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墟站公共運輸交匯處(Tai Po Market Station 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是新界大埔區大埔墟運頭塘毗連港鐵大埔墟站的一系列公共交通總站之合稱。 大埔墟站前身是大埔墟旗站,即現時大埔的鐵路博物館所在地,在1983年4月7日現時的大埔墟站正式取代舊站。 由於月臺牆壁空間不足,此站月臺於2008年翻新時並未如其他東鐵綫車站般貼上站名書法大字,至2019年更換牆壁貼紙時才補上。 舊大埔墟火車站大樓為瓦頂磚牆建築,屋脊上飾有的定火珠和鰲魚,十分具有中國特色,而內部則按運作需要而設計。 另外大埔墟站月臺長度則採用12卡車廂的列車長度,不過自東鐵綫於2022年5月全面採用9卡車廂的列車行駛後,月臺以南的候車範圍皆被停用,並於後期以玻璃欄杆封閉。
- 本線提供來往三門仔及大埔墟站的巴士服務,於1976年8月16日正式投入服務。
-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大埔舊墟(包括汀太路、大埔太和路及汀角路所包圍的地區)及大埔墟(包括廣福道沿線地區)為範圍。
- 現時大埔舊墟墟市已經消失,發展為住宅區,區內屋苑主要興建在1990年代,是大埔新市鎮較後期的私人屋苑集中地。
- 清末以泰亨文氏爲首的七個非鄧氏村落於林村河南岸現富善街一帶建立名爲「太和市」的新墟市,與林村河北岸的「大埔墟」分庭抗禮。
- 新達廣場於1991年入夥,其基座的有蓋室內巴士總站亦於1990年8月4日啟用[5],新巴士總站面積遠較舊總站龐大,解決了空間問題。
[8]但前九鐵巴士50R線在服務期間仍在專綫小巴總站停泊。 舊大埔墟火車站建成於一九一三年,其正面、屋頂及裝飾等均具中國建築特色,但火車站的內部則按火車站運作需要而設計。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過往九廣鐵路沿線的其他火車站均為西式設計,唯獨大埔墟火車站是按照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建成。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2025 新達廣場於1991年入夥,其基座的有蓋室內巴士總站亦於1990年8月4日啟用[5],新巴士總站面積遠較舊總站龐大,解決了空間問題。 原有巴士總站則遭拆卸,後來重建為專綫小巴總站及的士站,於1991年6月17日起以全新面貌繼續為大埔區居民服務[6],但前九鐵巴士50R線在服務期間仍設站於專綫小巴總站。 大埔墟站是一個架空車站,大堂與月臺以「丁」字型相連,並且由2條通道連接。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車站結構
配合沙田至中環綫工程、東鐵綫更換新列車及為保障候車乘客安全,此站正陸續加裝1.7米高月臺自動閘門,工程預計最快本年內完成。 新月臺閘門將會由深圳市方大自動化系統有限公司提供,是港鐵首次採用國產月臺閘門。 大埔墟站設有2組島式月臺,其中2、3號月臺共用同一條軌道。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2025 而通常北行列車會使用1號月臺上落客;而南行列車則使用4號月臺。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到了20世紀後半葉,大埔舊墟完全消亡並重建爲現代化住宅區,大埔剩下一個墟市,太和市正式繼承並使用「大埔墟」之名。 大埔墟(英語:Tai Po Market)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墟市;大埔舊墟(英語:Tai Po Old Market),則是香港現已消失的墟市,兩者都是位於新界大埔。 現時大埔舊墟(位於林村河以北,汀角路以西,大埔舊墟天后宮附近一帶地方)已完全成為住宅區,墟市已經消失。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大埔舊墟
前沙頭角支線使用的其中兩輛W.G.Bagnall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0-4-4T窄軌蒸氣機車於停駛後的1933年被賣到菲律賓的甘蔗園使用,直到1995年被九鐵購回。 港鐵大埔墟站的前身位於現時的香港鐵路博物館,後來為配合九廣鐵路-英段電氣化工程,決定興建新的大埔墟站,並以取代原有的大埔滘站及舊大埔墟站,以配合1979-1981年期間大埔區人口之增加,新車站於1983年4月7日啟用。 另外在九廣鐵路雙軌電氣化工程期間,大埔墟站作為二期的終點站及三期的起點站,故於1983年5月2日至同年7月15日期間,大埔墟站一度成為電氣化火車及柴油火車的轉車站。
