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中60-79歲佔66%,80歲或以上佔34%;女性佔比76%,男性24%。 有3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及/或家人或朋友曾經感染新冠病毒,65%表示未曾有有關經新冠病毒感染史。 新冠疫情相關壓力來源的回應中,長者普遍未有對新冠病毒相關壓力來源展現過分擔心,最多受訪者挑選的壓力來源為「如果自己染病會連累家人」,有26%表示普通程度或以上的擔心。
計劃主要分三大範疇:第一,為社福機構人員提供培訓,增強應對長者情緒問題的知識和技巧。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第二,建立新的服務模式,融合社區的精神服務及長者服務,通過探訪、預防和及早介入等方式,減低長者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或紓緩他們受抑鬱症的影響。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第三,在社區招募長者擔任「樂齡之友」,在接受相關培訓後,於社區協助辨識及支援有需要的長者,發揮鄰裏守望相助的精神。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樂齡∙同行的故事
有研究顯示,本港約有10%的長者出現抑鬱徵狀,情況令人關注;但長者未必會直接表達情緒困擾,他們自己和身邊人亦因此容易忽視抑鬱的警號,錯過及時處理的時機。 計劃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香港明愛、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靈實協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香港心理衞生會,及新生精神康復會。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3) 「應提醒長者有福氣」— 面對長者抑鬱的處理方法,七成半人誤以為提醒長者自己的福氣或往好處看就能協助他們。 ▲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聯乘本地經典漫畫《老夫子》全新創作的六格漫畫集《抑鬱,嚇?哦……OK!》。 不論年紀嘅用戶,日常生活多少都受流動通訊及資訊科技嘅直接衝擊。
計劃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及本地十四間營辦長者服務及精神健康服務的非政府機構。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2025 計劃共分兩階段推行,期望於全港十八區發展一種可持續的服務模式,為受抑鬱症影響或有抑鬱徵狀的長者提供全面的支援。 首階段的調查在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協助下已經於2017年8月至9月順利進行。 這個社區調查的目的在於通過分階段有系統的調查,追蹤香港社區對於晚年抑鬱意識及態度,並協助「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設計公眾教育活動。 是次調查通過全港的隨機抽樣電話調查,成功訪問了1,332位20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回應率為五成八(58%)。 為瞭解市民對晚年抑鬱的認知及態度,「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電話調查。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香港仔Project engineering manager招募
鄰裏親友主動關心是重要保護因素 長者也可成為社區重要支援者 郭韡韡小姐認為,電話訪問得出的數據與前線社工的臨牀觀察一致,均指向社區中出現情緒困擾的長者比過往多。 疫情持續發展加上社區服務受影響,長者的生活規律被打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較疏離,長者情緒容易受壓,令受情緒困擾的長者數字增加。 調節長者面對情緒壓力的方法包括:鄰裏與家人主動關心、鼓勵長者重建生活規律及於其生活中加添有意義的活動。 親友鄰裏的關心舉動,既可減低他們的孤獨感,亦能及時為有需要的長者聯繫適當的社會服務,於社區中形成重要的防護網。
- 三項問卷分數高於3分的比率分別為:14%(PHQ-2),12%(GAD-2),29%(UCLA-3)。
- 計劃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及本地十四間營辦長者服務及精神健康服務的非政府機構。
- 結果顯示,公眾普遍將長者抑鬱的現象「正常化」,公眾教育有待加強。
- 3) 「應提醒長者有福氣」— 面對長者抑鬱的處理方法,七成半人誤以為提醒長者自己的福氣或往好處看就能協助他們。
- 前言
幸好於中心及公共醫療系統兩者的配合下,現在黃伯伯的情況已轉趨穩定。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主導推行,撥款超過三億六千六百萬港元協助改善晚年抑鬱的社會問題,以及提高公眾對晚年心理健康的認識,計劃為期共七年。 參與「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的「樂齡之友」曹女士及服務受惠者陳婆婆亦分享了當中計劃如何幫助陳婆婆走出抑鬱的困局。 他們均表示計劃能加強社區鄰舍守望的力量,對長者的精神健康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援。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香港仔Delivery project manager招募
關於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有研究顯示,本港約有10%長者出現抑鬱徵狀。 面對生活壓力、身體機能衰退、社交活動減少等問題,長者會較易受到情緒困擾,影響心理健康,增加患上抑鬱症或更嚴重病症的風險。
- 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導策劃及捐助推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 計劃共分兩階段推行,期望於全港十八區發展一種可持續的服務模式,為受抑鬱症影響或有抑鬱徵狀的長者提供全面的支援。
- 這個社區調查的目的在於通過分階段有系統的調查,追蹤香港社區對於晚年抑鬱意識及態度,並協助「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設計公眾教育活動。
- 抑鬱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過往進行的調查發現平均每十位長者中有一位受到抑鬱徵狀所困擾。
- 計劃主要分三大範疇:第一,為社福機構人員提供培訓,增強應對長者情緒問題的知識和技巧。
雖然以上中心規模日漸成熟,推出多元化的服務和活動照顧長者的身心需要,惟長者地區中心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認受性及知名度仍有上升空間,各中心及其服務的覆蓋率亦有待提升。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香港賽馬會連續三年支持「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峯會」(樂齡科技博覽),本年度活動早前於11月19日至22日一連四日舉行,透過展覽、網上專題研討會和工作坊等,推動樂齡科技應用,並以創新的方式協助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 談到人生,「老友記」們經歷過無數人生順逆起跌,想必早就看透世事,能夠豁達面對一切,笑看風雲淡吧? 步入晚年的長者,有機會因為面對人生各項重大事件和轉變,例如退休、社交活動減少、身體機能衰退,甚至患病等負面經歷,而較易受到情緒困擾,增加患上抑鬱症或更嚴重病症的風險。 香港賽馬會(「馬會」)成立於1884年,是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世界級賽馬機構。 馬會透過其結合賽馬及馬場娛樂、會員會所、有節制體育博彩及獎券,以及慈善及社區貢獻的獨特綜合營運模式,創造經濟及社會價值,並協助政府打擊非法賭博。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
