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候鳥好像飛機一樣,有自己的飛行航道,亦有固定的遷徙路線。 全球總共有9條候鳥主要飛行航道,而香港就處於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 此航道由北極圈經東南亞,一直伸延至澳洲及紐西,長達13,000公里,足夠為5千萬隻來自超過250個不同族羣的遷徙水鳥提供棲息地。 魚塘是候鳥覓食的地方,而毗鄰大生圍的南生圍,則是候鳥休息的地方。 有的有記士多魚塘外,是4,500多隻鸕鶿休息的樹林,這是鸕鶿重要的晚棲地點。 南生圍也是觀鳥熱點,有叔的魚塘位於錦田河邊、南生圍路旁,這裏同時是香港觀鳥會的「魚塘教育園地」。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小朋友、同學仔在家上學,大人朋友也不少留家工作。 困足的日子,壓抑的心情,我會嘗試從生活中尋找快樂鳥,為鬱結的心情張望自由鳥,在香港自然尋樂。 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客座講師馬海鵬對深晚記者表示,深圳海域潮汐為「不規則半日潮」,即24小時內會出現兩個高潮、兩個低潮,且兩個高潮與低潮時期的潮位並不相當,所以稱為「不規則半日潮」。 潮汐主要是海水受天體引力而形成,每個月農曆「初一」「十五」受太陽與月球的引力疊加,潮汐的潮差更大,會出現「大高潮」與「大低潮」的場景,視頻畫面中就是正值深圳灣海水大低潮的場景,所以露出大片灘塗,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 近日,有深圳市民在深圳灣畔拍攝到海水「乾涸」的場景,並配文「深圳灣公園的海水都快幹了」,評論區眾說紛紜。

香港候鳥: 香港觀鳥點

科學家為了更深入瞭解鳥類的遷徙路線,會利用「環誌」的方法追蹤水鳥的遷徙數據,並紀錄候鳥遷徙的日期、時間、年齡、性別、體重等等,以計算出該候鳥的遷徙距離、遷徙時間和速度、以及最適合該候鳥的生境等等。 香港候鳥2025 因此,「環誌」工作對航道上的鳥類保育工作起了十分重要的功用。 鳥類「環誌」的方法有很多種,而最常見的是在水鳥的腳上繫上一個輕巧及刻有獨立編號的金屬腳環和塑膠製成的輕巧腳旗。 香港候鳥 每個腳環都是獨特的,科學家和「環誌」工作者都可以從記錄中找到這腳環和腳旗的資料,更可以知道是由哪個國家為此水鳥繫上腳環和腳旗。

由於種類繁多,部分的外觀也很相似,辨認時的確叫人頭昏腦脹。 不過,從牠們的名稱中,也可大致得悉牠們的特徵,例如大、中、小杓鷸(「杓」是舀東西的器具,這裡指嘴巴的形狀)、反嘴鷸、小青腳鷸、磯鷸、白腰杓鷸和黑翅長腳鷸等,都可從中略知這些品種的外型和身體部位的色澤。 觀察水鳥需要配合潮汐,水漲之時,在淺灘覓食的水鳥會逐漸靠近岸邊,更易於觀察。 香港候鳥 此際水鳥仍待在遠處,只能依賴望遠鏡遠遠觀察,然而跟前的泥灘上卻是生機處處。 這邊廂橘紅色的招潮蟹爬出地洞,提起巨螯驅趕敵人;那邊廂一條條粗大的彈塗魚不時豎起背鰭,張開大嘴與同類爭奪地盤,有時候又會扭腰高高躍起,以吸引異性。 對牠們來說,求偶繁殖實在刻不容緩,因為下一刻,說不定已成為水鳥的腹中物了。

香港候鳥: 更多「生活」主題…

在 香 港 眾 多 鳥 類 中 , 夏 候 鳥 只 佔 其 中 的 一 小 部 分 。 牠 們 一 般 會 在 香 港 繁 殖 , 然 後 到 南 方 過 冬 。 只 有 少 數 的 水 鳥 會 於 夏 季 遷 徙 至 香 港 繁 殖 , 例 如 黃 葦 鳽 會 於 每 年 五 月 至 八 月 於 本 港 繁 殖 。

觀鳥愛好者John Allcock表示,大量呈橄欖褐色的雌鳥會在香港過冬,但雄鳥則通常在北方度冬,以免需要長途跋涉飛回繁殖地,因此在香港非常罕有。 這些候鳥每年都會飛到香港度過冬天,當中包括普通鸕鷀、反嘴鷸,當然少不了黑臉琵鷺! 於香港觀鳥其中一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看到一些短暫逗留過冬的候鳥。