直至大埔新市鎮擴展,新鴻基地產投得大埔墟車站西南、巴士總站以西的空地興建新達廣場,巴士總站才開始擴建。 九廣鐵路電氣化於1970年代末期開始進行,其中大埔墟車站由大埔墟仁興街舊址(後闢為香港鐵路博物館),改設於大埔墟東南面的運頭塘。 大埔火車站巴士總站在1983年4月6日啟用[3],迎接翌日新大埔墟車站啟用。 太和站A出口和B出口,分別通往太和廣場(西翼)和太和廣場(東翼)。 西翼商場和東翼商場通往的地方非常不同,如果走錯,必須走回頭路,所以不宜混淆。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車站翻新工程
本路線提供富善邨及廣福邨往來大埔墟站的港鐵東鐵線接駁巴士服務,於1989年9月3日投入服務,以替代K17及K18在假日停駛時的接駁服務。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2025 本路線提供途經汀角路及鳳園前往大埔中心及大埔墟的巴士服務,於2014年12月29日投入服務,只於星期一至五早上繁忙時間提供服務。 林村河北岸有一條「舊墟直街」,便可略知「大埔舊墟」的歷史位置。 香港鐵路博物館位於大埔墟市中心,面積6,500平方米,是在舊大埔墟火車站原址上改建而成的戶外博物館。 舊火車站大樓建於1913年,是一座風格獨特的金字頂中國傳統建築。
- 本線是一條新界郊區節日特別路線,只在春節(農曆新年)的假期期間的指定日子(年初一至年初三、農曆新年後第一個星期六、日)提供服務,以疏導到林村許願樹祈福及參與「香港許願節」活動的遊客,輔助九龍巴士64K線之服務。
- 2017年9月前後,龍運和九巴先後去除站名中「鐵路」一詞,改此站站名為「大埔墟站」。
- 在近一百年來,「大埔墟」和「太和」的名稱涵義發生過重大變化。
- 舊火車站大樓建於1913年,是一座風格獨特的金字頂中國傳統建築。
-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鄧氏族人向新安知縣申請在「鄧孝子祠」旁建墟,名義上利用該墟收入續祠的香火之用(當時以商業謀利,常以此作名目)。
區內主要屋苑和住宅大廈有:太和中心、翠怡花園、翠林閣、富善花園、美菱居、富萊花園、榮暉花園、榮明花園、麗和閣、美豐花園、榮麗苑、美新大廈、美利大廈、粵發大廈、富昌閣、安樂樓、華安樓。 1595年(明萬曆廿三年),龍躍頭鄧氏在林村河以北一帶的地方(即現在大埔舊墟附近)建立「孝子鄧師孟祠」(通稱「鄧孝子祠」,現已不存)。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鄧氏族人向新安知縣申請在「鄧孝子祠」旁建墟,名義上利用該墟收入續祠的香火之用(當時以商業謀利,常以此作名目)。 該墟取名大步墟(大埔墟),位置大概於汀角路天后廟附近。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博物館節目
當時大步墟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是九龍城和深圳墟之間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擁有面臨大步海(現稱吐露港)這漁港,所以成為一個優良的經商地。 大埔成為區內水上交通樞紐,有客船來往多個地點,甚至遠至潮州及汕頭。 在近一百年來,「大埔墟」和「太和」的名稱涵義發生過重大變化。 「大埔墟」一名最早是指始於明代由龍躍頭鄧氏於林村河以北建立的墟市。 清末以泰亨文氏爲首的七個非鄧氏村落於林村河南岸現富善街一帶建立名爲「太和市」的新墟市,與林村河北岸的「大埔墟」分庭抗禮。 由於太和市享有較優越的地理位置,鄉民逐漸將太和市視爲大埔的墟市代表,並以「大埔墟」去稱呼太和市,而原來的林村河北岸鄧氏大埔墟則被改稱爲「大埔舊墟」。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接駁公共交通
本路線提供富亨邨及大埔中心往來大埔墟站的港鐵東鐵線接駁巴士服務,於1991年4月1日起投入服務,主要方便富亨邨居民接駁東鐵線。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本線提供元朗、錦田往來林村及大埔墟的巴士服務,於1953年4月1日正式投入服務,最初編號為23,經過多番更改編號,1983年4月7日起配合九廣東鐵(現稱港鐵東鐵綫)電氣化服務即將貫通至大埔墟改稱64K,並延長至本總站。 2017年9月前後,龍運和九巴先後去除站名中「鐵路站」一詞,改此站站名為「大埔墟站」。 自1983年直至2007年兩鐵合併,運輸署與巴士公司皆以「大埔站」/「大埔火車站」命名毗連新大埔墟車站的巴士總站。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大埔墟站巴士總站
