臺島、索罟羣島,很大可能最先失守,在明日凌晨約4時率先被烈風吹襲。 在過去一小時,橫瀾島、長洲泳灘及北角分別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85、75及61公里,最高陣風分別為每小時96、91及87公里。 澳門氣象局將於7時改發三號風球,預測風力將會減弱。
天文臺: 熱帶氣旋警告(本港地區)
天文臺一股季候風補充會在接近週末抵達華南,並為該區帶來有雨的天氣,隨著高空反氣旋增強,下週初至中期華南沿岸天色逐漸好轉,早晚較涼。 香港天文臺自1999年開始測量及發佈紫外線指數,並於2006年開始預測翌日的最高紫外線指數。 天文臺 當量度或預測的紫外線指數是11或以上時,天文臺會提醒市民避免長時間在戶外曝曬。 至於本週五,天氣則是多雲,有驟雨及雷暴,亦有狂風。 吹西至西北風5級,離岸及高地6至7級,同樣達強風程度。
不過隨著強烈東北季候風,將於下週初為廣東沿岸地區,屆時香港氣溫將會急降。 天文臺 天文臺預計,下週二(19日)香港市區氣溫介乎攝氏14度至19度,上午時分兩個新界地區更加跌穿雙位數,預料只有9度。 天文臺2025 天文臺2025 一股東北季候風會在明日逐漸影響廣東沿岸,隨後
1999年颱風利奧(Typhoon Leo)吹襲香港,香港普遍風勢不大,只有部分離岸及高地風力達強風程度。 當日天文臺卻懸掛了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風勢在信號懸掛期間持續減弱,令市民質疑香港天文臺的做法是否正確。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天文臺事後解釋在決定是否更改信號時,會考慮所有相關因素,但公眾安全是首要顧及的,當時天文臺預測的移動路徑及熱帶氣旋強度,是有需要懸掛8號風球。 香港天文臺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 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天文臺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信號,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
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表示在本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 天文臺 冬季季候風一般從北面或東面吹來,而夏季季候風則主要是西南風。 在十分空曠的地方,季候風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70公里(烈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