香港候鳥: 全球網頁

日常看到雀鳥,小朋友一般都反應「雀」躍,我們大人不妨感染一下童樂,對大自然與動物多點好奇、多點欣賞,在這個病疫亂世,生活中或可增添多些生趣。 即使你對觀鳥沒有特別渴求,推薦你這個悠閑好節目,不用特別成本,在日常活動的自然環境中只要留意一下,也有機會獲取觀賞雀鳥的樂趣。 其實每年季候鳥季,自然生態人士都會提醒大家觀鳥的禮儀。 除此之外,因某些原因(如惡劣天氣),鳥類在遷徒途中迷失方向,偏離原本來的路綫或目的地,均稱為迷鳥。 如2016年,先後在鹿頸及米埔自然保護區出現的兩隻白鶴,以及2019年在的塱原發現的彩䴉。

  • 其中,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是遷飛涉禽的其中一個補給站。
  • 牠 們 大 部 分 會 在 春 季 或 秋 季 在 本 港 作 短 時 間 逗 留 , 然 後 繼 續 向 南/北 遷 徙 的 旅 程 。
  • 為 加 強 對 本 港 鳥 類 的 認 識 , 漁 護 署 亦 與 本 地 團 體 合 作 , 進 行 各 項 鳥 類 研 究 。
  • 而且,不少遷徙性鳥類每年都會途經香港再往南飛,或以香港為其度冬地。

觀鳥其中一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看到一些只在香港短暫逗留過冬的候鳥。 部分冬候鳥品種為數不多,甚為罕見;即使是常見品種,亦擅於隱藏在植物或其他外表相近的雀鳥之中。 「我還見過與人等高的鷲站在塘邊。」有叔自出世起在這裏幫父親打理基圍,基圍後來變成魚塘,有叔便一邊養魚營生,一邊看天上眾多雀鳥飛來飛去,鳥真漂亮,但他從不知道這些雀鳥姓甚名誰。 香港候鳥 他覺得雀鳥只喫掉魚塘裏的一點魚,想必是自己把一排膠樽綁在魚塘上起了作用,雀鳥以為膠樽是網。 而Johnson則認為是因為魚塘就在路邊,雀鳥怕人多,所以較少雀羣前來大肆光顧。

香港候鳥: 鳥類

另 外 兩 種 較 低 危 品 種 ─ 紫 綬 帶 及 大 草 鶯 , 分 別 為 少 見 過 境 遷 徙 鳥 及 留 鳥 。 其 中 , 米 埔 內 後 海 灣 拉 姆 薩 爾 濕 地 是 遷 飛 涉 禽 的 其 中 一 個 補 給 站 。 香 港 面 積 雖 小 , 但 曾 記 錄 到 的 鳥 類 品 種 數 目 竟 超 過 570 種 之 多 , 相 當 於 全 中 國 野 鳥 數 目 的 三 分 之 一 。 因 此 , 香 港 是 一 個 理 想 的 觀 鳥 熱 點 , 在 全 年 不 同 時 間 、 不 同 地 點 均 能 欣 賞 不 同 習 性 的 鳥 類 的 千 姿 百 態 。 這些惡劣的行為很不道德,傷害自然生命以至有犯法之嫌,守禮的我們應該不會犯下。

香港候鳥: 黑麪天使   黑臉琵鷺

其實全球的天氣全年都在變化,而北方的天氣更會由秋季開始慢慢變得不適合候鳥居住。 到了冬季時,湖水結冰,寸草不生,很多野生動物都難以覓食。 香港候鳥2025 香港候鳥 直到4至5月,北方天氣開始變得穩定,候鳥們會逐漸離開香港,再次踏上旅程,回到北方的繁殖地。

香港候鳥: 具 保 育 價 值 的 鳥 類

月初,我從馬頭角碼頭乘船去北角,竟然在些海港設施上也尋找到觀鳥的樂趣,看到小白鷺和黑鳶。 但因為身形細小,比麻雀還要小一半,而且行動迅速,所以大眾比較少留意到。 明報一篇報導以「織葉特工隊」[1],讀後你就會明白這隻鶯為何叫「縫葉」。 在香港的東面水域中,褐翅燕鷗,粉紅燕鷗和黑枕燕鷗會在一些人跡罕至的小島上繁殖。

香港候鳥: 觀鳥的注意事項

當這隻被繫上腳環和腳旗的水鳥被再次被發現時,觀鳥者、「環誌」工作者或科學家就可以憑腳環上的編號識別這水鳥及記錄牠的最新資訊。 遷徙是動物對生存環境、氣候、種羣數量及密度的反應,牠們可以在遷徙的過程中發掘不同或更理想的棲息地,增加生存機會,以及增強在非繁殖地的育幼能力。 在北半球緯度較高的地區,雀鳥於春夏季有充足的食物資源,但到了秋季,天氣轉冷,昆蟲及漿果等食物減少,令雀鳥需要南遷至較溫暖的地方如中國南部、東南亞、澳洲及新西蘭等地過冬,待翌年3至5月才飛返繁殖地。 至於生活在南半球的雀鳥則相反,牠們於5至9月會到較北的地區如香港等繁殖,之後再返回南邊地區度冬。

