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礦灣因為位於附近山上的銀礦洞而得名,該洞藏有鉛礦;大部份鉛礦的礦石含有少量的白銀,因而此內灣得名銀礦灣。 礦藏於1862年被發現及開採;初期生產每公噸礦石含有約4公斤的銀。 [2]最早天華礦業公司負責採礦工作,到1890年為唐廷樞、徐潤等華人企業家接辦。 開採礦藏除了使用炸藥及大量工人在礦洞內挖掘外,當時天華公司在梅窩一帶建立一條龍的作業系統,確保銀礦礦石可以獲得即時加工及處理。 據報經營者曾興建一個小型的水庫及長約700米的水管,從遠處引水到礦洞附近,利用水力推動水泵抽走礦洞內的地下水。 礦洞的礦石透過長達一公里的索道及吊籃運送到銀礦灣沙灘沿岸的一間大型的煉銀廠。
- 神樂院位於梅窩高地之上,到訪位於大嶼山的熙篤會神樂院,可以看見充滿復古感的英式建築物,對外只有一條建在小溪上的「永援聖母橋」連接。
- 幾年前起,礦業公司把部分開採完畢的礦區發展為旅遊區,包括露天及地底礦場。
- 為配合2016年梅窩發展計劃並藉助政府重修廢棄的銀礦洞契機,窩田村村民引資移植櫻花樹;初期由內地引進60棵櫻花樹種植,打造櫻花夢境園及百米櫻花徑[5]。
- 銀礦洞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當時已有小規模開挖。
- 銀礦洞可能是廣東省第二個以現代化方法開採礦石的銀礦,而煉銀廠則很有可能是廣東省第一間使用現代方法煉銀的煉銀廠。
- 上文節錄自第12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27日)《政府欠主動 旅團偏離原意 發展生態遊 民間單打獨鬥》。
- 其後亦傳出洞內找到青年情侶雙屍,村民為免意外再生,決定將原有磚牆加高近洞頂,僅留頂部的通風位。
- 銀鑛灣渡假酒店坐落在銀礦灣畔, 環境悠閒舒適,酒店設有129間寬敞客房,室外游泳池,兒童游泳池,健身中心和水療按摩,並提供眾多室內外活動。
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言人表示, 銀礦洞 2009年曾委託顧問公司,發現銀礦上洞只有單一逃生出口,加上洞內環境陰暗潮濕和狹窄、石質較為鬆散,多處曾發生塌方,開放礦洞可能對遊人構成危險。 如要保障遊人安全,就要進行全面的岩土鞏固工程,但將會嚴重破壞礦洞的外觀和洞內的石壁。 為配合2016年梅窩發展計劃並藉助政府重修廢棄的銀礦洞契機,窩田村村民引資移植櫻花樹;初期由內地引進60棵櫻花樹種植,打造櫻花夢境園及百米櫻花徑[5]。
銀礦洞: 櫻花徑
距離銀礦瀑布不遠處,係銀礦洞既其中一個入口;曾是村民採摘銀礦之地,但後來因發生意外內部被政府封住,只可於洞口窺視及拍照。 銀礦洞有四個入口,分上、下兩洞,開採時上下相通,內有四通八達的水道,但被荒廢的礦洞其實時有新聞傳出。 例如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有兩名英兵不慎誤墮洞中,其後又傳出在洞內找到青年情侶雙屍,村民為免再生意外,將原有的磚牆加高至接近洞頂,僅在頂部留有通風位。 離島區議會於2004年決定全面關閉礦洞,礦洞從此「不見天日」。 銀鑛灣渡假酒店坐落在銀礦灣畔, 環境悠閒舒適,酒店設有129間寬敞客房,室外游泳池,兒童游泳池,健身中心和水療按摩,並提供眾多室內外活動。
四個洞口之中,其中兩個被山泥堵塞,而主洞及下洞被政府封閉多年。 曾有村民主張重開礦洞,以吸引旅客,但因為安全成疑,至今仍未重開,遊人只可在洞外欣賞礦洞。 ▶睇完水流湍急嘅銀礦灣瀑布之後,可以行5分鐘左右上山睇銀礦洞。
銀礦洞: 銀礦洞上洞初部報告 — 四號直井
離島區議會於2004年決定全面關閉礦洞,礦洞從此被遺忘。 銀礦洞下洞其中一個入口(2017 年 6 月按:Portal D),隱蔽於密林內,若沒有特殊儀器,無法到達。 洞口旁邊是礦洞之豎井(2017 年 6 月按:Shaft 1),被石屎橫樑封閉。 2017 年 7 月,第二次到銀礦洞上洞考察,主要目標是下降至三號直井,因三號直井鄰近 Portal A,故上世紀 年代不少遊人拋下垃圾,聚集於直井底,至今保存一定數量「文物 / 垃圾」。
- 早於 2012 年,我們多次到大嶼山銀礦洞考察,對洞內地理及生物作詳細記錄,是本港對於銀礦洞最準確及最齊全的一手資料。
