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房委會公佈最新公屋輪候數字,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 5 年以上,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約 3 年。 房屋署現時未有為公屋的聾人或弱聽住戶加裝火警閃燈,有住戶主動申請亦被拒絕[30],工黨及一羣聾人於2017年12月到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房屋署違反《殘疾歧視條例》[31]。 工黨主席郭永健指出,聾人不應因為先天障礙而被剝奪基本生存權利,他批評房屋署作風官僚,不應以資源為由拒絕聾人或弱聽住戶申請火警閃燈[32]。 聾人機構「龍耳」創辦人邵日贊估計,至少一千戶的公屋有聾人,過往曾經多次向房屋署反映要求加裝火警閃燈裝置,但當局推說沒有這政策,他認為房屋署現在才研究,進度太慢[33][34]。 例子1 – 油塘邨的項目編號「KL34RR」,代表是九龍第34個房委會項目,並按整體重建計劃興建;此編號在更改修飾詞為「RH」後,亦同時對應同一項目內的油美苑及油翠苑。 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租住公屋數量每年設定配額,並設有計分制度,讓較年長的申請者獲優先編配公屋單位。
透過我們的報導文章,您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公屋設計和居屋設計,並且從中知道很多公屋裝修和居屋裝修的祕訣。 根據不同的單位結構,採用不同的空間佈局,再運用不同的設計風格,如北歐風、工業風、簡約風、日系風和現代風等,配搭不同的物料,公屋和居屋也可以非常優美。 因應公眾對一般公屋申請者輪候時間的關注,房屋署每年會對一般公屋申請者的安置情況進行特別分析。 請按以下連結瀏覽最近一次的分析:截至2022年6月底一般公屋申請者安置情況的特別分析以上特別分析中所述的申請者輪候時間僅顯示某個時間的特定情況,過往的趨勢並不代表將來的情況。 分析結果只用作一般參考用途,不應視為反映整體申請者輪候時間或個別申請者用以估算其輪候時間的依據。 對於新加坡人來說最惡劣的居住環境都有500呎,他們的標準就是:一開門就是房、像酒店房一樣的,便是窮人住的房屋。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住宅單位設計
抵銷租金安排包括繳交暫準證費的中轉房屋暫準租用證持證人,以及綜援受助人。 單就2022年第四季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結果而言,約有155,200個私人樓宇非業主戶(佔私人樓宇非業主戶總數的30.5%)會符合入息資格。 然而,這數字包括了現已申請公屋的住戶,以及符合入息限額但不符合其他申請公屋資格的住戶(例如資產限額、在本港擁有住宅物業及居港年期等)。
此外,有近7成半受訪者已經或正在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為4.6年,最長輪候時間為18年。 委員梁文廣表示,修訂不影響將公屋資源留給最有需要基層市民的原則,故委員一致通過收緊富戶政策,包括租戶須每隔兩年申報是否持續住在獲編配的公屋單位、有否持有物業,以及有否遵守公屋條款。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2025 他提到,不少委員憂慮新措施會對租戶帶來不便,故一致建議當局推出簡單、清晰,以及電子表格讓居民填報。 被問到會否進一步檢討公屋富戶政策,她則表示,現時的資產限額是適當,故認為暫不需要進一步收緊。 她強調對上一次收緊富戶政策是2017年,至今只收回約3,200個單位,亦只有約30,716多戶要交1.5倍和兩倍租金,顯示富戶的數目並不多,濫用公屋的租戶的不多。 有關注公屋福利團體早前發表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對比去年12月,超過八成五的受訪公屋住戶收入減少,但有近六成六受訪者不瞭解房屋署的租金援助計劃,只有一成一人有在過去半年提交申請,而提出申請者中,有三成八人不獲接納,原因包括住戶人數有變,或未住滿兩年而被拒申請。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移民新加坡方法(一)投資移民