香港候鳥: 生活 POWER-UP

這羣冬候鳥(在本地渡冬的鳥類)和遷徙鳥(在本地短暫補給的過境鳥類)中,不乏瀕危的鳥類。 全球共有九條遷徙鳥飛行航道,而香港正位處東亞—澳大利西亞飛行路線上。 米埔一帶的魚塘、基圍、泥灘、蘆葦叢,淡水池塘和紅樹林的濕地生境,都是這些鳥類的重要補給站及休息點之一。 香港面積雖小,但曾記錄到的鳥類品種數目竟超過550種之多,相當於全中國野鳥數目的三分之一。 香港鳥類品種繁多,主要是因為香港受到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形成濕地、樹林、灌叢和海岸等不同生境,讓對生境需求各異的鳥類均有適合棲息的環境。 香港候鳥2025 而且,不少遷徙性鳥類每年都會途經香港再往南飛,或以香港為其度冬地。

香港候鳥: 香 港 鳥 類 的 組 成

跨過了閘門,我們踏上浮橋,再沿著木製步道穿越數米高的紅樹林,來到這日的目的地——米埔內后海灣的濕地。 所 有 野 生 雀 鳥 均 受 香 港 法 例 第 170 章 《 野 生 動 物 保 護 條 例 》 所 保 護 。 凡 故 意 幹 擾 、 取 走 或 傷 害 野 生 雀 鳥 或 牠 們 的 巢 和 蛋 乃 屬 違 法 , 最 高 可 被 判 罰 港 幣 十 萬 元 及 監 禁 一 年 。 船慢慢向一座白色燈塔駛去,塔上正聚集了不少燕鷗在此休息。 當我們靠近時,燕鷗不斷鳴叫,接着更一同拍翼起飛,在天空上轉了個圈後折返,回到燈塔的圍欄上。

香港候鳥: 候鳥

觀賞雀鳥,要嚴陣以待的話,配上精準器材裝備,專程走到野外觀鳥熱點去,可以是煞有介事的。 但我是「自然就在身邊」「自然就在周圍」的信徒,何況疫症肆虐,呼籲大家還是不要一股腦兒往郊外衝,偏要去週末假期最人多的地方。 香港候鳥 不妨輕裝上陣,在你家的後山或附近的自然場地譬如公園、河道、海濱,一邊鬆弛心情,舒展手腳,最奇妙是可親親大自然,多認識這個城市的鳥民。

香港候鳥: 觀鳥禮儀

在春秋的候鳥遷徙期,或可見到大羣的牛背鷺在濕地公園的淡水沼澤岸邊歇息。 春夏季不少雀鳥出沒,漁農自然護理署回覆《明報》電子平臺組查詢,說明香港濕地公園4至5月常見雀鳥,有助大家觀鳥。 天生「黑臉」的黑臉琵鷺,一身雪白羽毛配搭黑臉和像琵琶的鳥喙,外形出眾而易辨,又被稱為「黑麪天使」。 牠們體長約76釐米,以進食淺水岸的魚蝦為主,算是大型的鳥類,臺灣、珠三角地區及香港米埔基圍是牠們的越冬地(動物在冬季的遷移地)。 黑臉琵鷺數目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估計全球約不多於4,000隻,而在香港越冬的佔整體總數量的一成。

香港有兩種常見季節性遷徙鳥,分別是夏候鳥和過境遷徙鳥。 我們可在香港東面的小島看到褐翅燕鷗,粉紅燕鷗和黑枕燕鷗;在林地裡可看到海南藍仙鶲和紅翅鳳頭鵑。 只有少數的水鳥會於夏季遷徙至香港繁殖,例如黃葦鳽會於每年五月至八月於本港繁殖。 香港候鳥 此外,香港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每年都有很多過境遷徙鳥途經本地。 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是遷飛涉禽的其中一個補給站,就是供這些候鳥短暫停留補充能量的覓食場地。

至於一般的觀鳥禮儀,希望大家也留意,無論觀鳥抑或享受大自然,我們均不要幹擾牠們的生活與環境,因為地球不只是人類也是其他生物的家園。 不幹擾不單只不破壞,也包括不騷擾,例如我們看到可愛的鳥類,不要過於興奮喧嘩也不要餵飼。 深圳灣公園以候鳥翔集、灘塗廣闊聞名,是深圳市民最為關心的海域之一。 其實之所以候鳥選擇深圳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深圳灣的潮汐運動。 在公園附近生活多年的市民餘先生表示,這種景象並非第一次出現,每天都會潮起潮落,每個月都會出現這樣的大潮汐場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