- 寶山工礦的成功經驗是開放本港礦洞的重要借鑒,故此,歸納了寶山工礦的設計及配套,撰寫了《寶山工礦旅遊區考察報告》。
- 後來天華礦業公司因為出產銀礦質素欠佳,礦石含銀量過低,加上經營不善及資金不足等問題,於是宣告倒閉,而礦洞於1896年停產,只留下洞穴遺蹟予遊人參觀。
- 2021 年更新報告(第三版),公開工作小組與署方的會議紀錄,予公眾瞭解署方反對開放的藉口及工作小組的反駁理據。
由於位於離島,平日人流較少,因此環境比起長洲、南丫島的沙灘更加寧靜,適合想休閒享受寧靜時光的人士,有時更會見到牛牛出沒! 銀礦灣泳灘擁有豐富的海岸生態環境,附近有小食亭、小店、燒烤爐等。 位於大嶼山的梅窩有多個交通選擇,包括由中環六號碼頭搭船去梅窩碼頭、於東湧乘大嶼山3M巴士到梅窩以及於大澳巴士總站乘搭大嶼山1號巴士到梅窩碼頭。
銀礦洞: 「天梯行動」— 地下攀石再探「蝙蝠壁」及「銀礦壁」
但可能年代久遠,內裡有石頭掉落,因此封閉那條路。 下洞闊度近四米,非常寬敞,內有一條水深近兩米,長約四十米,四通八達的水道。 早年用於傳送礦石的鏈軌仍然存在,路段中有少量鐘乳石。 評估中發現,洞內至少有逾千隻蝙蝠,總共九種,其中四種為不常見品種。 洞內石壁上有痕跡,洞頂呈拱形,似以鐵器鑿成,足以承託泥士以避免塌陷。 銀礦洞2025 廢棄礦道積水而成為四通八達的水道,挖掘銀礦、傳送礦石的鏈軌仍然遺留洞內;其中有少量鐘乳石,乘坐小艇遊覽整個礦洞需要半小時。
開採工程使用了炸藥及大量工人在礦洞內挖掘,當時天華礦業公司在梅窩一帶建立起一條龍作業系統,以確保礦石可以獲得即時處理。 開採的礦石透過索道及吊籃運送到銀礦灣沙灘沿岸的一間大型的煉銀廠。 煉銀廠設有多個自動化碎石機、跳汰機等由英國入口處機器,設不同種類的煉爐,每日可處理多達40噸礦石,而初期生產礦石每公噸含有約4公斤的銀。 與瀑布打卡後,下一個景點就是距離5分鐘路程的銀礦洞! 銀礦洞本身是鉛礦,含有小量白銀,以往有人會前往開採白銀。 銀礦洞的四個入口,後來其中兩個洞被政府封閉,另外兩個就被山泥堵塞,所以只能在洞外拍照打卡。
銀礦洞: 香港健美及運動體適能錦標賽
1960年代,銀礦洞發生溺斃意外[來源請求],致使銀礦洞被封閉至今;加上礦洞只剩下少量的礦藏量,香港政府基於安全理由關閉礦洞:正洞及右洞均被政府封閉,其餘兩個洞則早被山泥堵塞[3]。 銀礦洞2025 銀礦洞 銀礦洞應為昔日廣東省第二個以現代化方法開採礦石的銀礦,煉銀厰則很可能是廣東省第一間用現代方法煉銀的煉銀廠,對於近代採礦史具有制時代的意義。 銀礦洞2025 後來天華礦業公司因為出產銀礦質素欠佳,礦石含銀量過低,加上經營不善及資金不足等問題,於是宣告倒閉,而礦洞於1896年停產,只留下洞穴遺蹟予遊人參觀。
銀礦洞: 打卡橋中心
神樂院位於梅窩高地之上,到訪位於大嶼山的熙篤會神樂院,可以看見充滿復古感的英式建築物,對外只有一條建在小溪上的「永援聖母橋」連接。 抵步碼頭,附近有唔少單車檔,可以租借單車,最平$40就可以租一日;以單車代步,展開梅窩單車遊亦係唔錯既選擇。 銀礦洞昔日有不少鬧鬼傳聞,一切於起於上世紀的兩宗意外。 其後亦傳出洞內找到青年情侶雙屍,村民為免意外再生,決定將原有磚牆加高近洞頂,僅留頂部的通風位。
銀礦洞: 大嶼山旁邊的小島
香港地質學會於2015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政府委託顧問發現,銀礦上洞較穩定及乾淨,亦沒有蝙蝠在內棲息,值得重開作為旅遊景點。 他向不同部門查詢,原本以為是由香港旅遊發展局負責,惟對方表示只負責宣傳工作,無權力決定開放與否,再三查證才得悉是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 他遂開始與對方會面,要求開放礦洞,發展當地的生態旅遊。 銀礦洞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當時已有小規模開挖。
銀礦洞: 銀礦洞上洞調查(兩個項目)
午市、下午茶套餐大約三十五蚊左右,格價合宜,味道亦唔錯,的確係醫肚既好選擇。 ▶銀礦灣泳灘係梅窩最出名嘅景點,處於銀礦灣西岸,以水質清澈聞名,同埋景色都好怡人㗎。 泳灘同時有唔同嘅生物,喺水退時有機會見到寄居蟹走嚟走去,仲可以摸蜆添!
