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署由2022年9月1日起合併「普通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合併後的「長者生活津貼」採用普通長者生活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並按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發放,而每月入息限額持不變。 申報制度令長者容易誤墮法網,而審查制度最終會令貧困及弱勢的長者不能受惠。 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就是要避免上述問題,不設經濟審查,以申請制度來確保長者獲得最基本的養老保障。

  • 通過入息審查和資產審查的60歲或以上的健全長者,若為單身,每月可獲3485元津貼;而作為家庭成員而領取綜援的長者,每月可獲3285元。
  • 安老院舍照顧服務旨在為一些未能在家中獲得適當照顧的長者,提供住宿及起居照顧,協助他們保持身體健康,促進社交生活。
  • 在覈實申請人是否符合上述(b)項連續居港一年的規定時,如申請人在該段時間內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從事有薪工作及/或因病就醫,而又能提供足夠文件(及理由)予以證明,有關的離港日數可獲酌情考慮豁免計算。
  • 全民退休保障正要讓這羣默默為香港付出的無酬勞動者於晚年享有基本而穩定的收入。
  • 因此,當政府出現財政危機時,政府很有可能會繼1998年及2003年後再次單方面削減綜援金額去減少綜援開支,令本身已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長者百上加斤。

公共福利金計劃的申請人必須符合下列規定,纔有資格領取津貼:A. 在緊接申請日前連續居港最少一年(在該年內如離港不超過56天,亦視為符合連續居港一年的規定)。 註:(1)非法留港的人士,以及並非以定居原因獲準在香港居留的人士(例如:輸入勞工和旅客),均不符合資格申請公共福利金。

長者福利金: 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2023|額外半糧雙糧詳情 申請資格/資產審查/文件一覽

以2016年消費物價指數為3%計算,強積金6種基金均跑輸通脹,僅債券基金回報錄得正增長1.2%;表現最差的是股票基金,回報為負13.5%;混合資產基金則錄得負6.7%;保守基金平手。 長者福利金2025 報告顯示,長者貧窮率達44.8%,即使計算了恆常現金的政策介入後,例如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等,貧窮仍率31.6%。 香港退休保障制度,係參照2005年世界銀行提出的長者入息保障體系,即五條支柱結構,[1]描述香港現有及研擬中的退休保障制度。

社會福利署由2022年9月1日起合併普通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合併後的「長者生活津貼」採用普通長者生活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並按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發放,而每月入息限額則維持不變。 2020年10月推行的第三階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以「錢跟人走」的模式,讓合資格長者因應個人需要,使用社區照顧服務券(社區券)選擇合適的社區照顧服務,支援他們居家安老。 政府將於今年第三季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恆常化,受惠人數將由現時的8,000人增加至2025/26年度的12,000人。 此安排同樣適用於 廣東計劃 及 福建計劃 。

長者福利金: 公共年金計劃

(2)18歲以下的香港居民如申請傷殘津貼可獲豁免上述(a)項居港七年及(b)項連續居港一年的規定。 (3)在覈實公共福利金申請人是否符合在申請日期前連續居港一年的規定時,如申請人在該段時間內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就學(只適用於傷殘津貼申請人)或從事有薪工作而又能提供文件予以證明,有關的離港日數可獲考慮豁免計算。 又如申請人因病需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接受治療而又能提供足夠理由及文件證明其情況,社會福利署署長可酌情考慮豁免計算有關的離港日數。 符合下列個別津貼的條件:(a) 普通傷殘津貼經由衞生署署長或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在極為特殊情況下由私家醫院的註冊醫生)證明為嚴重殘疾﹔及其嚴重殘疾情況將持續不少於六個月。 (d) 長者生活津貼年齡在65歲或以上的申請人而每月收入及資產並沒有超過規定的限額。 (e) 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分別設有高齡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詳情請參閱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網頁。

傷殘津貼/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申請人可親自或由親友代其前往其住區內的社會保障辦事處﹐或用電話﹑傳真﹑電郵或郵遞方式提出申請﹐亦可由政府部門或其他非政府機構轉介。 另外,申請人可在本網頁下載「公共福利金計劃申請表」,填妥後連同有關的證明文件副本寄回或親自交回社會保障辦事處(詳情請參閱「公共福利金計劃申請指引」)。 有關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的申請辦法,請參閱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網頁。 註:本署接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申請人達到申領津貼的年齡(即分別為65歲或70歲生日)前一個月內提交申請。 在此安排下,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的款項會以申請人屆滿有關申領年歲及符合其他領取資格當日開始計算。 由於香港長者入息保障制度的不足,綜援成為保障長者入息的重要機制。