透過我們的報導文章,您會發現只要精心考慮屋內的空間佈局,公屋和居屋並不一定比私樓遜色,運用不同的設計風格,如北歐風、工業風、簡約風和現代風等,配搭不同的物料,公屋居屋的家居環境也可以非常優美。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2025 1990年代開始,公屋需求大增,房委會開始提高建築密度並減少公共休憩設施面積;1997年推出的八萬五計劃為求提供最多的單位,用盡地積比率,更使建築密度進一步上升,邨內休憩空間所剩無幾。 此現象特別可見於天水圍北的各屋邨,如天悅邨、天逸邨、天華邨等,直至2000年代初八萬五計劃失敗,公共休憩設施面積才得以逐漸增加。 香港公共屋邨發展源自1953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一場大火,香港政府為安頓災民,開始興建簡單實用而租金廉宜的徙置大廈,標誌著香港公共屋邨的誕生[3]。 房委會指,房屋署將於2021年4月開始,直至2022年3月,為期12個月內,以每個應課差餉物業的寬免額首兩季每季1,500元為上限,其後兩季以每季1,000元為上限,按月將政府的差餉寬免額從住宅租戶應付的租金中等額抵銷,悉數轉歸他們。
- 不幸的是亞洲金融風暴及其後非典型肺炎的衝擊,令樓價直線下跌,「八萬五」建屋計劃受很大阻力,尤其當時私人市場的業主。
- 非標準設計大廈可以有超過一翼作退臺式設計,較為特別的例子有彩福邨彩歡樓及彩德邨彩仁樓,兩座大廈其中左右兩翼均具退臺式設計。
-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347],較重建前嘅1,600夥大幅增加,頭兩期重建會畀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就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大概100幾萬港元[348]。
- 何永賢又強調,房委會一直採取不同策略,打撃濫用公屋,包括兩年一度家訪調查、轄下的中央專責小組亦會深入調查隨機抽選及公眾舉報的個案。
- 隨着房委會開始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公共房屋的規劃和設計中,以及近年公屋量高速增長,公屋地皮亦趨小型和不規則,自2000年8月,房屋署首次在石硤尾邨重建第一期採用非標準設計後,在規劃及設計新屋邨時,均按個別地盤的特點而採用非標準化的設計,如地盤的微氣候、地理環境、地區特色及居民需要等多項因素。
- 不申報資產或資產超出限額的住戶,便須在一年的暫準居住期內遷出,期間須繳交相等於雙倍淨額租金另加差餉或市值租金(以較高者為準)的暫準證費[15]。
- T型設計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外觀呈「T」字形,這設計減輕了「樓望樓」的問題。
X型設計的非標準設計大廈結構外型部份由兩座Y字型組合而成或部份由十字型中間加多一翼組合而成,形狀與蝴蝶邨相似。 例子有皇后山邨、水泉澳邨月泉樓、映泉樓、樂泉樓、山泉樓及峻泉樓、迎東邨迎趣樓及迎悅樓。 而第一、二代設計的大廈因機房位置限制而升降機不能到達頂層(即低座的26樓、高座的28樓),受影響的升降機將於下一層加設一層站,方便頂層住客。 至於東頭邨、隆亨邨及第三代大廈的機房位置較高,升降機可以到達頂層。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裝修設計 (今日:
團隊巡查期間又發現,葵盛西邨有14個儲物室,麗瑤邨則有2個,每個房間鐵門深鎖,部分標明層數及室號,部分則只標示為「貯物室」,成員曾從外部探視單位內部間隔,發現儲物室同層及上層均設有相同面積的住屋單位,唯獨儲物房空而不用,有個別儲物室可儲藏多達4個大型垃圾桶車,其餘則空置,未有物盡其用。 公屋輪候冊中,30歲以下單人﹙配額及計分制﹚申請者由2011年的29,100人,增至2018年的58,100人,增加接近一倍;30歲以下申請者在2015年曾高達73,800人﹙52%﹚,更一度超過30歲或以上申請者。 根據公屋租約規定,每個公屋單位只供戶主和名列在租約上的家庭成員居住。