當時學習嘅一般係iOS同Android作業系統嘅分別,以及簡易手機操作。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時移世易,舊年每10個65歲及以上人士,9個都有智能手機,同2020年每10個有不足7個比較,普及程度持續增長。 計劃在2016至2019年於葵涌、觀塘、深水埗和將軍澳四個地區進行試點,成效頗豐。 基於三年試點成果及經驗教訓,由2020年起,本計劃分兩階段推展至全港十八區。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香港仔Product project manager招募
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超過八千七百萬港元,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面對生活壓力、身體機能衰退、社交活動減少等影響,長者較易受情緒困擾,增加患上抑鬱症或更嚴重病症的風險。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早前撥款逾8,700萬港元,支持推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結合香港大學及六間非政府機構的跨界別力量,以四個地區為試點,提高長者面對晚晴生活的抗逆力。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 「重新出發@觀塘」講座
自2017年10月,「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已於觀塘、葵涌、將軍澳及深水埗四個試點地區正式投入服務。 在服務開始的三個月內,剛完成培訓的「樂齡之友」與社工經已進行2,300多次與社區長者接觸,聯繫到近150名患有抑鬱或有風險的長者。 不少個案在「樂齡之友」陪伴下接受介入服務,現已走出抑鬱孤獨的陰霾,重拾晚年生活樂趣。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自去年10月,於觀塘、葵涌、將軍澳及深水埗四個試點地區正式展開,區內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與長者地區中心或綜閤家庭服務隊合作,為有抑鬱風險或患有輕度至中度抑鬱症的長者提供全面支援。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因此,「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香港大學團隊連同其中29個合作推行計劃的社福單位,於2022年4至6月進行香港長者情緒健康電話訪問調查,成功向4,921名60歲或以上長者進行電話訪問,瞭解他們的精神健康近況。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早前撥款逾8,700萬港元,支持推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結合香港大學及六間非政府機構的跨界別力量,提高長者面對晚晴生活的抗逆力。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結合跨界別力量,推行以社區為本的支援網絡,全面提升長者面對晚晴生活的抗逆力。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2025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的目標正正是透過加強社區資本推廣長者心理健康,預防晚年抑鬱。 這項為期3年的試驗計劃將透過三項元素,包括連繫地區長者及精神健康服務、外展支援,以及社區及公眾教育,透過培訓計劃夥伴機構的社工及超過130位「樂齡之友」的地區年輕長者,組成支援網絡,發揮鄰舍守望的作用,為長者的情緒健康出一分力。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服務時間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總監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教授發佈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港人認為晚年抑鬱情況普遍,過半數受訪者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2025 (52%) 認為,至少一成長者有抑鬱症狀,而當中一半更估計長者抑鬱達三成以上。 同時,受訪市民中超過八成(85%)表示願意協助受情緒困擾的親友及鄰舍求助。 在農曆新年將至,市面一片喜氣洋洋的同時,長者的情緒更易受節日影響。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導推行的「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自2016年10月啟動,在計劃期間,香港大學會進行一個分為兩個階段的香港晚年鬱抑辨察社區調查。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攜手關注長者精神健康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聯乘「老夫子」與老友記順逆同行
今時今日簡單如去茶樓飲茶,都要用電子點餐;去政府醫院覆診要識用HA Go。 樂齡一族除依靠身邊親友外,要融入數碼社會,社區嘅幫助及個人努力亦在所難免。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會盡力確保本網站的資料無誤,唯網站所載的資料只供參考之用,如有錯誤或疏漏,概不負責。 2) 「長者患抑鬱容易被發現」— 七成人以為在有身體病患的長者當中,抑鬱能容易被察覺;對於記憶問題是否長者抑鬱的症狀之一,受訪者亦意見分歧,五成二人表示認同,四成八人並不確定,可見公眾並不一定了解如何識別有抑鬱症狀的長者。 1) 「長者患抑鬱症屬正常」— 半數受訪者未能確定抑鬱並非老年轉變的正常反應;假若長者談及自殺時,約有四成受訪者表示長者並非認真。 結果顯示,公眾普遍將長者抑鬱的現象「正常化」,公眾教育有待加強。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賽馬會樂齡同行
今天(2月1日),「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總監及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教授和「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共同首席研究員及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凱茵博士公佈調查結果。 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及本地十四間營辦長者服務及精神健康服務的非政府機構,於全港發展一種可持續的服務模式,為受抑鬱徵狀影響的長者提供全面的支援。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明愛安老服務於2016年接受邀請在鄭承峯長者社區中心(深水埗)開展先導計劃,為有抑鬱風險或抑鬱徵狀的長者提供預防和適切的介入服務,提升長者的心理健康和抗逆力,成效顯著。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