長者福利金: 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

然而,不少海外經驗及研究表明,一般市民面對如此複雜的制度,並沒有消化不同產品市場訊息的能力,因此透過市場機制(或增加透明度)並不能有效促使不同基金產品間的有效競爭。 海外社會大多會透過政府的積極介入以降低收費,例如由政府先挑選部份質素較佳的公司,設有最高收費上限或是成立公共信託人供市民選擇,或是如瑞典般透過成立公共信託人,制度的管理費可低於0.025%。 此外,凡符合申請資格的綜援受助長者,若選擇到廣東或福建省養老,則可申請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繼續領取與綜援同等的現金援助。 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的申請條件與現行在本港領取的高齡津貼大致相同。

  • 與加拿大的情況相近,雖然英國的公共退休計劃為高收入人士提供的替代比率雖較低,然而透過私人的投資/退休計劃以及工作收入,英國的高收入長者仍可維持較高的收入水平。
  • 值得注意的是,人均壽命延長將令75歲或以上長者的比率由2016年的7.8%增至2066年的23.8%。
  • 註:(1)非法留港的人士,以及並非以定居原因獲準在香港居留的人士(例如:輸入勞工和旅客),均不符合資格申請公共福利金。
  • 稅制方面,美光在臺設立物流中心,主要希望適用較低境內貢獻率,降低稅負成本,財政部正積極給予協助。
  • 有關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的申請辦法,請參閱廣東計劃/福建計劃網頁。
  • 而最新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亦顯示香港的長者貧窮問題十分嚴峻,2016年的長者貧窮率達44.8%。
  • [2]

深水埗區議會大會動議設立全民退休保障,最後獲大會一致通過「全面檢討長者福利政策及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 長者福利金2025 英國的退休金補助由稅收支付,基本國家退休金則由國家保險的供款支付。 所有週薪在110英鎊以上,844英鎊以下的僱員都繳交11%的國家保險供款,週薪844英鎊以上的部分則繳交1%的供款。

長者福利金: 公共福利金計劃

高收入長者有50%收入來自私人投資/退休計劃,35 長者福利金2025 %來自工作及其他收入[13](圖十五)。 在較完善的長者入息保障制度下,根據英國勞動及退休金部的報告,現時退休人士中只有14 %屬於英國最貧困的五份一人口[10]。 英國透過退休金補助及基本國家退休金,確保長者得到最基本的收入水平。 其中公共福利金計劃是為年齡在65歲或以上或嚴重殘疾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現金津貼。 長者福利金 政府在2009年1月1日推出為期3年的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試行加強長者基層醫療服務的新概念。 [69]在試驗計劃下,年滿70歲的長者每人每年會獲發5張面值50元的醫療券。

長者福利金: 英國的長者入息保障制度

僱主方面,則需要替週薪110英鎊以上的僱員繳交薪金的12.8%作供款[7]。 英國並無獨立的第二支柱制度,但僱員可選擇不參與國家第二退休金計劃,把全部或部份用於國家第二退休金計劃的供款轉為私人退休金計劃。 這些計劃可以是僱主提供的職業退休計劃,或是僱員自行建立個人專戶制的個人退休投資計劃。 為確保家庭照顧者,以及殘疾人士不會因未有參與勞動市場(未能向國家保險供款)而不能享受到足夠的長者入息保障,英國容許家庭照顧者及殘疾人士豁免部份的供款年期。

長者福利金: 安老按揭 (逆按揭) 計劃

為吸引市民進行私人的退休儲蓄計劃,英國容許市民對轉為私人退休計劃的職業退休計劃,或個人儲蓄計劃,作出規定以外的額外供款,有關供款將享受免稅優惠。 根據2008年的數據,現時大部份英國的供款者,仍然選用國家第二退休金計劃,佔供款者近七成,其餘三成人則把部份或所有供款轉為上述的私人退休金計劃。 除政府部門外,多個非政府團體及社區服務組織也為長者提供不同服務及資訊,包括24小時緊急召援系統,讓長者在遇到緊急事故時直接與呼援服務員對話,尋求協助。 2022年施政報告曾經提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目標在2023年年中推出,轉介經地區康健中心識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至私營界別,作進一步檢查。

長者福利金: 全民退休保障

確診市民將獲安排家庭醫生及專職醫護團隊的治療服務,持續管理慢性病和預防併發症,政府會資助約一半檢查和治療費用。 長者福利金 自住物業(5)、將來自用的骨灰龕及保險計劃的現金價值則不包括在內。 稅制方面,美光在臺設立物流中心,主要希望適用較低境內貢獻率,降低稅負成本,財政部正積極給予協助。 職工權益方面,美光原計劃在桃園籌設物流中心,但由於上路後貿易量與產值計算掛在桃園公司名下,使桃園廠職工福利金比臺中廠多出四倍,引發兩地工會爭端,因而暫停物流中心試行計畫。 英國現時65歲或以上的人口接近一千萬,約佔總體人口的16%。