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網頁,「丟空單位(或逾三個月非經常持續居於單位)」屬於濫用公屋行為,如租戶被證實濫用公屋,除會被終止租約,更可能會遭檢控。 高級管理人員能夠成功申請簽證的機會最高,緊接的是高級技術人員,普通職員或勞動階層可能就會需要比較長的申請期間了。 新加坡的移民方法有多種,有技術移民、留學移民、投資移民、創業移民和結婚移民!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面積數百呎的儲物室、空格位未有物盡其用
參考以往做法,小組委員會通過將1人至5人家庭的入息限額凍結在現行(2022/23年度)水平;6人及以上家庭的入息限額,則按照既定機制上調。 另外,小組委員會亦通過將所有家庭人數住戶的資產限額按既定機制上調1.9%。 不過,發言人亦指出,由於本地經濟正從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中逐漸恢復,作為公屋目標羣組的低收入家庭的生計仍受到嚴重影響,在釐定2023/24年度公屋入息限額時,需繼續作出例外處理。 若嚴格根據既定公式計算,在2023/24年度,6人及以上家庭的公屋入息限額會上調,而1人至5人家庭的入息限額則會下調。 立法會議員梁文廣、楊永傑、林素蔚、張欣宇組成的A4聯盟亦指,自2020年初起,本港一直受疫情影響,經濟低迷,不少基層居民開工不足或失業,即使加租首年租金上調金額可獲寬免,但認為寬免期過後,仍會為基層帶來負擔。 因此,他們建議若未來經濟未有恢復,房委會應考慮延長寬免加租安排。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index == 2 ? (!commercialSteps ? ‘住宅’ : ‘商業’) : null titles .title
2003年1月,深水埗富昌邨及黃大仙竹園南邨發生電閘磁石鎖鬆脫,擊傷居民的意外後,房署完成全港4,831扇屋邨電閘檢查,發現251扇電閘需要進行維修,佔總數百分之五[29]。 2018年,從讀書時期開始走遍香港二百多個屋邨,並拍下了二十萬張照片的梁瑋鑫以一張拍攝沙田乙明邨最為特色的「外露式樓梯」獲得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香港地」組別佳作獎,再次把屋邨的美帶到國際[27]。 據房委會網頁顯示,在 2023年2月1日以前按「配額及計分制」登記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如分數於2023年2月1日,其分數已達425分,現正 / 將會安排詳細資格審查。 若房屋署發現不再符合編配公屋資格的申請者,以及沒有回應房屋署邀請以進行文件查覈及/或詳細審查的申請者,房屋署將會取消其申請。 在2022年12月底,約有 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6,2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香港公共屋邨一覽
房委會指,現時約有147,500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7,700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即共有245,200萬宗申請。 而未來4年間,房委會在東湧區亦提供不少單位,分別有東湧第100區及第99區,分別供應5,200夥及4,800夥公屋或綠置居單位;而東湧第109區亦將提供1,300夥資助出售房屋單位。 在房委會未來4年的公屋及綠置居供應中,以2025/26年供應最多,單年供應約12, 600夥,並提供最多市區盤,約有7,800夥,包括觀塘區及深水埗區,單計觀塘區已有三個項目完工,分別有曉明街、宏照道第一及第二期項目,約涉5,200個單位。 根據2021年12月的預測,房委會預計於2022/23年度至2025/26年度四年間,共有7.76萬夥公營房屋單位落成,當中4.64萬夥為公屋及綠置居單位,2.12萬夥為資助出售房屋;房協則料有3,900夥公屋單位及6,100夥資助房屋單位。 【公屋/綠置居/居屋】早前政府已宣佈,在未來10年,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以提供3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 根據運輸房屋局最新預測,在未來4年間,房委會共有67,600夥公營房屋落成,而房協則有10,000夥,即合共可供應77,600夥。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公屋丨2人家庭見主任 突被指入息超額取消申請 網民拆解出事位