銀礦洞: 美股異動 白銀股集體下跌 First Majestic銀礦(AG.US)跌超4%
幾年前起,礦業公司把部分開採完畢的礦區發展為旅遊區,包括露天及地底礦場。 銀礦洞 經過文武廟之後,沿著瀑布方向便會去到神祕的洞口,那就是有著百年歷史的銀礦洞。 銀礦洞深數十公呎,闊約七呎,於百年前曾是出產白銀之地,惟於1896年停止生產。 現時傳送礦石的鏈軌仍在,且路段中有少量鍾乳石,洞內更傳有蝙蝠羣聚居。
銀礦洞: 銀礦洞
該礦洞原本是一個鉛礦,由於大部份鉛礦的礦石含有少量的銀,因此吸引不少人到梅窩鉛礦採銀,內灣亦得名銀礦灣。 自1886年,此處開始有大規模採盤工程,礦洞被大量開發,並由香港華人企業家何獻墀在1884年創辦的天華礦業公司負責採礦工作,到1890年為唐廷樞、徐潤等華人企業家接辦。 早於1862年被發現及開採,因洞內鉛礦石藏有銀礦而得名。
銀礦洞: 香港最古老的文武廟
賓客可盡情投入各項活動,在室外游泳池輕鬆暢泳,在銀鑛灣享受划艇之樂,或騎單車探索梅窩, 體驗真實的大嶼山。 這個網站採用 銀礦洞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 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呢個鉛礦洞喺上世紀被發現礦石含有白銀,所以佢曾經用嚟開挖鉛礦,因而改名做銀礦洞。 不過由於呢個10呎高嘅洞穴只係得返少量礦石,所以裏面已經停止對外開放。 銀礦洞印證咗香港鉛礦歷史嘅發展,大家去到仍然可以喺洞外打卡影相留念。 然而,一直有當地居民認為應該重開礦洞以吸引旅客參觀。 銀礦洞2025 實際上,銀礦洞內有罕有蝙蝠生活;洞內至少有逾千隻共九種蝙蝠,當中有四個不常見品種;加上礦洞已封閉超過40年,礦洞圖則及歷史資料自二戰後早已散失,洞內岩石結構安全成疑,不宜開放[4]。 因此土木工程拓展署只會在銀礦洞口進行優化工程,加建避雨亭及增設訪客方向及資料展示牌等,以方便及吸引遊人。
此外,亦在 T 路水淹直井下潛,瞭解該直井結構。 早於 2012 年,我們多次到大嶼山銀礦洞考察,對洞內地理及生物作詳細記錄,是本港對於銀礦洞最準確及最齊全的一手資料。 上文節錄自第12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27日)《政府欠主動 旅團偏離原意 發展生態遊 民間單打獨鬥》。 鄧家洪透露,署方於2010年完成研究,卻稱礦洞不宜對外開放,指現時下洞的水深約一米,有東、西兩個入口,其中西邊入口已被水淹,洞內還有過百隻短吻果蝠棲息。
銀礦洞: 銀礦洞上洞初部報告 — 四號直井
先遊玩瀑布,正值寒冬,水流不多,輕鬆爬至瀑布頂。 然後乘船遊洞,參觀著名之銀礦壁及蝙蝠壁,然後在露天處尋找幾個舊洞口。 2017 年 12 月聖誕,參觀湖南寶山工礦。 寶山工礦數年前在開採下,同時開放部分礦坑作旅遊區。 寶山工礦的成功經驗是開放本港礦洞的重要借鑒,故此,歸納了寶山工礦的設計及配套,撰寫了《寶山工礦旅遊區考察報告》。