長者福利金: 申請資格

在此制度下,「勤力儲蓄」、「忠忠直直」或是「捱足一世」的市民,總是「被懲罰」、「被拒諸門外」,「永無得益」。 民間提倡的全民退休保障就是實踐資源再分配,體現分配公義的原則。 如年金不獲豁免,那麼一個擁有40萬資產的長者,在購買年金後,每月只約有2,000元生活費。 長者福利金 另一位沒有資產的長者,由於合資格領取高額長生津,每月可得到3,400多元生活費,這對購買年金者其實並不公平。

長者福利金: 津貼2023|6.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

審查:申請時需提交證明文件證明符合申請資格,若不符合資格即不能申請。 政府的扶貧式福利及相關審查制度令不少有需要的長者寧願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也不願「搲爛臉」去申請政府福利。 根據全民撐退保社福聯盟及全民養老金學者方案平臺2017進行的調查,有近六成受訪長者表示即使自己或家人有經濟需要亦不會申領綜援,最主要的理由包括「負面形象」和「與家人同住」。 隨收隨支審查制度可持續性成疑
無論長生津或高額長生津,其特點在於「隨收隨支」,所有開支由政府單方承擔,表面上市民不用即時「供款」。 但隨著人口老化加劇,這筆經常性開支將會越滾越大,就以政府提供的數據為例,估算至2064年,放寬長生津及加設高額長生津的額外平均開支,每年高達113億。

長者福利金: 津貼2023|17. 長者牙科服務資助

2016年,香港領取綜援的長者佔長者人口約16%,而領取長者綜援的個案數目超過14萬宗。 現時政府用於65歲或以上的長者綜援開支為大約100億( 年度)。 隨著人口高齡化及政府拒絕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只以少修少補的扶貧措施回應高齡海嘯和長者貧窮的問題的話,勢必有更多長者需要領取綜援。 長者福利金 而綜援開支只靠政府以「隨收隨支」模式支付的話,財政壓力也必然十分龐大。 因此,當政府出現財政危機時,政府很有可能會繼1998年及2003年後再次單方面削減綜援金額去減少綜援開支,令本身已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長者百上加斤。

醫療儀器由於計劃受社會普遍的歡迎,政府在2013年把醫療券金額增至每年1,000元。 在2014年,醫療券計劃除由試驗性質轉為恆常計劃外,每名合資格長者的醫療券金額亦增加至每年2,000元。 政府會繼續容許合資格長者保留和累積尚未使用的醫療券,但以4,000元為上限,以鼓勵長者善用醫療券接受基層醫療服務,包括治療和預防性護理服務。 與加拿大的情況相近,雖然英國的公共退休計劃為高收入人士提供的替代比率雖較低,然而透過私人的投資/退休計劃以及工作收入,英國的高收入長者仍可維持較高的收入水平。 研究指出[11]相對於低收入及中等收入長者[12]約有75 %及50%的收入來自公共的退休金制度,英國的高收入長者則只有約15%的收入來自公共退休金計劃。

長者福利金: 香港退休保障制度

[62]因此,若政府推行「強制年金計劃」,從以上推論,很大機會以較貧窮、壽命較短的參與者補貼較富有、壽命較長的參與者,最終就會出現「劫貧濟富」的現象。 香港政府將於2018年中推出終身年金,首批規模達100億元。 香港按揭證券公司的香港終生年金計劃的設計是以65歲或以上人士為對象,投保人在存入一筆過保費後可即時開始提取年金直至終老。 公共年金內部回報率為4%,以65歲男性投保100萬元為例,每月可獲派約5,800元年金至終老。 立法會於2017年5月18日通過《2017年撥款條例草案》。

長者福利金: 津貼2023|4. 護老者津貼

此外,試驗計劃鼓勵長者向熟悉其健康狀況的私家醫生求診,從而與私家醫生建立更密切的關係,這亦有助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 加強重要持份者在福利、醫療和房屋界別間的合作,例如加強對離院長者的支援、繼續擴大醫療系統的外展服務的覆蓋範圍、加強醫院和社區服務機構之間的協調、改善社區的長者友善環境等。 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的財政年度中,強積金總淨供款共487.21億港元,期內淨投資回報虧蝕509.9億港元,即打工仔供款不足以抵銷投資虧損,250多萬名僱員及自僱人士帳戶更平均虧蝕19,978港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