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頭由青山公路分開南北,博愛醫院位於北面,朗善邨位於南面;其東面爲錦田及錦田河,其西面則是十八鄉。 學校操場旁,有一幢白色平房式建築,是昔日元朗官立學校的紅磚校舍,於1952年建成,同年12月19日舉行新建校園落成開幕,由教育司高士雅伉儷分別主持頒獎及剪綵。 太平紳士尹耀聲夫婦、新界高級視學官胡興德、屏山理民府徐家祥、學生家長聯誼會主席林慎;修,南約童軍總會鄧乾新等、學生數百人。 後來興建凹頭公務員宿舍時,同時興建官小新校舍,於1966年8月完成,乃六層高建築物,有課室三十個,分為上下午班,而當年的畢業生包括了元朗區著名西醫王裕民。 凹頭石塘村2025 凹頭石塘村2025 對於凹頭這兩棵「古樹名木」大樹,令人想起 凹頭石塘村 凹頭石塘村2025 凹頭石塘村2025 1898年英國接管新界遇到反抗,港英政府隨即於大埔、元朗凹頭及屏山三處地方皆建立警署派兵駐守,以作鎮壓新界村民,而凹頭警署剛好位於八鄉和十八鄉主要交界處,就在凹頭這兩棵名木附近。

當時元朗官立醫局負責學生健康及定期檢查,學校經常與元朗官立四校(元朗公立中學, 凹頭石塘村2025 鄉村師範學校, 元朗官立小學及鄉村師範附屬小學)於大陂頭運動舉行田徑運動會。 元朗公立中學由香港聖約翰救傷隊提供訓練,學生亦可以加入元朗支隊成為女護士,因為趙聿修為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元朗區主席。 1989年元朗公立中學遷至元朗公園南路的新校舍,凹頭舊校舍成為天水圍官立中學的臨時校舍,期後1994年,由東華三院馬振玉慈善紀基金實用學校遷入,於2001年學校定實改名為東華三院馬振玉紀念中學。 新校課室不敷用,學校於1953年進行擴建工程,於學校兩翼增建課室六間。 新校於1947年開始興建,由蘇炳記興建,於 1949年10月落成開課,連建築費達廿一萬,由教育局資助十萬元,餘下十萬元由元朗紳商鄧伯裘、趙聿修等發起募捐籌款(興建兩年之久,可能跟香港政府到1948年年中還未確實撥款日期有關)。 新校落成後即時投入教學,由梁秉憲擔任新校校長,港督葛量洪爵士曾於1950年4月24日視察,學校原定於1950年7月24日舉行開幕典禮,不料建校委員會主任鄧伯裘離世而延遲至9月11日舉行。

凹頭石塘村: 元朗凹頭石塘村

凹頭(英語:)(亦寫作坳頭,「凹」依古時的讀音,粵音「坳」,國音āu)是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元朗市中心東面的一個山坳[1],得名自元朗蠔殼山北麓和一座海拔約四十一米高的小山之間的小山坳,古時是元朗和錦田的分界線,現時也作爲附近一帶地方的地名。 凹頭由青山公路分開南北,博愛醫院位於北面,朗善邨位於南面;其東面為錦田及錦田河,其西面則是十八鄉。 凹頭石塘村2025 凹頭石塘村2025 凹頭(英語:Au Tau)(亦寫作坳頭,「凹」依古時的讀音,粵音「坳」,國音āu)是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元朗市中心東面的一個山坳[1],得名自元朗蠔殼山北麓和一座海拔約四十一米高的小山之間的小山坳,古時是元朗和錦田的分界線,現時也作爲附近一帶地方的地名。 凹頭(英語:Au Tau)(亦寫作坳頭,“凹”依古時的讀音,粵音“坳”,國音āu)是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元朗市中心東面的一個山坳[1],得名自元朗蠔殼山北麓和一座海拔約四十一米高的小山之間的小山坳,古時是元朗和錦田的分界線,現時也作爲附近一帶地方的地名。

開幕典禮由教育司柳惠露主持啟鑰禮,來賓包括教育界名流、新界理民官及官員、東華三院主席、總理、華商總會代表、莫樂天神父、大埔鄉議局、大埔商會、元四邑商會、港九中醫師公會等。 昔日1954年元朗廣興園十八街大遷拆事件,由於當時廣興園地勢比起大馬路低於四五尺,業主用泥填高該地以方便興建康莊街市及樓宇,將元朗中學附近一土山的山坭用作填地築路用。 凹頭石塘村2025 元朗公立中學乃戰前三十年代籌備,於1946年成立,創辦人鄧伯裘、鄧煒堂、鄧友山及趙聿修等,初期是借用博愛醫院一部份作校舍,設施簡陋,亦因院舍不能久借,鄉紳籌建新校址,組成建校委員,包括鄧伯裘(主任)、趙聿修及鄧煒堂(副主任)、林啟芳、林慎修、鄧同光、黃子律、陳日新、鄧友山、陳保生、鄧佩瓊等共四十人。