和諧式大廈的電梯大堂及通道等公用地方較寬敞,所佔的樓面面積較多,因此較後來落成的非標準設計大廈甚至不少私人住宅寬敞。 然而,審計署曾經在調查報告中指出,房委會沒有善用土地以獲得最多的實用面積[4],而此等問題亦在新和諧一型大廈出現(例如上水清河邨所在用地準許地積比為7倍,但最後僅使用了約4倍)。 立法會一份最新文件顯示,私樓價格高昂,雖然政府推出多項對青年人的房屋支援,惟都收效甚微,30歲以下人士購買居屋及首置單位的成功率,分別低至0.58%及1.8%。 而18-29歲的公屋申請者更因年長申請者優先的編配安排而難以獲配單位。 數據亦顯示,30歲以下循配額及計分制申請公屋的人士中,擁大學或以上學歷人士所佔比例近年不斷上升,由2012年的27%,增加至2018年的接近五成。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非標準設計大廈的誕生及靈活性大廈
和諧二型的設計是希望取代1980年代的Y型大廈設計,但因外型龐大且擁有Y型設計低靈活性的先天缺陷,令屋邨規劃缺乏靈活,未能把地盤潛力極大化地發揮出來。 所以按統計數據顯示和諧二型由1989年面世開始,為少數負責公共房屋設計的建築師所採用,所以房屋署已經決定率先於1999年5月1日正式淘汰和諧二型設計,而最後一批建成入夥的和諧二型大廈就是位於馬鞍山90區第五期的錦豐苑錦荷閣及錦蘭閣(亦是僅有兩座採用和諧二型設計的居屋大廈)。 和諧二型大廈每翼翼尾採用了退臺式設計,一般樓層的翼尾單位為2B型單位,但最頂兩層的翼尾單位則為1B型單位;另外,1-3樓位於大廈入口對上的兩個單位亦特意留空,變成半開放式走廊,為和諧二型大廈的一大設計特色。 和諧二型大廈的電梯大堂延續了Y3型的中空設計,電梯大堂圍繞升降機槽而建,升降機位置與Y1及Y2型大廈相似,上方的樓層可以從中間的三角形天井看到下方的大堂,亦令大堂非常通風。 而第二代和諧一型大廈的1P型單位與第一代相似;三睡房單位方面,第二代的仍保留第一代的浴廁分離的設計,部份屋邨/屋苑(如:金坪邨及坪麗苑)已經開始取消在浴室內浴缸設計,改為採用屏風式企缸設計。 1989年推出的和諧式設計,以多變的單位組合為賣點,亦正式設有標準一/二人單位戶型,首批大廈於1992年落成。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空間名
如上所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到本世紀頭幾年持續的樓價下滑,對業主來說或是噩夢,但對還未「上車」者來說是難得機會。 1996到2006年間,全港住戶居於自置私人房屋比率由35%升至38%。 其中本地出生者的升幅(2個百分點)較明顯,高於內地出生並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者(1個百分點)。 至於PMR在1996年高達35%的自置私人房屋比率,相信是因1996年人口統計對此類人士的定義較寬鬆,涵蓋範圍較大(篇幅所限,在此不詳細討論)。 帖文引來網民熱議,不少人都批評樓主朋友做法,「咁不孝嘅仔女」、「留低老人家自己移民 真係好咩…有能力就飛起父母」、「有能力移民嘅仔女,買間私樓畀老人家住咪得囉」、「即係老人家唔跟埋移民就無屋住…但後生家人就堅持移民…即係諗住又靠政府幫,又靠政府恩賜給有能力移民的家庭,算唔算係公屋富戶」。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採用構件式單位設計(公屋)
把睡眠空間安排在靠近窗戶的旁邊,牀的後方便是一組衣櫃以及收納櫃。 一入屋,設計師把客廳空間安排在右手邊,一組掛牆電視櫃,配搭燈光效果更有層次感,更潮流。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房委會︰首季多大型屋邨入夥 不少輪候已久申請者上樓