大埔墟站巴士總站(Tai Po Market Station Bus Terminus),[1]位於運頭塘南運路9號新達廣場地面、大埔墟站大堂西南面的室內巴士總站,採用長條形平行式設計,供包括港鐵接駁巴士在內的專營巴士使用。 九鐵在營運鐵路服務末期曾計劃花10年翻新東鐵沿綫各個車站,當中大埔墟車站全面翻新工程耗資港幣8,400萬元,於2006年6月27日展開,工程範疇包括更換月臺頂部的嵌板、增高車站月臺樓底及月臺柱、翻新洗手間、增加商店設施等。 當時九鐵預計工程可於18個月內完成,令此站可處理的乘客量由每日110,000人次大幅提升60%至175,000人次,並形容翻新後的大埔墟站將富有「鐵路特色」。 九鐵並決定在大埔墟站翻新工程完成後,於車站大堂放置近百年前服役於沙頭角支綫的W.G.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大埔墟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前沙頭角支綫使用的其中兩輛W.G.Bagnall 0-4-4T窄軌蒸氣機車於停駛後的1933年被賣到菲律賓的甘蔗園使用,直到1995年被九鐵購回。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2025 九鐵將其中一輛機車復修回1920年代的原貌後,1997年放置於香港鐵路博物館作靜態保存;而另一輛則本來打算在大埔墟站翻新工程以後於該處展出,但由於兩鐵合併的關係,九鐵最終決定將之運返英國展覽。 大埔墟站的前身位於現時的香港鐵路博物館,後來為配合九廣鐵路(英段)電氣化工程,決定興建新的大埔墟車站,並以取代原有的大埔滘車站及舊大埔墟車站,新車站於1983年4月7日啟用。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2025 此站的接駁巴士上落客點設於大埔墟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可用,或依職員指示前往。 港鐵免費接駁巴士只於鐵路事故期間提供服務,詳情可留意港鐵公佈,或站內告示。 如欲查閱此站附近前往各港鐵車站的公共交通工具資料,可參考「乘車應變錦囊」,或瀏覽運輸署網頁。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車站啟用
另設多項影視及多媒體項目,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帶領參觀人士穿梭鐵路今昔。 大埔墟站的車站設計較為簡單,同樣分為A出口及B出口,2個出口相距不遠,A出口出閘後轉左亦可到達B出口。 然而,大埔墟站翻新工程公佈之時,政府已因九鐵發生高層人事風波而宣佈加快兩鐵合併的進程,九鐵遭港鐵吞併基本上已是勢在必行。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2025 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生效時,大埔墟站翻新工程仍是如火如荼。 雖然港鐵接管大埔墟站後仍大致按照九鐵定下之藍圖施工,惟兩鐵合併已令九鐵於站內展出舊火車頭的念頭無法實現,該公司轉而將之捐贈予英國的鐵路保育團體「Phyllis Rampton Narrow Gauge Railway Trust」。 大埔墟站最初係叫大埔墟旗站,只係九廣鐵路英段一個旗站,唔上落客,後尾轉成大埔墟站,成為正式火車站。
大埔墟火車站出口: 港鐵路綫圖
在 年,新大埔墟火車站建成後,舊車站便結束營運,後來更被列為法定古蹟,經全面修復後,於1985 年改作香港鐵路博物館,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並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觀。 兩鐵合併後,港鐵為東鐵綫各車站月臺進行較低成本的翻新工程,以遮掩東鐵綫車站月臺殘舊的觀感。 工程包括重新為各東鐵綫車站配主題色,並加入車站代表植物,為月臺橫樑及柱子翻上月臺配色的油漆,貼上印有車站主題植物的圖案、車站附近/主題建築物/街道、車站名書法字的牆紙,加設/更新直立港鐵式站牌、路線圖、指示牌、告示等。 而大埔墟站被配色為 紫苑色,主題植物為紫竹,街景為舊北區理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