凹頭石塘村: 元朗村屋,獨立花園,有蓋梗車位,有圍牆及特大天台。全間石屎屋

凹頭位於錦田八鄉與元朗墟十八鄉交匯處,往東北走能夠到達上水、沙頭角、文錦渡及羅湖等地,西南方是屏山屯門,可以說是一個地理上的要塞,可以在短時間內鎮壓整個元朗一帶。 凹頭石塘村 據悉當年英軍乘軍艦上岸進駐的地點,便是凹頭紅毛橋,駐守之英軍後來塔起了一座臨時鐵橋方便軍車調配。 凹頭石塘村 建築物設計富殖民地特色,可惜在日佔時期被日軍破壞,戰後政府借用金錢圍江夏圍作為臨時警署直至 凹頭石塘村2025 凹頭石塘村2025 1953年,元朗區中此類殖民地色彩建築只有舊屏山警署和屏山理民府及屏山警署。

  • 太平紳士尹耀聲夫婦、新界高級視學官胡興德、屏山理民府徐家祥、學生家長聯誼會主席林慎;修,南約童軍總會鄧乾新等、學生數百人。
  • 當時元朗官立醫局負責學生健康及定期檢查,學校經常與元朗官立四校(元朗公立中學, 鄉村師範學校, 元朗官立小學及鄉村師範附屬小學)於大陂頭運動舉行田徑運動會。
  • 後來興建凹頭公務員宿舍時,同時興建官小新校舍,於1966年8月完成,乃六層高建築物,有課室三十個,分為上下午班,而當年的畢業生包括了元朗區著名西醫王裕民。
  • 凹頭位於錦田八鄉與元朗墟十八鄉交匯處,往東北走能夠到達上水、沙頭角、文錦渡及羅湖等地,西南方是屏山屯門,可以說是一個地理上的要塞,可以在短時間內鎮壓整個元朗一帶。
  • 建築物設計富殖民地特色,可惜在日佔時期被日軍破壞,戰後政府借用金錢圍江夏圍作為臨時警署直至 1953年,元朗區中此類殖民地色彩建築只有舊屏山警署和屏山理民府及屏山警署。

於五十年代,元朗各小學有一課程叫「農村常識」,每次農展會舉行時,元校老師均帶同學生去參觀學習。 凹頭石塘村 農展會內,曾經有香港大酒店負責展覽會場的飲食,由其屬下九龍半島酒店主理中西酒菜及荼點飯麵。 凹頭石塘村2025 陳潮昌士多對面有一處叫「合利園」的地方,地址是坳頭村1號,從外邊看不出什麼民居,只有一座鐵皮寮屋,但是從名字來看,這裡曾經出有一條叫「坳頭村」的地方。 後來,新界農展會改於元朗八鄉石崗舉行,展出時間更長至七天,後期的農展會曾經被批評為一種向市民表現社會昇平的一項活動。

凹頭石塘村: 元朗公立中學

凹頭這個地方讀音「坳頭」而非「粒頭」,它的英文拼音亦是 Au Tau。 據香港地方 – 凹頭石塘村 山峽及山坳所述,凹頭得名自元朗蠔殼山北麓和一座海拔約四十米高的小山之間的山坳,在東成裏後方,現時橫跨了西鐵架空鐵路,是元朗市與錦田的交界處,後來凹頭演變成周邊地區的名稱。 位處元朗凹頭的石塘村,位處較偏遠,村屋租買選擇亦不多,生活配套如餐飲美食、商場購物、醫療診所、學校讀書、娛樂康樂設施活動可去元朗市區或朗善邨一帶的商舖。 朗善邨原址前身是元朗凹頭公務員宿舍,花四年時間策劃及興建,於1968年8月17日落成啟用,由太平紳士鄧佩瓊,元朗理民官薜文及元朗分區警司麥乃勳主持啟用儀式。 公務員宿舍有六座五層高及五座四層高之宿舍,提供336個單位,分配與已婚警察人員及區內各部門公務員居員。 凹頭石塘村 其實農展會的範圍是包括元朗中學及元小學,牲口部在元中空地,園藝部設於中學禮堂,而手工部則設於元朗小學內。

  • 後來,新界農展會改於元朗八鄉石崗舉行,展出時間更長至七天,後期的農展會曾經被批評為一種向市民表現社會昇平的一項活動。
  • 朗善邨原址前身是元朗凹頭公務員宿舍,花四年時間策劃及興建,於1968年8月17日落成啟用,由太平紳士鄧佩瓊,元朗理民官薜文及元朗分區警司麥乃勳主持啟用儀式。
  • 昔日1954年元朗廣興園十八街大遷拆事件,由於當時廣興園地勢比起大馬路低於四五尺,業主用泥填高該地以方便興建康莊街市及樓宇,將元朗中學附近一土山的山坭用作填地築路用。
  • 凹頭(英語:)(亦寫作坳頭,「凹」依古時的讀音,粵音「坳」,國音āu)是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元朗市中心東面的一個山坳[1],得名自元朗蠔殼山北麓和一座海拔約四十一米高的小山之間的小山坳,古時是元朗和錦田的分界線,現時也作爲附近一帶地方的地名。
  • 據香港地方 – 山峽及山坳所述,凹頭得名自元朗蠔殼山北麓和一座海拔約四十米高的小山之間的山坳,在東成裏後方,現時橫跨了西鐵架空鐵路,是元朗市與錦田的交界處,後來凹頭演變成周邊地區的名稱。
  • 1989年元朗公立中學遷至元朗公園南路的新校舍,凹頭舊校舍成為天水圍官立中學的臨時校舍,期後1994年,由東華三院馬振玉慈善紀基金實用學校遷入,於2001年學校定實改名為東華三院馬振玉紀念中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