可惜在2000年代初期,政府180度的政策改變被視為長遠住屋政策,而非短暫權宜之計。 從此公屋和居屋供應大幅削減,香港樓價一路飈升,大部分中低收入市民難住上資助房屋,「上車」又無望。 作為香港房屋市場最大的決策者,港府在房屋政策上實在責無旁貸,不能繼續放任住屋問題惡化。 受難以預料的客觀環境及港府對房屋計劃的方向變化影響,2000年代中期以後,隨着居屋和公屋興建量大削和停滯,加上私樓樓價和租金不斷上升,香港房屋問題再次加劇。 2006到2016年間,全港住戶「上車」自置資助出售房屋和私樓的比率平均下降了1和3個百分點。 其中,本地出生者和內地出生並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者的住屋權屬變化基本同步。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分享公屋四派畢業經驗!終極一派大窩口邨 (有片)
使用此升降機服務佈局的例子有元州邨元樂樓及元雅樓、彩盈邨盈富樓、盈安樓及盈順樓及鯉魚門邨鯉隆樓。 在此之後,取代新和諧式設計的非標準設計大廈不再限制必須設置雙數數目的升降機,令一座大廈設單數數量升降機的設計、設置同時服務中層及高層的升降機,甚至分設兩個升降機大堂以服務不同樓層的安排變得更常見,藉以降低建築成本及提升大廈設計彈性,從而提供更多單位。 隨着房委會開始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公共房屋的規劃和設計中,以及近年公屋量高速增長,公屋地皮亦趨小型和不規則,自2000年8月,房屋署首次在石硤尾邨重建第一期採用非標準設計後,在規劃及設計新屋邨時,均按個別地盤的特點而採用非標準化的設計,如地盤的微氣候、地理環境、地區特色及居民需要等多項因素。 樓宇設計方面,則以層數及退臺式的大廈設計以配合鄰近的樓宇風格及地勢,或以屋邨廣場或開揚的空間設計,以凸顯地區的特色景物。 其後,房委會亦於同年制訂「靈活性大廈」設計,大致以彈性十字型及新和諧一型為藍本,以便公屋與居屋之間可予互換(但此等設計最後僅用於石排灣邨原訂作為居屋的座別,並因停售居屋而未能推廣至其他屋苑;此前,將軍澳74區南、藍田邨第7及9期亦曾獲選為採用此類大廈的屋苑)。
有關注房屋團體認為,30歲的青年人一般已有一定的工作年資及積蓄,開始考慮置業無可厚非,然而較少人能夠負擔私樓,認為政府可增加資助房屋中的相應配額。 莫續稱,憂慮在未來數年新屋邨落成數量放緩的情況下,輪候時間將會愈趨惡化,單身人士或需長達10至15年纔可「上樓」,促請政府推出更多措施協助基層市民,包括加快興建過渡性房屋、加強執行劏房租務管制條例,並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新界大面積的棕地,而非只收回「蚊型」土地興建單幢公屋。 由於輪候各申請地區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數目有異,區內公屋供應量也各有不同,故各區已接受配房的最低分數也會有所差異。 申請者可按其喜好及入住公屋的迫切性,重新考慮其公屋申請地區;惟選擇輪候市區(包括香港島及九龍)公屋單位會受以下注意事項第3點所述的限制。 另由於配房的先後次序須視乎申請者於「配額及計分制」下的分數而定,而此分數亦與申請者成功登記輪候公屋時的年齡有關;故若於某一時段內有較多較年長的申請者到達編配階段,可導致某月份某區的已接受配房最低分數較上月不降反升。 根據既定機制,公屋入息限額以住戶開支為計算基礎,當中包括住屋開支和非住屋開支,另加5%的備用金。
對比起香港的住屋問題,根本天同地比,在香港可以找到一處「容身所」已經很幸福,莫講話「500呎」。 2015年7月起,香港部份公共屋邨及居屋被揭發食水含重金屬量嚴重超標的事件。 其中啟晴邨、牛頭角下邨第一期、水泉澳邨、榮昌邨樣本含鉛量,超出世衛標準。 特首宣佈針對事件,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並抽驗了45條2005年後落成的公共屋邨,共3806個水樣辦,以及138條2005年前落成的屋邨共2639個水樣辦。
房委會每兩年覆檢租援受助人資格,以決定是否繼續批出租援,強調會作抽樣調查,防止計劃被濫用。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本港經濟因疫情陷入低谷,不少基層巿民加入失業大軍,正就如何交租而發愁。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2025 房委會今日(22日)宣佈,延長暫緩發出公屋遷出通知書措施至明年三月,若租戶有經濟困難,亦可申請租金減免,有區議員及關注團體建議因應目前巿況,為租金減免拆牆鬆綁,包括擴闊租金減免分級制,向短期失業的租戶提供援助。 不過,聯會提到,目前房委會的調租機制存在滯後問題,例如今次以2019年與2021年間公屋租戶家庭入息作參考,未能顧及今年年初第五波疫情大爆發的影響。
千禧年代的新公屋有一段時間同時有標準設計及非標準設計出現,以2009年落成的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及三期為例,1/2P單位室內樓面面積亦維持在17平方米左右。 由1954年至1984間落成的公屋,亦絕大部份是編配給三人或以上的家庭,當時單身人士和二人家庭只有在例外的情形下先可獲配公屋。 直至1984年政策出現改變,單身人士獲獨立公屋單位申請資格,由於當時的標準公屋並沒有小型單位,於是房委會在新建公屋改良設計及改建現有適合的空置單位作一人單位。 雖然內地出生並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的「新移民」和本地出生者,住屋情況的變化在這10年間大致相同,不過居住未滿7年的單程證「新移民」情況卻非常嚴峻。
80年代中以新長型、相連長型、Y3及Y4型為主打的標準設計,但戶型最少亦為三人家庭所設計,於是房署於興建時或落成前改裝標準單位,以一拆二或一拆三的方式提供適量一人及二人單位。 觀塘新落成公共屋邨安達邨最近陸續入夥,IKEA九龍灣分店亦有示範單位展示,實用的間隔令不少人羨慕。 令更多無殼蝸牛「葡萄」的是,有網民在fb專頁「安達邨」中分享入夥通知信,信中顯示2至3人單位月租為1,540元,而3至4人單位則為2,160元。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項目編號
租住私人房屋方面,整體上,對比1996年,2006年的比例有所下降,側面反映回歸初期港府希望提高自置住宅比例以及持續提供公屋的政策有效。 話雖如此,即使PMR租住私人房屋的比例下降了3個百分點,46%(2006年)仍是3種身分之最。 另外,本地出生者相關比率有上升,由1996年的13%升至2006年的15%。 對比自置私人房屋,居於自置資助出售房屋(絕大部分為居屋)的住戶升幅更明顯。 在本世紀初政府雖已削減居屋的建造和出售,但因滯後效應,全港住戶在1996到2006年居於自置資助出售房屋的百分比由12%大幅上升至17%。 其中以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者升幅最大:本地出生者升3個百分點,至18%,而內地出生並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者則上升了8個百分點,至17%。
1980年代起,包括公屋和以「居者有其屋計劃」為主的資助出租和出售的房屋便成為差不多一半香港居民的住所。 資助房屋能使市民每月省下數千元生活費,亦助市民更易實現置業階梯。 網民都認為樓主可照用其父住址申請公屋,因已購入單位,住戶人數應不受限制,「買咗冇人再理住幾多人」、「除非業主喺未補價前未經批准出租俾人,實際上業主和家庭成員喺唔喺度住,又或者俾咗其他人都無罰則」、「公屋買咗等於私樓,邊個理你住咩人」。 也有網民指出,由於老人家曾申請及購買居屋,無法享受房屋署雙重房屋福利,「即係享受過房署嘅福利。居屋原業主係唔可以做公屋戶主。否則就雙重享受房署嘅福利」、「如果係香港無人照顧到老人家,入老人院應該係唯一選擇」。
公屋23人單位平面圖: 房屋委員會為公共屋邨項目試行環保措施
大廈設三部升降機,三部各服務不同的層數,多數安排為除1樓及頂層外每三層一停(但部份已更換升降機的屋邨,會在1樓加開層站;至於頂樓因升降機機房結構所限,不會加開層站,但會在下一層安排多一臺升降機可達)。 兩條樓梯設於升降機後,樓梯為重疊設計(鉸剪樓梯),兩樓梯交錯設於同一位置。 此外大廈亦集合中央走廊式大廈、露臺相連式大廈及雙塔式大廈設計的優點[1]。 雖有三款統型大廈設計[28],但大廈不同部份的高度及單位位置可因應地盤及環境設計而作出修改,每座只有4-6層,可作為公屋、可租可買大廈或居屋,如赤柱馬坑邨、坪洲金坪邨、長洲雅寧苑等。 和諧1A型大廈是以和諧一型為藍本而衍生出來的矮化版本,層數約為14至25層,大廈樓宇頂部及樓梯改用和諧三型的設計。 此設計主要應用於興建在受機場附帶建築物高度限制的地盤(僅九龍),例如當年位於啟德機場航道以下,每幢大廈只有13層高的麗安邨、14層的白田邨潤田樓、20層的高俊苑及達23層高的樂富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